每日經濟新聞 2021-03-12 20:06:38
有不少賣家在閑魚發布“基金虧了”尋求轉讓的信息之后,來自閑魚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僅一周內就有20多萬人涌入閑魚,表示“基金虧了”求回血。
每經記者|黃小聰 每經編輯|葉峰
基金虧了怎么辦?繼上周記者注意到,有不少賣家在閑魚發布“基金虧了”尋求轉讓的信息之后,來自閑魚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僅一周內就有20多萬人涌入閑魚,表示“基金虧了”求回血。
同時,閑魚還發布了致廣大投資者的一封信,并表示“風物長宜放眼量,莫言輕易掛閑魚。不要為了一時回血,就‘斷舍離’了珍貴回憶。”
20多萬網友涌向閑魚發布“基金虧了”
猶記得3月5日,記者注意到一群“基金虧了”的賣家在閑魚出現,發布之后,全網引發熱議。
有網友調侃道:買基金和掛閑魚,這兩個此前看起來完全沒有交集的行為,竟然在最近全都變成了“綠色消費”。還有的網友看到這些信息后表示,可以去閑魚抄底了。
不過,在上周,還未有具體的數字表明有多少的投資者轉換賣家身份涌向閑魚,而今天,閑魚在微博的官方號上回應了投資者“基金虧了”來回血的這種現象,并且公布了一周內此類相關信息的最新數據。
在這封閑魚致廣大基金投資者的一封信中,提到了“最近因為市場波動,僅一周內就有20多萬人涌入閑魚,表示‘基金虧了’求回血。我們感同身受。”
同時,閑魚還在信中鄭重勸各位朋友:“風物長宜放眼量,莫言輕易掛閑魚。基金虧了,甩賣閑置確實方便,但千萬不要為了一時回血,就‘斷舍離’了珍貴回憶。人生海海,很多東西賣了就回不來了。”
此外,據記者進一步了解,還有網友在線呼叫閑魚,趕快建立“基金虧了”專區,助力回血。
可見,最近市場這么一調整,不僅是基金經理紛紛發布各種致投資者的一封信,勸投資者應該把目光放長期,專注于長期投資,這回就連閑魚也都加入到了勸誡基金投資者的行列了。
從“基金虧了”到“基金漲了”
有意思的是,之前是“基金虧了”要掛閑魚,這兩天市場稍微有所反彈,記者注意到,有的賣家的開場白變成了“基金漲了”、“基金要補倉”。
畫風大概是這樣:
看得出,這情緒變化也是相當快,看來不管是漲了還是跌了,掛閑魚都有理由了。
而這波閑魚賣家的各種操作,在另一個平臺—知乎上面也引發了大家的熱議,有多位網友針對該現象發表了很真切的觀點。比如有些投資者表示:“這波行情體會很深。”
其中更是列出了部分投資者所普遍存在的現象,比如“只是因為看到親戚朋友賺錢了,隔壁同事賺錢了,單純的眼紅,又或者只是銀行理財經理推薦了,支付寶人氣最旺的等等。”
還有的投資者也在留言中提醒:“還是那句老話,閑錢投資。不管是轉讓閑置用品用于補貼家用,還是用于基金抄底,都不可取。”
而在此前的報道中,記者也是一再提醒,基金投資也需量力而行,它需要投資者有比較合理的理財規劃,有計劃地進行投資,而不應該漲了就全部投入,甚至是借錢投入,而跌了,就開始以各種方式來尋求回血。
基金投資一定要看作是長期的行為,而長期的行為,也一定是利用可長期使用的資金,而不是短期將所有資金投入,來進行短期的市場博弈,這種即使偶有收獲,但拉長周期來看,也很難獲得與長期投資相當的收益。
因此,不管是“基金虧了”還是“基金漲了”,將閑魚的閑置轉讓與基金投資相掛鉤,用轉讓物品來實現回血和補倉的新思路,并不是正確的理財姿勢。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