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4-01 22:10:49
◎環保產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崛起是當前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構建的必然要求。
◎市場競爭的需要催生了能夠兼容兩種所有制優勢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崛起,將國有企業的規范與民營企業的靈活、國有企業的公平與民營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的監督與民營企業的激勵有機融合,可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每經記者 李彪 每經編輯 陳星
“2020年環保企業20強中,有18家是國資控股或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純民營企業僅剩2家,混合所有制企業成為環保產業主流。”
3月31日,在E20環境平臺主辦的“2021(第十九屆)水業戰略論壇”上,原國有重點大型企業監事會主席趙華林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我國環保行業正經歷重大變革,巨大的市場潛力成為各方資本角逐焦點,環保也成了一些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
從民營企業遍地開花到混合所有制企業快速興起,環保領域的混改正在提速。環保行業為什么能快速推進混改,未來民營環保企業是否還有生存空間,行業市場格局將會出現哪些變化?這一系列問題有待解答。
趙華林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NBD:您怎么看待環保行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
趙華林:近年來,國有企業紛紛參股、控股一些頭部環保民營企業,或者和民營企業合資成立環保企業。環保產業混合所有制企業崛起是當前中國環保產業發展和核心競爭力構建的必然要求。
環保產業發展依賴于環境需求發展和環境政策演變,而后者的演變則是內生于經濟發展過程之中。經濟發展決定了環境需求發展,推動環境政策演變。經濟發展實際上是產業結構演變的過程。
NBD:您能否介紹一下經濟發展階段與環保產業發展之間的關系?
趙華林:根據“錢納里工業化階段理論”,經濟發展大致分為以下六個階段:不發達經濟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后期階段、后工業化社會和現代化社會。
其中,在不發達經濟階段,產業結構以農業為主,沒有或極少有現代工業,生產力水平很低。因為幾乎沒有工業污染排放,污染存量水平低,也不存在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和環保意識,沒有環境政策,自然也沒有環保產業。
工業化初期階段對應于“羅斯托經濟成長階段論”的經濟準備起飛階段。推動傳統社會向初級工業化社會轉型過程取決于世界市場的擴張,對于處于傳統社會的后發國家而言,能夠參與世界市場競爭的產業,集中于資源能源開采、初級加工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因為發達國家嚴苛的環境規制而失去成本優勢的高污染產業,這種產業結構會產生較強的污染排放,同時又缺乏足夠的技術和資金去治理污染。環保產業在少數人的需求和政府要求的末端排放治理政策強壓下產生了,產業集中于用于末端治理的設備生產上。
隨著勞動密集產業的增長,資本積累逐步完成,同時由于對資本品需求的不斷擴張,經濟發展進入到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內部由輕型工業迅速增長轉向重型工業迅速增長,資本密集型的重化工業大規模發展是支持區域經濟高速增長的關鍵因素。缺乏嚴格環境規制的重化工業是高污染高排放行業,這種產業結構會形成嚴重的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簡單的末端治理無法控制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的加劇,政府環境保護政策聚焦于總量控制??偭靠刂普邔呱h保行業迅速發展,產業也從末端治理設備的生產拓展到設計和工程服務。
進入到工業化后期階段,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服務業,如金融、信息、廣告、公用事業、咨詢服務、旅游等,開始由平穩增長轉入持續高速增長,并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在這一階段,重化工業在經濟中的比重持續下降,污染排放和生態破壞已到峰值,開始躍過環境庫茨涅茲曲線的拐點。全面的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改變了以往聚焦于點源治理的模式,關注區域性、系統性治理,催生了環保產業繁榮和壯大,環保產業鏈從設計和工程服務進一步拓展到投資運營以及識別、規劃、集成的一級開發。
進入到后工業化社會和現代化社會,制造業內部結構由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導,向以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轉換,第三產業中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也占據主導地位。民眾和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關注轉向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生態問題方面,比如生物多樣性、碳排放與氣候變遷、對后發國家的供應鏈提出環境標準等。
NBD:您認為我國環保產業現在處于什么階段?
趙華林:我國目前整體已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部分發達地區進入到后工業化社會和現代化社會。
我國環保產業發展基本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致在1990年之前,環保產業集中于工業三廢末端治理設備的生產。雖然國家高瞻遠矚,將環境保護上升為基本國策,但地方政府往往將環保讓位于經濟增長,排污企業對末端治理設備的需求形式重于實質,客戶關系和渠道成為競爭關鍵,這導致環保產業處于自發、無序狀態,產業市場狹小、技術落后,形成以小微企業為主的市場結構。
第二階段大致是1991年~2010年,城鎮化和重化工業的發展導致生態環境急劇惡化,總量控制政策推動了圍繞重點污染源的綜合性污染治理和市政領域污染治理。我國環保產業范疇由以末端治理的設備制造為主,擴展到覆蓋環保產品、環境服務、清潔技術產品、資源循環利用四大領域。
在這一階段,環保產業逐漸崛起一批龍頭企業,龍頭企業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通過充分市場競爭、以設備和工程服務低成本為優勢的民營企業,一類是提供地方性市政領域環保服務的地方國企,還有一類是依賴于系統內環保治理需求的重化工行業央企環保子公司。
在第三階段,中國基本上進入工業化后期階段,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環境保護意識深入人心。以前存在的問題得到了很好解決,考核、追責機制逐步完善。環境政策轉向全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關注重點從原先的污染點源治理,轉向了生態系統穩定性提升、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轉型,政府綜合環境需求越來越緊迫,生態環境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成為重點。
這些環境政策目標和要求將環保產業推向新的發展階段。環保產業業務領域更加細化,覆蓋全產業鏈“預防—監測—治理”,覆蓋水、大氣、土壤等多領域,覆蓋多個行政區的區域化、系統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建設推動環保產業鏈進一步拓展到投資運營環節,甚至到識別、規劃、集成的一級開發環節。由于地方公共財政能力的限制,BT、BOT、PPP等投資運營模式應運而生,政府公共需求采購的環境績效合同服務逐步成為主導。
這一升級,使得環保產業從以前的以工程服務為核心轉向以投資運營和效果服務為核心,產業核心競爭力從成本和客戶關系開始轉向頂層結構設計、模式創新能力、融資平臺建設和融資能力、與需求方的議價能力、運營能力等。新的核心競爭力的構建,需要新的市場結構,能夠充分兼容各方面優勢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在這一輪競爭中迅速崛起。
NBD:混合所有制迅速崛起后,未來民營企業將如何發揮自身優勢?
趙華林:無論是民企還是國企,各自都有優劣勢。比如對于國企而言,在頂層結構設計和系統整合能力上、在融資平臺和融資能力的建設上、在與政府對接談判的議價能力上都具有明顯優勢。
而部分民營企業在參與生態環境相關的PPP項目時,需要投入的資金量過大,自身在融資平臺建設和融資能力方面不足,與政府的議價能力和供應商的整合能力不強,短貸長投,會導致資金鏈斷裂。
對于民營企業而言,靈活的經營機制和嚴格的激勵約束機制,使得其在設備生產環節的性價比競爭方面、EPC環節的成本控制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方面都具有明顯優勢。
因此,市場競爭的需要催生了能夠兼容兩種所有制優勢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崛起,將國有企業的規范與民營企業的靈活、國有企業的公平與民營企業的效率、國有企業的監督與民營企業的激勵有機融合,促進環保產業健康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民營企業而言,環保產業是一個不斷增長的市場,未來市場前景可期,有足夠的空間容納國企、民企甚至外企共生共融,民營企業也不會退出這一市場。
NBD:您認為應該如何做好環保領域的混改,如何強化混合所有制企業優勢?
趙華林:對于國有環保企業引入非公有資本而言,關鍵在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為國企提供了經營機制保障。國企的混改是為改而“混”,“混”是形式,“改”才是目的。通過引進非公有資本投資者來推進運營機制改革,特別是深化長期束縛國企發展的三項制度改革,就是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構建市場化選人用人機制、市場化用工制度和市場化薪酬分配機制。
對于民營企業引入國有資本來說,一是充分利用國有資本的融資能力優勢,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能夠參與到長周期大投入的環境基礎設施領域投資運營中;二是充分利用國有企業規范的運營管理制度優勢和監督能力,推動企業管理規范化;三是充分利用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之間天然的親近關系,提升項目的獲得能力和議價能力。
最后,雖然綠色環保產業是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的方向,但是目前過半數央企涉足環保產業,綠色環保產業成為央企戰略性產業布局最集中的行業之一,這種狀況也值得商榷。切忌一擁而上,要避免重復、低端、盲目建設,避免過度、無序、惡性競爭,通過選擇與合適的民營企業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上述狀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