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08-04 20:36:27
◎在物流數字化領域深耕十余年后,G7這兩年開始從普貨物流走進煤炭、鋼鐵等大宗物流領域。此次新定位的宣布,則意味著G7將完全聚焦于更為深入的物流產業端數字化,同時將主要服務對象瞄準了物流中小企業。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如果說過去G7一直在做物流領域的數字化基礎設施,那么未來G7要做的就是將這些基礎能力充分連接、貫通,讓數字化的價值指數級呈現。”在近日的伙伴大會上,G7公路物流物聯網科技平臺創始人、CEO翟學魂首次對外公開G7的未來全新定位。
作為公路物流行業的物聯網科技平臺,G7于2010年成立,以物聯網技術為核心,逐步發展了車隊管理平臺、主動安全服務、數字能源結算、智能掛車租賃、金融保險、卡車后市場等一系列業務,先后服務了7萬家貨主和物流公司。
而在物流數字化領域深耕十余年后,G7這兩年開始從普貨物流走進煤炭、鋼鐵等大宗物流領域。此次新定位的宣布,則意味著G7將完全聚焦于更為深入的物流產業端數字化,同時將主要服務對象瞄準了物流中小企業。
G7轉身的背后,是整個物流產業數字化的趨勢。
G7創始人兼CEO翟學魂現場分享物流產業數字化三大趨勢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攝
過去十年,借助電商的快速發展,以非生產型商品或消費品為主的消費物流信息化程度已經很高,借此紅利,誕生了一批巨頭物流公司。而未來十年,物流中小企業將迎來整體性數字化升級機遇,物流數字化也將從消費端向更深的產業端滲透。
在翟學魂看來,未來物流數字化將經歷“從白到黑”的過程,在完成了標準化消費品的物流數字化之后,未來10年,物聯網將利用數據的手段促進系統的精進和設備的提升,實現大宗商品物流的降本增效。而這也是G7轉身的主要原因之一。
G7早期投資投資人、普洛斯聯合創始人兼CEO梅志明在伙伴大會現場表示,未來五年的資本投資走向也將更加傾向于物流產業“計劃經濟”,不過這個“計劃經濟”要加個前提,那就是數據支撐下的“計劃經濟”。在萬物互聯基礎上,所有的數據都可以互通,以至于有數據支撐,就可以形成有效支配的計劃,有計劃才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隨著5G與“新基建”時代的來臨,傳統行業加速進入數字化升級的黃金時代,這對于一家在物流領域默默耕耘十年的物聯網科技公司來說,更是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翟學魂在現場透露,迄今為止,G7已通過數據服務連接及IoT硬件連接中重貨運卡車超過236萬臺,每日跟蹤超過1.7億公里的卡車運行軌跡,日均上傳平臺數據超過7.8TB。這些數據造就了G7的平臺優勢,可以以持續迭代的精準算法為客戶提供覆蓋安全、裝備、結算等全方位多場景的穩定的數字化服務。”
以貨運安全為例,翟學魂在大會上分享了一組數據。通過智能硬件設備+平臺算法+人工干預的主動安全協同管理模式,在過去兩年與G7合作的同一批客戶中,其運輸千公里高風險時長次數下降了49.3%,事故率下降了19.9%,賠付率下降了40%。
而在裝備上的進展,以“震動地圖”功能為例,G7在與物流企業合作時可以為諸如藍莓之類怕震、怕顛簸的貨物運輸場景開發震動預警及最優路線規劃功能。避免劇烈震動的貨物獲得了數字化賦予的新體驗,貨主與承運商同時受益。
但是即便如此,數字化對于整個物流行業的效率提升還遠遠不夠,數據顯示,當前我國物流成本占GDP成本大約為14%,發達國家約為8%,這也就意味著我國的總體物流成本依然偏高。而在實現了單個環節、裝備的數字化后,物流產業鏈的數字化連通也成為未來發展的關鍵詞。
“如今,單車智能已通過IoT技術實現,我們可以遠程監控車輛軌跡、速度等狀態,甚至能夠遠程調節溫度。但想要實現更多行業的監測和預測功能,則需要連接了大量智能車輛的平臺發揮大數據與AI能力,需要接入平臺的車輛在平臺算法的加持下,秒變智能。”翟學魂表示。
在翟學魂看來,只改變一下流程和交易方式不能帶來物流產業效率上的根本提升,效率的根本提升是需要有生產力的變化。這就需要引入新的數據、新的生產要素,一家公司只有產生效率,在這個產業里才會有生存價值。
梅志明則表示,在配送行業,當前很多物流資源的浪費是空車、路線不合理造成的,這其實是一個資源錯配的結果。將來物流領域也將走向萬物互聯,形成數據支撐的計劃經濟,這也是資本將重點關注和布局的方向。
在長達十年對消費物流和數字化基礎設施探索之后,未來G7要做的是將這些基礎能力充分連接、貫通,讓數字化的價值指數級呈現。而讓翟學魂決定轉身的原因來自他對產業數字的3個趨勢判斷。
第一個趨勢是物流場景的數據將實現全鏈貫通。
翟學魂表示,過去幾年,在接觸到中小型物流公司時,大家強烈的呼聲是“能不能有一個系統把司機、油、輪胎、貨這樣一個個節點的數據都貫穿起來”。過去一年中,G7正在逐步攻克這個難題。在貫通起物流企業經營鏈條上的各種信息孤島之后,幫助了很多物流中小企業實現“從一個人管20臺車升級為管200臺車,每一趟活兒的利潤人人都知道”,未來這個全鏈貫通還將在物流領域繼續深化。
第二個趨勢在于,頭部物流企業崛起之后,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物流行業將迎來腰部企業的高速發展期。咨詢研究機構BCG的一份報告表明:中國物流運力市場是一個典型的紡錘型結構,中小物流企業占到80%以上,其中10-100臺車規模的小車隊占到30%以上。但在過去十年,數字化的升級主要由產業的大型平臺和企業主導和推動。
如今,產業數字化已進入深水區。在翟學魂看來,物聯網與AI技術越發成熟,性價比突顯,處于“紡錘”腰部的中小企業將迎來整體性數字化升級機遇,他們將繼續維持運力市場豐富多元的格局,同時他們會因為物聯網技術和數字化經營不斷進化并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翟學魂表示,物流產業數字化的第三個趨勢是物流市場的勢頭將從“白”轉向“黑”。“白貨”指的是帶包裝、條形碼的商品,“黑貨”則是沒有包裝的大宗貨品。在翟學魂看來,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使得快遞快運行業迎來重大機遇,帶著條形碼的消費產品“白貨”物流經歷了黃金十年,近兩年來,煤炭、鋼鐵等領域對供應鏈升級的意愿也越發強烈,隨著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成熟,物流要素逐步的loT化,“黑貨”物流將迎來自己的黃金十年。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