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1-10-14 18:44:48
今日(10月14日),類器官技術實驗、研發的精準醫療服務平臺“丹望醫療”宣布完成1.2億人民幣A輪融資,由國方資本領投,德聯資本、昆侖資本跟投,上一輪投資方凱風創投、領銜健康基金持續追加投資,這是該公司在一年內完成的第二輪融資。
每經記者 姚亞楠 唐如鈺 每經編輯 葉峰
今日(10月14日),類器官技術實驗、研發的精準醫療服務平臺“丹望醫療”宣布完成1.2億人民幣A輪融資,由國方資本領投,德聯資本、昆侖資本跟投,上一輪投資方凱風創投、領銜健康基金持續追加投資,這是該公司在一年內完成的第二輪融資。
近年來,隨著癌癥等疾病患病率的提升及生物醫藥技術的不斷發展,精準醫療成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組成部分。有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精準醫療市場規模已經超過500億元。在政策、技術、市場等因素的推動下,我國精準醫療行業增長迅速,預計到2024年該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1356億元。如此,其作為大朝陽醫療賽道的子領域亦備受資本關注。
昆侖資本董事總經理朱賀就向記者強調稱,創新生命科學工具是制藥與診斷行業的長期驅動力。
“替身試藥”技術獲關注
據悉,丹望醫療是一家將類器官技術用于臨床轉化,包括對疾病的診療、新藥篩選、腫瘤標志物開發與鑒定,為臨床患者提供個性化治療方案的精準醫療服務平臺。
“類器官技術”是指利用成體干細胞或多能干細胞進行體外三維(3D)培養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空間結構的組織類似物,其可以最大程度模擬體內組織結構及功能并能夠長期穩定傳代培養,迄今為止世界各國科學家陸續培養出腸道、肝、胃、肺、前列腺等各種類器官,該項技術于2017年被《Nature Methods》評為生命科學領域的年度技術。
與腫瘤藥物實驗篩選常用的2D細胞和人源化老鼠相比,類器官技術更具備穩定性、模擬目標組織特征程度高、篩選規模大等特征。雖然,該技術目前在學界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其也是當下疾病研究、新藥開發領域備受矚目的工具模型。
該公司創始人華國強公開表示,“類器官作為患者 ‘替身’,建立一個腫瘤類器官模型就相當于在實驗室復制了一個腫瘤患者,結合臨床數據和藥物敏感性數據,可以真正做到 ‘實驗室患者 (Patient in the lab)’的復制建立。類器官模型能夠解決目前臨床和藥物研究的很多痛點和瓶頸。丹望醫療正在布局建立高標準的 ‘實驗室患者’類器官庫,希望依托多樣化的 ‘實驗室患者’群體,發揮類器官模型在新藥靶點發現和驗證、轉化研究、類器官臨床試驗(organoid trial)等方面的優勢和潛力”。
精準醫療細分賽道,商業挖掘進行時
目前,類器官技術主要被應用于精準醫療領域,據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精準醫療市場規模達千億美元,每年將以15%的速率增長。在我國,精準醫療已被列入“十三五規劃”重點發展項目,國家計劃在2030年前對精準醫療領域投入600億元,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如此,該領域亦吸引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和資本入局。從市場偏好來看,近年來基因測序、抗體藥物研究等賽道成為了資本布局的重點領域,且融資案例多、涉及金額規模大等特點。
朱賀就向記者表示,“昆侖資本看好創新生命科學工具為制藥與診斷行業帶來的長期驅動力。類器官作為新興的體外評估平臺,在通量、成本、效果上相比于現有方法學具有優效潛力,近年來在多個科研與臨床項目中得到驗證。隨著藥物與診斷方法研發數據的數量級躍遷,工業界期待更好的實驗平臺來滿足驗證需求,類器官是我們心目中理想的‘lab on a chip’模型”。
凱風創投管理合伙人黃昕同樣認為,類器官是近年最受關注的新興生命科學技術,其在精準醫療領域的應用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無論是在臨床應用,還是在藥物開發領域,類器官技術都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
記者注意到,目前類器官的商業化主要集中于臨床患者用藥檢測及新藥研發服務兩方面。丹望醫療創始人、總經理李俊強即指出,腫瘤類器官不僅能替代患者進行藥物測試,更重要的是其本身帶有的遺傳基因大數據信息,能促進新靶點的發現和后續新藥的研發。
據公開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癌癥新發病例457萬,占全球新發病例的23.7%;因癌癥死亡人數300萬,占全球癌癥死亡人數的30%。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腫瘤科主任王樹濱教授近日在公開演講中表示,隨著技術的發展,治療藥物及方案呈現爆發式增長,但并非每位患者都能從藥物治療中獲益,腫瘤的精準診療仍然面臨巨大挑戰,類器官技術作為創新型技術可以指導患者的個體化精準用藥,其作為個體化藥敏檢測技術服務目前已經積累了大量數據證明其與患者腫瘤用藥結果的一致性。此外,類器官可以在較短時間內給出用藥參考,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實現臨床精準用藥。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