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理財不二牛

每經網首頁 > 理財不二牛 > 正文

公募基金總規模突破24萬億再創新高,近2年新增規模超10萬億

每日經濟新聞 2021-11-07 08:57:42

轉眼間,公募基金從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了23個年頭,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底,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突破了24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尤其是這兩年,公募基金更是大跨步發展,不僅累計新增規模超過10萬億元,而且新發基金規模連續第二年突破了2萬億。

每經記者|黃小聰    每經編輯|葉峰    

轉眼間,公募基金從誕生至今,已經走過了23個年頭,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底,公募基金的管理規模突破了24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

尤其是這兩年,公募基金更是大跨步發展,不僅累計新增規模超過10萬億元,而且新發基金規模連續第二年突破了2萬億。

此外,隨著"炒股不如買基"繼續深入人心,選擇基金進行投資的人群越來越多,公募基金作為大眾理財的形象進一步確立。

管理總規模超24萬億,兩年增長超10萬億

根據中基協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8月底,151家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公募基金總規模達到了24.02萬億元,為公募基金誕生以來的新高,同時,基金產品的數量達到8674只,也創出歷史新高。

分類別具體來看,股票基金的管理總規模約為2.3萬億元,混合型基金規模約為5.6萬億元,貨幣基金規模約為9.8萬億元,債券基金規模約為3.3萬億元。

如果回看兩年前,2019年8月底時,彼時公募基金的管理總規模還僅有13.8萬億元,基金產品數量為6118只。也就是說,僅僅2年時間,公募基金的產品數量增加超過2500只,管理規模增長竟然超過了10萬億元。

數據來源:記者統計

這個增長體量有多驚人,從公募基金的發展歷程來看,從1998年開始,公募基金用了19年左右時間,直到2017年6月才突破了10萬億元。而這兩年新增的規模,已經相當于公募基金前19年積累的管理總規模。

更加難得的是,這2年規模的增長并不是主要靠貨幣基金的增長,2019年8月底時貨幣基金的規模約為7.3萬億元,占到公募基金總管理規模的一半以上,但到了2021年8月底,雖然貨幣基金的規模增長至9.8萬億元,但是占公募基金總管理規模的比例,已經下降到了40%左右。

連續2年新發基金規模突破2萬億

進一步來看還可以發現,這兩年超10萬億的規模增長,新基金的規模貢獻不容小覷,單單2020年,新基金的成立總規模就達到了3.1萬億元,另截至10月20日,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的新發成立規模約為2.4萬億。

這兩部分相加可以看出,不到兩年時間,新基金的新發成立規模達5.5萬億元,貢獻了一半以上的行業規模增長。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與權益相關的基金規模的增長,中基協數據顯示,2019年8月底時,股票基金總規模還僅有1.1萬億元,混合型基金管理規模約為1.7萬億元,但到了2021年8月底,股票基金總規模增長到了2.3萬億元,混合型基金管理規模更是增長到了5.6萬億元。

這其中有一個最具代表性的現象就是,這兩年爆款頻出,以往被投資者津津樂道的百億基金,在這兩年變得不再稀奇,不少基金募集規模能夠達到300億元,甚至一度出現了單日認購超千億的網紅基金。

雖然今年不少基金都采取了設置募集上限的方式,單只基金的規模沒有很大,但超過50億元的小爆款也依然頻頻出現。

"炒股不如買基"深入人心

而之所以這兩年公募基金的規模取得了大幅增長,在業內人士看來,一部分原因在于投資者看到了賺錢效應,"炒股不如買基"越來越深入人心。

尤其是這幾年,權益基金的收益,還是相當可觀。根據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各類別基金均獲得不錯的正收益。其中,參與統計的787只股票基金平均上漲39.80%,參與統計的2086只混合基金平均上漲35.04%,參與統計的1224只債券基金平均上漲5.97%,參與統計的316只貨幣基金平均上漲2.47%,參與統計的132只QDII基金平均上漲21.25%(數據截至20191230),參與統計的11只基金中基金(FOF)平均上漲15.99%(數據截至20191227),參與統計的9只其他基金(主要是黃金基金)平均上漲18.37%。

另外,2020年,同樣來自中國銀河證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標準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為54.99%;混合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為59.57%;長期純債債券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為2.69%;普通債券型基金(可投轉債)的平均收益為4.02%;貨幣市場基金的平均收益為2.02%。

可見各類基金均表現出了不錯的賺錢效應,這使得投資者對于公募基金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傾向于選擇公募基金進行投資。

而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凈值化趨勢下,疊加公募基金創新產品的不斷推進,銀行理財的一部分資金在公募找到了更有競爭力的投資標的,比如一些公募FOF、"固收+"產品甚至是一些指數產品,目標瞄準的就是銀行理財替代,而最終實現的收益確實也比銀行理財產品要有競爭力,這就使得部分資金也不斷開始往公募基金流動。

有指數基金經理表示:"有些指數產品,比如像上證紅利指數,它本身每年的股息率大概有5%左右,那么對標銀行理財產品,是存在一定的優勢。"

當然,這兩年基金規模的增長也離不開渠道的助推,當基金存在賺錢效應且疊加凈值化趨勢的影響,再加上本身有做大代銷規模的需求,渠道這幾年在基金銷售方面也是不斷發力。

而未來,隨著公募基金各類別產品的不斷豐富,公募基金不管是從規模、還是產品數量上,都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特別是如果養老產品稅優政策以及個人賬戶制度等能夠進一步落地的話,那么公募基金將有望進一步走進千家萬戶。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45050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4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网站在线观看人成 | 中文字幕女人天堂ab在线 | 欧美精品一级高清手机在线 |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自拍亚洲一区欧美另类 | 五月激情婷婷丁香综合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