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13 17:58:17
北京某大型券商投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IPO審核對行業要求高了,例如對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熱門行業開始限制,對‘雙高’行業也開始限制,創業板的審核也從‘三創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每經記者 王海慜 每經編輯 吳永久
2022年以來,已經有5家創業板擬IPO企業撤材料,1家不予注冊,2家終止注冊,這樣一共就有8家創業板擬IPO企業的上市進程終止;而同期在創業板真正過會(注冊生效)的企業只有5家。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還有1家滬市主板擬IPO企業在上會階段被否;1家科創板擬IPO企業撤材料,2家終止注冊;2家北交所擬IPO企業撤材料。
綜合來看,今年以來,在滬深京市場已有14家企業終止IPO進程,平均每個工作日1.75家,而去年平均每個工作日終止IPO的企業數量為0.8家。其中今年來,國信證券、華泰聯合各有2家保薦的企業終止IPO。
值得注意的是,從行業層面看,這14家終止IPO進程的企業有一半來自化工等傳統行業。北京某大型券商投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現在IPO審核對行業要求高了,例如對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熱門行業開始限制,對‘雙高’行業也開始限制,創業板的審核也從‘三創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進入2022年,對于一些試圖闖關IPO的企業和相關保薦機構來說可謂“開局不利”。
據Choice數據統計,2022年以來,已經有5家創業板擬IPO企業撤材料,1家不予注冊,2家終止注冊,這樣一共就有8家創業板擬IPO企業的上市進程終止;而同期在創業板真正過會(注冊生效)的企業只有5家。也就是說,今年來終止IPO進程的創業板擬IPO企業的數量已經要多于實際過會的企業。
與此同時,今年以來,還有1家滬市主板擬IPO企業在上會階段被否;1家科創板擬IPO企業撤材料,2家終止注冊;2家北交所擬IPO企業撤材料。
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在滬深京市場已有14家企業終止IPO進程,平均每個工作日1.75家。而去年全年有近200家企業終止IPO進程,以全年250個工作日計算,平均每個工作日終止IPO的企業數量為0.8家。
事實上,從今年以來的情況來看,無論是在行業內排名領先的投行,還是中小投行都無法保證手中IPO項目能夠順利闖關。據統計,今年來,國信證券、華泰聯合各有2家保薦的企業終止IPO,中信證券、國泰君安、民生證券都有1家保薦的企業終止IPO,而這些都是行業排名居前的投行。
另一方面,中天國富、五礦證券、東莞證券、華安證券、開源證券等中小券商也各有1個項目終止IPO。其中東莞證券自2021年以來還沒有一家保薦的IPO項目過會。
記者注意到,在上述14家企業中,有部分企業在IPO申請中存在較為明顯的“帶病闖關”的問題。
自創業板注冊制改革以來,在上述14家企業中的鑫甬生物并不是首家倒在最后證監會注冊環節的擬IPO企業,不過與多數終止注冊的企業往往是以主動撤材料的方式來宣布IPO失敗不同的是,鑫甬生物則是被證監會正式下發文件不予注冊。而鑫甬生物背后的保薦機構中天國富去年曾經歷了高管層的頻繁變動。
在今年1月6日證監會發布的《關于不予同意浙江鑫甬生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的決定》中,證監會表示關注到:“你公司(鑫甬生物)核心產品、募投項目、主要原材料均涉及‘高污染、高環境風險’產品且無法提出有效的壓降方案;信息披露存在嚴重錯誤。
你公司存在的以上情形,與《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證監會令第167號)第十三條、第三十三條相關規定不符。根據《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試行)》(證監會令第167號)第二十三條的規定,現依法対你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注冊申請作出不予注冊的決定。”
對此,浙江某券商投行人士認為,“企業上市是水到渠成的事,應該先立足于把功課做好做足,不要帶病申報,否則闖關不過,對企業和中介機構都是傷害。”
從行業層面看,這14家終止IPO進程的企業有一半來自化工、紡織等傳統行業,其中來自化工行業的企業數量多達4家。
北京某大型券商投行相關部門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現在IPO審核對行業要求高了,例如對半導體、生物醫藥等熱門行業開始限制,對‘雙高’行業也開始限制,創業板的審核也從‘三創四新’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董秘一家人創始人崔彥軍認為,現在在審核注冊環節,監管機構對擬IPO企業最主要的關心,第一是行業屬性的問題,第二是科創板的科創屬性問題,第三是業績下滑的問題。“所以原來有些行業的IPO不受限制,但是現在有些行業就是很難過審,比如創業板上市負面清單里的那些行業。”他表示,“我覺得,以后不管什么類型的企業,只要是沒有創新性的企業,上市都會相對比較難。”
截圖自:明陽科技今年1月11日發布的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已經有部分在IPO輔導階段的新三板企業把擬上市板塊從滬深交易所變更為上市標準相對寬松一些的北交所,相關公司包括明陽科技、天泉藥業等。
有分析認為,這些公司一般存在經營規模較小、業績有下行壓力等問題,自知在當前的環境下闖關創業板或科創板存在難度,所以退而求其次,把上市方向轉為北交所。
但即便是北交所,其審核要求也并不低。據統計,去年11月中旬北交所開市以來,已經有8家北交所擬上市企業在審核期間撤材料。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1130327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