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14 09:19:48
每經記者|李明明 每經編輯|陳旭
過去的一年,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我國對外投資水平依然持續提升, “走出去”企業合作共贏成效顯著。
據統計, 2021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203億美元,同比增長14.1%。與此同時,多雙邊經貿合作實現突破,推動RCEP如期生效。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外資平穩發展。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拓展對外經貿合作。
2022年,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嚴峻和不確定,這種情況下我國對外投資的前景如何?企業應當如何把握機遇開展對外投資合作?綠色經濟和數字化又會給我國對外承包工程轉型帶來哪些亮點?
帶著這一系列問題,在全國兩會期間,《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全國政協參政議政人才庫特聘專家、商務部原副部長陳健進行了專訪。
陳健告訴記者,當前國際格局發展態勢對我國總體有利,我國企業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對外投資發展面臨重要機遇。
創新對外投資方式參與產業鏈合作
培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跨國公司
NBD:據商務部統計,2021年中國全行業對外直接投資9366.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2%。對中國企業來說,外部環境有著哪些發展的機遇?
陳健: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加速演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帶來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氣候變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問題對各國造成的影響前所未有。
在這種情況下,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重塑加快,世界經濟持續增長動力不足,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博弈加劇,國際投資監管政策趨嚴,我國對外投資發展的外部環境仍較為復雜,企業面臨著政治、經濟、安全等各類風險,特別是全球疫情下境外企業人員流動受阻、匯率變動等問題還將持續。
2021年我國全行業對外投資超9300億元,同比增長2.2% 圖片來源:新華社
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經濟全球化大方向沒有變,國際格局發展態勢對我國總體有利,世界各國經濟不同程度的復蘇,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深走實,多雙邊互利合作持續深化,全球綠色、數字等新興領域需求旺盛,我國企業配置全球資源的能力不斷增強,對外投資發展面臨重要機遇。
NBD:您認為2022年我國對外投資會有怎樣的發展趨勢?
陳健:下一階段,對外投資會呈現出這樣一些新的發展趨勢:
首先是新發展領域不斷涌現。世界各國著力推動綠色增長,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國際共識,產業數字化深入發展,新能源、新基建方興未艾,成為國際投資合作的重要方向和內容。
其次是助力“雙循環”協同發展。隨著我國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對世界經濟的帶動作用不斷提升,對外投資將更加注重與國內外貿易緊密融合,在全球范圍優化資源配置、暢通國際循環,從而發揮國外市場產業、資源、技術的反哺作用,加強與國內大循環的協調聯動,服務于國內發展。
三是全球產業合作日益深化。對外投資有助于我國產業鏈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延伸,特別是RCEP簽署生效后我國與各國產業鏈合作將進一步深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將更加明顯。
我國對外投資方面,據初步統計,2021年,中國對東盟全行業直接投資143.5億美元,其中前三大投資目的國為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RCEP的實施,也將會極大利好我國對外投資形勢。
長久以來,中國與RCEP各成員國保持密切的商貿投資關系。2021年,中國與東盟貨物貿易額達8782億美元,同比增長28.1%。東盟連續第二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這些都為各國間對外投資和海外工程承包帶來巨大便利。
對于2022年的對外投資工作,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國企業要進一步加強境外安全風險防范,除了投資風險以外,也要做好日常疫情防控工作,保障境外員工健康安全。
與此同時,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拓展合作新領域,積極參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合作,重點關注綠色發展、數字經濟、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帶來的新機會,推動對外投資高水平發展。
此外,還要更加重視國際化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技術、變革理念、創新模式,加強合規建設,規范經營行為。
在疫情造成全球對外投資下滑的背景下,2020年以來我國對外投資出現逆勢增長
NBD:在政策層面上,我們應當如何來對待企業在海外投資的行為?
陳健:我認為應當在以下四個方面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開展對外投資:
首先是加強高端產業和優勢產業領域對外投資。加強國內外的產業銜接,鼓勵企業在境外開展技術研發、制造、營銷網絡等領域的投資合作。在技術成熟、國際市場有需求的行業,如輕工、紡織、家電、裝備制造、化工、冶金、建材、基礎設施,加大對外投資,促進各國共同發展。
其次是積極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鼓勵企業因地制宜地開展跨國并購和綠地投資,探討融資租賃等新形式,探索投資與貿易相結合等新模式,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企業聯合開展對外投資。
三是進一步優化投資主體和布局。支持各類所有制、各地區、各層次有條件的企業有序“走出去”,積極培育一批有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加快中國企業與當地的融合進程,積極履行法律責任、社會責任和道義責任。
四是努力完善對外投資服務保障體系。加強對外投資的宏觀政策制定和制度設計,強化公共服務和社會服務,推動企業建立科學、高效的經營管理體制,推進中國企業與當地社會融合,有效防控各類投資風險。
境外智慧交通、智慧城市項目大量涌現
對外承包工程企業應積極參與
NBD:2021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也是中國對外投資合作的一大亮點,新簽合同金額超過上億美元的項目560個,請問對外承包工程大項目增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陳健:對外承包工程是伴隨著改革開放而發展起來的新興事業。這項業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已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內容,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擴大對外開放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工程承包國。
2021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依舊活躍,尤其是新簽合同金額上億美元項目繼續增長
疫情以來,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努力克服疫情造成的不利影響,積極推動復工復產,堅持把員工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統籌國內外資源,確保海外項目的建設和運營,生產經營攻堅克難,業務模式創新、信息技術應用等顯著加快,逐步穩定了海外市場。
在亞、非等傳統市場,我國企業長期深耕和培育,一些國家鼓勵開展綜合開發項目,同時疫情也使相關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社會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項目增多。
在歐美等國市場,我國企業開展收購和兼并業務增多,第三方市場合作也逐漸增多。
在拉美地區,各國普遍采用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BOT(建設-經營-轉讓,指基礎設施投資、建設和經營的一種方式)等模式發展基礎設施,我國企業積極探索通過投資帶動、第三方合作等方式開拓市場。
此外,”雙碳”所引領的低碳能源、綠色技術等也給企業業務發展帶來新的增長極。
2021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基本情況
2021年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的主體仍集中在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領域 圖片來源:新華社
NBD: 您認為未來在對外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領域,中國企業還有哪些機遇?
陳健:未來一段時期,在國際經濟逐步復蘇的態勢下,通過改善基礎設施來拉動經濟發展已經成為各國政府的共識,各國紛紛出臺經濟刺激政策,大力改善民生,優化投資和營商環境,加大綠色經濟和數字經濟領域的投入,社會保障性住房等民生工程、醫療設施等公共衛生領域,以及可再生能源、互聯互通、工業化、新基建等領域將成為重點發展的方向和潛力領域。
同時,隨著共建“一帶一路”和區域經貿合作深入推進,加強國際合作普遍成為各國共識,為我國對外承包工程發展提供了有利外部環境。
此外,國內新興產業、新技術、新業態快速發展,工程建設企業與技術類、制造類和服務類企業廣泛對接合作,境外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領域也將有更多的項目機會。
我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還在交通、電力等領域具有較強的技術和競爭優勢,中國資本、中國裝備、中國技術、中國建設越來越受到各國業主和合作方的廣泛認可,國際競爭力不斷加強,產業鏈不斷延伸,業務布局和結構日益優化,行業轉型升級新的增長點加快形成。
在這種大背景下,廣大對外承包工程企業可以積極參與境外新型基礎設施、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培育合作新增長點。
同時,要積極探索以各種方式承攬境外項目。做優做精境外項目,注重安全質量,打造優質標志性工程,帶動更多國內設備材料出口或采用更多中國工程技術標準和規范,努力推動對外承包工程轉型升級。
記者手記丨中國企業積極“走出去” 創寫互利共贏新篇章
盡管全球疫情持續蔓延,國際貿易投資仍陷低谷,但中國對外投資依然逆勢保持增長,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對全球經濟貢獻顯著。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實現穩步增長,沿線國家的認同感、獲得感和參與度不斷增強,印證了“一帶一路”倡議是充滿智慧和前瞻性的戰略部署。
當前,我國對外投資主要以對外承包工程、鐵路、物流等基礎設施為主。未來不僅可以與沿線國家在基礎設施、礦產資源等領域繼續合作,還可以在醫療健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領域展開合作。
需要注意的是,中國企業赴境外投資一定要學會融入當地的圈子,要做到就地取材、拉動當地就業、合資合作、雙方共贏,否則投資很容易“水土不服”。
與此同時,企業“走出去”也一定要增強合規風控意識,高度重視人員生命安全、海外資產安全和投資權益保護。
記者:李明明
編輯:陳旭
視覺:劉陽
排版:陳旭 王蜀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