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3-23 18:31:59
◎從生產源頭上加強管控,嚴格限制化石能源制氫、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賦予了氫能清潔低碳這一關鍵屬性。
◎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
每經記者 李可愚 每經編輯 陳星
3月23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有關情況。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發布會上了解到,發展氫能產業,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為促進氫能產業規范有序高質量發展,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聯合研究制定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
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司副司長王翔在發布會上介紹,“十四五”時期氫能產業發展目標是,初步建立以工業副產氫和可再生能源制氫就近利用為主的氫能供應體系;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約5萬輛,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200萬噸/年。
在當前我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氫能因其多方面特點,被市場寄予厚望。如何看待發展氫能在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的推動作用?
王翔介紹,氫能與電能類似,長遠看,將成為未來清潔能源體系中重要的二次能源。一方面,氫能能量密度高、儲存方式簡單,是大規模、長周期儲能的理想選擇,通過“風光氫儲”一體化融合發展,為可再生能源規模化消納提供解決方案。另一方面,隨著燃料電池等氫能利用技術開發成熟,氫能-熱能-電能將實現靈活轉化、耦合發展。
此外,氫能是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發展的重要載體。從生產源頭上加強管控,嚴格限制化石能源制氫、鼓勵發展可再生能源制氫,賦予了氫能清潔低碳這一關鍵屬性。擴大清潔低碳氫能在用能終端的應用范圍,有序開展化石能源替代,能夠顯著降低用能終端二氧化碳排放。例如,推廣燃料電池車輛,減少交通領域汽油、柴油使用;將氫能作為高品質熱源直接供能,減少工業領域化石能源供能,直接推動能源消費綠色低碳轉型。
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目前我國制氫原料以化石能源為主導,制氫過程會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加,但是氫氣在燃燒后產生的氫能卻是零碳排放的清潔能源。《規劃》對發展清潔低碳氫能做出了哪些部署?
對此,在發布會上,國家能源局科技司副司長劉亞芳指出,目前雖然我國現有氫氣供應體系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但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這也是《規劃》明確鼓勵支持的方向。
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按照《規劃》的有關部署,鼓勵在風光水電資源豐富地區,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示范,相信未來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重會不斷提升,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實現提供有力支撐。
記者注意到,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歐陽明高也表示,如果基于化石能源制氫,存在能量利用效率低、二氧化碳排放高等問題,屢遭質疑。雖然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生產-儲運-利用全鏈條上也存在能源轉化效率問題,但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不斷擴大,效率問題可轉化為成本問題。
如何推進氫能產業鏈的完善與建設,也成為此次發布會上的一大重要話題。
對此,王翔介紹,《規劃》從多個方面對氫能產業鏈創新能力建設進行部署:比如,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推進綠色低碳氫能制、儲、輸、用各環節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持續推動氫能先進技術、關鍵設備、重大產品示范應用和產業化發展,構建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技術體系。
還要聚焦創新支撐平臺。圍繞氫能產業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構建多層次創新平臺,包括:支持龍頭企業牽頭,布局產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制造業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開展關鍵技術開發與產業化應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發揮科研能力優勢,建設重點實驗室、前沿交叉研究平臺,開展氫能基礎研究和前瞻性技術研究。
劉亞芳則介紹,《規劃》部署了4項重點示范任務:一是有序推進交通領域示范應用。重點推進氫燃料電池中重型車輛應用,有序拓展氫燃料電池大巴/卡車等新能源客貨車輛的市場應用空間,探索氫燃料電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領域的示范應用,不斷擴大交通領域氫能應用市場規模。二是積極開展儲能領域示范應用。發揮氫能長周期、大容量儲能優勢,探索培育“風光水電+氫儲能”一體化應用新模式。
三是合理布局發電領域多元應用。因地制宜布局氫燃料電池分布式熱電聯產設施,開展氫電融合微電網示范。鼓勵開展氫燃料電池通信基站/備用電源示范應用,并逐步在金融、醫院、學校、工礦企業等領域引入氫燃料電池應用。四是逐步探索工業領域替代應用。探索開展可再生能源制氫在合成氨、甲醇、煉化、煤制油氣等行業/替代化石能源的示范,促進高耗能行業低碳綠色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