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7-15 20:24:41
◎這兩年來互聯網的需求整體是有下降的,但相對來說大盤還在。前幾年互聯網公司一年會有60%、70%需求的擴增,今年整體進入比較穩定或局部下降的階段。
每經記者 趙雯琪 每經編輯 劉雪梅
近期的宏觀和就業環境的變動,引發的職場人流向,也成為反映行業機遇變化的“晴雨表”。
7月14日,脈脈創始人兼CEO林凡在媒體溝通會上表示,互聯網逐漸成為傳統產業,硬技術周期來臨,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芯片、生物醫藥、碳中和五大黃金產業正在孕育更多的職場新機遇。
具體來看,今年6月,在國內獲得融資的91家企業中,三分之二投入了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芯片、生物醫藥、碳中和這五個硬技術產業。而除了資本的青睞,也有大量互聯網人才開始涌入硬科技行業。
“隨著產業規模的持續發展,硬技術行業不缺資金,但是人才缺口極大。技術周期帶來的產業結構性調整,吸引人才逐漸流向硬技術產業,正在推動職場大遷徙時代到來。”林凡表示。
軟技術周期向硬技術周期的演化正在進行時,下一個周期的曙光已經顯現。在林凡看來,互聯網逐漸成為傳統產業,硬技術行業不斷出現新玩家,投資持續涌入。
中汽協數據顯示,2022年5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同比分別增長113.9%、105.2%。據統計,五大產業及其上下游產業可容納超五千萬人就業,且規模在持續擴大。
五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 圖片來源:脈脈
新興硬科技的火爆也直接反映到人才市場上。今年以來,伴隨著大廠的裁員消息,IT互聯網人才大量流入人工智能等硬科技行業,脈脈提供的數據顯示,新能源產業人才的主要來源是IT互聯網和制造業。
此外,HR SaaS服務商Moka聯合校園招聘平臺“實習僧”發布的《2022中國企業校招白皮書》也顯示,當前,行業格局正在發生顯著變化,先進制造業、新能源、現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加速發展,人才需求不斷增加。據測算,僅大數據產業未來就需要近2000萬人才,遠超出畢業生供給量。
此外,今年校招生對進入互聯網行業的求職意向減弱,但是隨著線上消費習慣逐漸養成,新業態的逐步發展,新零售、電子商務、物流等行業就業熱度大幅升溫。隨著制造業相關行業快速發展,新能源、汽車制造、工業自動化等領域的人才需求也高漲。
值得一提的是,后疫情時代,人們對醫療健康服務相關的產品需求進一步增強,促進了生物醫藥、醫藥制造等相關行業發展,該行業人才需求出現極大缺口。
可以看到,盡管有大環境影響,包括新能源汽車、芯片、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碳中和在內的五大產業仍在逆勢招聘,顯示出了成為未來經濟大盤中流砥柱的趨勢。
“20年前我們看到無數青年人奔入互聯網產業,而今年開始我們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進行新興產業,進入新的周期。”林凡表示。
實際上,職場大遷徙趨勢早有端倪。脈脈今年發布的人才報告數據顯示,超四成職場人會在被動離職后選擇轉行。
為什么大范圍的職場遷徙會發生在今年?林凡在接受包括《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內的媒體采訪時表示,這個趨勢是慢慢形成的,不過今年同時疊加包括疫情、俄烏戰爭等外界的因素,人才遷徙的趨勢突然變得非常確定。已經有大量的人才開始被迫遷徙,前段時間有很多上市公司、互聯網大廠也好,都有人員優化的動作,這群人開始被迫奔赴到新的行業里去。
與此同時,相比于20年前,互聯網正在從新興行業變成傳統產業,具體體現在,林凡解釋,互聯網企業的增長開始放緩,創新的速度也在放慢,人才開始流出,過去幾十年,互聯網公司都是一個人才凈流入的行業,今年開始有人才流出的跡象。這些都意味著互聯網公司正在走向底層,成為新興產業的基礎設施。
“通過我們在脈脈平臺數據上的觀察,這兩年來互聯網的需求整體是有下降的,但相對來說大盤還在,只是不會像前幾年擴招那么快。前幾年互聯網公司一年會有60%、70%需求的擴增,今年整體進入比較穩定或局部下降的階段。相比之下,更多的新機遇和希望正在涌入新經濟行業。”脈脈聯合創始人王倩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線上采訪時表示。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