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08-29 08:27:13
每經記者|朱成祥
對于百億級營收體量以上的公司來說,如何繼續維持高增速似乎成了“通病”。2021年,百億營收陣營迎來新玩家——共進股份。當年,上市公司營收達108.08億元。
踏過百億營收門檻,共進股份又會有哪些新動作呢?8月23日,共進股份副總裁汪瀾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只見其一席筆挺的白襯衫,舉手投足似有海歸風范;腳踏傳統的布鞋,仿佛又表明汪瀾深深地扎根中國,扎根中國制造。
關于共進股份的現狀與未來,汪瀾侃侃而談,從網通、數通談到芯片,從傳感器封測談到汽車電子。其特別強調,在新能源汽車及智能汽車高速發展的背景下,長期來看,此時進軍汽車電子可謂正當時。
共進股份副總裁汪瀾
國內數通、海外網通
汪瀾早年在美國攻讀計算機和服務器方向,也在國外從事一段時間軟件工程師。這也令其用全球視角,來看待共進股份的發展。那么,是什么契機讓他下定決心回國發展呢?
汪瀾表示,他是1995年年底出國,到2006年年底回國,在美國待了10年。在美國期間,每年回國都會感受到國內巨大的變化。雖然汪瀾身處硅谷,趕上了美國互聯網快速發展的時代。不過,生活方面很少有變化,美國老百姓的生活非常平淡。反觀國內,各方面發展都日新月異。因此,汪瀾認為,回國的發展空間更大。
共進股份是全球領先的寬帶通信終端產品制造商,汪瀾也從他的視角給出國內與國外通信市場的區別。其認為,通信市場國內是大幅領先的,現在美國哪怕是普通民眾,大部分用的也是DSL(數字用戶線路,以電話線為傳輸介質的傳輸技術組合),光纖也不是非常普及。相比之下,中國早就普及光纖入戶。另外,在5G網絡的普及方面,中國也走在全球前列。
2021年,共進股份境內收入54.20億元,境外收入51.54億元。可以看出,上市公司境內外收入基本相當。那么,共進股份在國內和國外的策略布局有什么差異呢?
汪瀾認為,共進股份是從ODM(原始設計制造商)起家,做了很多設計代工。然后,自公司2015年上市以后,很明顯看到的變化是,國內的ODM越來越難做。這是因為,國內的相關產品越來越統一,而電信招標,各大通信設備廠商需要做出差異化。因此,這些通信設備廠商就開始自己做設計。所以在國內,共進股份主要做OEM(原始設備制造商)。
而海外恰恰相反,國外的研發成本較高,很多中小型客戶并不做研發。因此,這些通信設備廠會寫產品要求,不管是硬件還是軟件,都要求共進股份來設計。所以在國外,共進股份以ODM為主。
反映到財報中,2021年共進股份境外業務毛利率較境內業務高5個百分點。那么,國內業務又該如何破局呢?
答案是數據通信業務。目前,國內5G業務的建設已經較為成熟,但是企業網數據中心仍在蓬勃發展之中。隨著企業數字化進程的加速,越來越多的傳統企業把業務遷移到云上,催生了數據中心需求的增長。
汪瀾稱,比如最近發展較好的字節跳動,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都在建設大量的數據中心。在數據中心大規模建設的背景下,交換機產品增長是非常可期的。所以說,共進股份未來國內業務的增長,將依靠數據通信業務。
即國內看數據通信,國外看網絡通信。
2021年年報顯示,共進股份與海寧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管委會、新華三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三方《項目合作協議》,入駐海寧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新華三信息產業園”,用于實施“年產網絡通信產品和服務器IT產品”項目。
拓新路:傳感器封測
而除了傳統的通信業務,共進股份也在積極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
汪瀾表示:“當你的營收過了百億,說明公司在這個行業已經有了一定的地位。本質上,我覺得一個公司要大發展,一定要做出新的產品,或者去拓展新的領域。”
共進股份看中的,正是汽車電子和傳感器封測。在數據通信領域,共進股份跟著客戶一起“水漲船高”。現在,共進股份的目光落到汽車電子上和傳感器封測上。
關于傳感器封測,汪瀾表示,目前而言,MEMS傳感器還不是特別多,當進入萬物互聯時代,MEMS傳感器的需求是海量的。就共進股份而言,就是先建工廠,從測試開始做起,工廠則位于太倉。
2021年,共進股份投資設立上海微電子,致力于促進公司業務向先進傳感器封裝、測試及應用等領域拓展。2022年1月,為實現共進股份戰略布局以及傳感器領域產業價值延伸,上海微電子設立全資子公司蘇州微電子,作為開拓傳感器業務的生產基地,與上海微電子共同形成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結構,進一步加強在傳感器產業的布局,以完善公司產品結構,增加新的價值點,提升公司的經濟效益和綜合實力。
太倉工廠拓展MEMS傳感器業務,某種程度上也是“騰籠換鳥”,發展利潤率更高、附加值更好的業務。而利潤率較低的業務,則轉移到海外。
汪瀾表示,未來低端、低價值的制造業發展前景有限。因此,公司必須考慮怎么去轉型。在汪瀾看來,中國并不是沒有人,但是愿意接受500~1000美元(每月)薪資的產業工人越來越少。尤其是在大中型城市附近,這樣的產業工人越來越少。
其感嘆道,像我們這樣的電子行業中網通產品代工企業,一般凈利率在3%~5%左右。搬到越南后,可能會多出2%的毛利率,若是相關費用控制得好,這2%的毛利率又可以轉化為凈利率。
汪瀾也指出越南建廠的難點。一是越南的供應鏈不如中國;二是其經商環節不如中國成熟,需要企業慢慢適應。其總結道:“我覺得對很多中國企業而言,企業要登上更高的臺階,未來肯定是要往海外發展。”
而共進股份的轉型,是一體兩面的。一方面,在越南建廠。通過向海外轉移較為低端的業務,維持原有的業務產品線;另一方面,積極拓展新業務,比傳感器封測,以及風口上的汽車電子。
風口上的汽車電子
共進股份曾在經營計劃里表示,為了更好地應對外部環境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2022年公司將緊緊圍繞長期發展目標,聚焦現實業務、成長業務及種子業務三大方向,探索汽車電子核心產品研發和制造新領域,做強智能制造,做大新業務,啟動“共進制造2025”。
可以看出,共進股份對于汽車電子業務的重視。那么,在2022年這個時間點進入汽車電子,是否恰逢其時呢?
在汪瀾看來,2019年是新能源汽車低谷之際,低谷期進入汽車電子行業,可能比現在機會更好。但如果站在2032的時間階段看,從十年后看現在,此時進入汽車電子可謂“恰逢其時”。
汪瀾以通信業務類比,共進股份是2002年左右進入通信行業,彼時同行公司已經有70多家。那么,是2000年進入還是2002年進入差別并不大,關鍵在于堅持。
傳統燃油車,比拼的是汽車的三大件。具體指標方面,比如百公里加速等等。待到了新能源汽車時代,百公里加速已經不是問題。一腳油門下去,3秒鐘就能加速到百公里時速。那么,未來的新能源汽車比拼什么呢?當然會比拼自動駕駛,但更重要的是在車的空間里進行更多的連接。
汪瀾認為,很多人除了家和辦公室,就屬在車里待的時間最長。因此,汽車將會有大量舒適度的追求。這就是智能座艙的需求。
而共進股份進入汽車電子的優勢在于,之前已有智慧家庭的業務背景。智能座艙與智慧家庭類似,都有大量的人機交互。共進股份的本業是制造,與電子行業相關的PCB板,以及后續封裝、測試都是可以做的。
此外,共進股份另一大優勢在于供應鏈。汪瀾表示,汽車電子與共進股份原本的業務,80%的芯片供應商是重合的。
“通信的芯片也好,汽車電子的芯片也好,其實對應的都是同一個銷售人員。只不過,他從不同的部門拿芯片賣給我。由于共進股份已經做了多年通信設備代工,所以跟芯片商已經有很好的合作基礎。當我們跟芯片商說準備做車載設備,他們會非常高興。”汪瀾表示。
這是為什么呢?對供應商而言,發展一個新客戶與跟老客戶合作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樣的。相比之下,與老客戶合作成本要低得多。因此,這些芯片商特別愿意與共進股份探討進入汽車電子。
機遇:汽車電子的變革
值得一提的是,若是汽車電子行業格局已然確定,新進入的難度自然大得多。而如今,正是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型之際,也是汽車電子高速變革之際。
一大變化便是,從分布式向域控制器轉型。傳統的汽車電子是分布式的,車身各處分布著許許多多的控制芯片。當下,正好處于汽車電子從分布式向域控制器轉型的當口。
汪瀾解釋道,原來造一輛車,研發周期大概是兩三年。而現在,有的新能源汽車廠商一兩年甚至半年就發布一個新的車型。
也就是說,現在使用手機行業的打法去做汽車研發,快速迭代。而在新能源汽車廠商快速迭代的打法下,不少供應鏈企業漸漸跟不上。
“原來的汽車是什么呢?是一個藝術品。對引擎需要精耕細作,因為(機械)制造工藝都是無數的經驗累積的,是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夠完全掌握,這里面制造工藝是非常難的。可是到了電車就不一樣了,電車不是一套藝術品,而是一個電子化的產品。電子化的產品就是比誰快。就像手機、電腦,任何電子產品人們都喜歡新的。因為新的電子產品功能更全、耗電量更低。”汪瀾表示。
汽車變成電子化產品后,就需要不斷地迭代。而傳統的汽車供應鏈,還是為“藝術品”服務的。那么,在新能源車時代,汽車電子的供應鏈便可能會被重塑。
變革的時代,便是新入局者的機會。那么,作為一家專業的代工廠商,共進股份的機會在哪里呢?答案是在于整車廠的自研。
在傳統汽車時代,整車廠是大量整合的。即整車廠提供產品的總設計,而大部分零部件都是外購的。現如今,整車廠越來越多地參與研發。
簡而言之,原本的整機廠的Tier 1(一級供應商),其實就是ODM廠商。現在整機廠要自研,就需要OEM廠商。這就是擅長代工企業的機會,這就是共進股份的機會。
為什么,原本Tier 1廠商可能是25%~30%的毛利率,未來你跟他說只能拿15%的毛利,那Tier 1廠商肯定無法接受。這是因為,Tier 1廠商的企業機構、供應鏈都是基于原本毛利率水平搭建的。
“未來因為汽車產品的變化導致供應鏈的變化,可能帶來很多新的機會,也會導致很多廠商離開這個行業,我相信是這樣的。”汪瀾表示。
不過,也有很多企業在汽車電子的賽道耕耘已久,也有許多企業試圖進入汽車電子領域。面對競爭,共進股份如何脫穎而出呢?
汪瀾認為,這是一個迅速增長的市場,這個市場足夠大。沒有所謂的“你死我活”的競爭,而是大家一起水漲船高。我們對汽車電子的看法便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產品,一定要有自己過硬的質量控制,一定要有足夠的韌性。
“其實并不一定能夠找到這種行業,市場空間足夠大,自己又能搭上邊,還能拼了命去使勁。我們將全力以赴去抓住這個機會,我們要拿出當年做通訊市場創業的精神來做汽車電子。”汪瀾總結道。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