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06 13:35:30
每經編輯|盧祥勇 易啟江
據國家衛健委通報,昨日(5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526例,其中廣東252例,北京43例,內蒙古43例,重慶40例;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3894例,其中廣東1330例,內蒙古649例,新疆516例,黑龍江296例,湖南253例。
廣州昨日新增本土確診病例66例,新增本土無癥狀感染者1259例。今天上午,廣州市召開發布會介紹了疫情最新情況。
個別市民擅自外出
致相鄰區域有新增
11月6日,廣州召開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廣州市衛生健康委副主任、新聞發言人張屹在會上通報,11月5日0至24時,廣州市新增1325例新冠病毒本土感染者,其中海珠區新增1253個感染者,高度集中在鳳陽街康鷺片區的高風險區域。為何海珠區新增感染者數量創新高?市衛健委和市疾控中心對此作出了回應。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
張屹在會上通報,海珠區5日通過強化社會面管控減少人員流動,加大核酸檢測力度,掃樓上門服務,挨家逐戶,一一篩查,努力找出每一例陽性個案。此外,海珠區南洲街大塘片區、華洲街龍潭片區仍有散發疫情,存在社區傳播風險。而赤崗街客村片區、江海街桂田片區的新增個案數呈明顯下降趨勢。
針對海珠區中高風險管控區內人員外溢現象,流調人員通過調看視頻發現,仍有個別市民違反防控規定,挪動封控水馬,擅自外出或傳遞物資等,造成相鄰的瑞寶街、赤崗街等非中高風險區域出現新增陽性個案。對此,有關部門正深入調查,堵塞漏洞,依法依規處置。
在此,張屹提醒廣大市民朋友,如確實遇有生活急需,市民可以向網格員提出申請,工作人員會協助解決,切不可圖一時之需,造成疫情擴散外溢,影響他人健康。
為何對疫情相關風險人員轉運?
廣州疾控回應
在5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張屹介紹稱,為盡快控制疫情,全省統一調配,兄弟城市大力支持,廣州市加大轉運隔離力度,近三天已轉運3.1萬人。
廣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黨委書記張周斌在6日的發布會上表示,目前海珠區新增感染者數量創“新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奧密克戎變異株傳播速度快、隱蔽性強,而且病毒在樓棟密集巷道狹窄的環境中,極易造成氣溶膠傳播。
為什么要對疫情相關風險人員實行轉運?張周斌稱,極高的人口密度,也給病毒的快速傳播創造了適合的環境。廣州疾控通過對感染者的發現方式進行分析,發現新增的感染者絕大多數來源于中高風險區域內,以及隔離酒店隔離人員。這說明針對于中高風險區域內高度聚集的風險人群,通過限制流動、全覆蓋核酸篩查,以及轉運隔離、降低人口密度等措施,對于及時發現感染者并減少區域內的外溢風險具有重要意義。
此外,張周斌強調,目前仍然居住在上述相關區域內的人員,仍然是具有比較高的傳染性和感染風險的,依然需要繼續配合做好相關的健康管理,及時開展核酸檢測。
當前,管控區有個別人員擅自外出,與管控區外的人員進行接觸。張周斌提醒,這種行為具有非常高的傳播風險,極易造成疫情的外溢擴散,既對接觸者帶來極大的感染風險,也為疫情大局帶來嚴重的風險隱患。
廣州疾控呼吁,疫情的形勢依然嚴峻,中高風險區域內的人員以及未經消毒的物品仍然具有較高的傳播風險。疫情防控期間,大家仍然要保持風險意識,杜絕上述風險行為,為盡快穩控疫情貢獻力量。
小分隊上門“洗樓”
在上述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上,廣州市海珠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傅曉初表示,明天(11月7日)將迎來工作日,請轄內非高中風險區的單位員工和市民朋友按照《通告(七)》的要求,減少出行,居家辦公,或就地轉為社區志愿者,積極參與到疫情防控工作中來。
針對重點管控區管理問題,傅曉初表示,對大家比較關注的、防控難度較大的康鷺片區,海珠區將強化管控措施,更加及時、更加精準、更加有效進行提級管理。建立“網格長+分網格長+樓棟長”三級網格管理機制,動員醫護、公安、社區干部、群眾志愿者等力量,采取小分隊上門方式組織“洗樓”,同步推進病例轉運,實現“邊建邊轉邊清”。目前已率先在10個重點網格,3824棟樓宇發動近2000名志愿者擔任樓棟長,督促樓內住戶足不出戶,盡快切斷疫情傳播。
海珠區市民可以正常收快遞嗎?如果快遞延時怎么辦?廣州市郵政管理局副局長李小霞表示,海珠區共有快遞網點2411個(包含豐巢柜1738個),從業人員約6800人,郵件快件投遞量每天約150萬件,受疫情防控影響,目前投遞能力每天約90萬件左右,保障能力約占平時的60%。
李小霞強調,目前,海珠區除中高風險區外,其余郵政快遞網點均正常運行。但由于有部分快遞員也被封控在家,會出現部分郵件快件派送時限延遲的情況。如廣大消費者確實遇到郵政快遞服務問題,可先向郵政快遞企業查詢或投訴,如7天之內未給出處理結果,消費者可向郵政管理部門提出申訴。
編輯|盧祥勇 易啟江
校對|王月龍
封面圖來源:攝圖網_502386998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自央視新聞、南方日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