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17 07:25:57
◎轉眼間,2022年僅剩一個多月時間,回顧2022年,在A股市場跌宕起伏的行情下,公募基金行業的管理規模依然穩步向前,并且突破了27萬億元。
每經記者|黃小聰 每經編輯|葉峰
轉眼間,2022年僅剩一個多月時間,回顧2022年,在A股市場跌宕起伏的行情下,公募基金行業的管理規模依然穩步向前,并且突破了27萬億元。
不過如果從各個細分領域來看,今年的表現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比如新基金發行陷入低谷,前三季度新發成立規模同比下降超過50%。
此外,債券型基金的規模雖然增長超萬億元,但是此前廣受歡迎的“固收+”產品卻出現了規模停滯,甚至有小幅縮水。
而在新一輪的基金銷售比拼中,各大銷售機構的保有量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尤其是券商機構,表現最為搶眼,包攬了同比增速前三的位置。
新發規模同比降超50%,總規模突破27萬億
雖然今年A股市場并沒有太好的表現,但是不管從行業規模還是行業的產品數量來看,公募基金依然在今年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154家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規模達到了創紀錄的27.29萬億元,產品數量突破萬只,達到10262只。
不過由于行情的跌宕起伏,基金的賺錢效應明顯下降,新基金的成立規模明顯低于前兩年。
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底,今年前三季度新成立的基金規模約為1.12萬億元,回看過去兩年,2021年前三季度新成立的規模超過了2.3萬億元,2020年前三季度新成立規模也達到了2.29萬億元。
可以看出,今年新基金成立規模大幅下降,同比降幅甚至超過50%。
再具體從各家基金公司來看,截至今年9月底,有2家基金公司的新發行成立規模超過了500億元,分別為招商基金和廣發基金。超過400億元的也有3家,分別為富國基金、匯添富基金和華夏基金。
另有7家基金公司新成立的基金規模超過300億元,分別為華安基金、南方基金、易方達、博時基金、工銀瑞信、浦銀安盛和景順長城。
數據來源:wind,記者統計
固收挺進,“固收+”停滯
從產品方面來看,首先,在百億基金方面,今年新成立的百億基金也明顯減少,截至9月底共有8只基金成立規模達到或超過百億,不過其中有7只是同業存單基金。
數量來源:wind
另據中國基金業協會數據,截至今年9月底,開放式基金中,股票基金、混合基金的規模分別為2.3萬億元和4.8萬億元,較2021年底的2.6萬億元和6.1萬億元均有明顯縮水,而如果看同期債券基金規模,2021年底為4.1萬億元,2022年9月底為5.2萬億元,增長了約1.1萬億元。
可以看出,在市場處于跌宕起伏的行情下,債券基金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另有數據統計,在順利發行的新基金中,債券基金也是占據主流。不過如果對債券基金進一步分類,可以發現很大一部分增長是來自于同業存單基金的崛起,這點從上述百億基金的表現其實已可見端倪。
另Wind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同業存單基金新發成立的規模超過了1800億元,如果加上存量的同業存單基金,整體規模已經突破了2000億元。
相比較而言,在過去幾年被市場追捧的“固收+”基金,今年的受歡迎程度大打折扣,新發規模大幅下降,同時整體規模基本停滯,甚至有小幅的負增長。
具體來看,統計以“固收+”為主要表現形式的二級債基和偏債混合型基金,前三季度新成立規模僅有1107億元,而去年同期高達4394億元,降幅超過70%。再從這兩類基金全市場的規模來看,截至今年3季度末,累計規模約為1.72萬億元,而去年年底的規模約為1.65萬億元,也就是說,如果扣除今年新成立的規模,其實整體規模是出現了一定的負增長,當然這其中也有凈值縮水的因素。
滬上某基金公司人士接受記者微信采訪時表示:“固收+跌,純債也跌,銀行都不推了。”
另有基金公司人士分析道:“一方面,固收+中的+,那部分權益倉位把收益都拉下去了,也沒實現期待中的穩健效果,資金開始往同業存單和短債基金方向流動。另一方面,這幾年規模爆發,但很多銀行端的投資者沒見過這個跌法,渠道維護壓力也非常大。”
股票型ETF突破萬億,8家基金公司非貨ETF超500億元
今年另一個比較突出的產品是ETF,不管是產品數量還是資產規模,均有明顯增長,其中產品數量從去年底的626只增長到了今年9月底的737只,增長超過了100只。
另wind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初時,全市場公募ETF的資產規模超過了1.5萬億元,其中股票型ETF的規模突破了萬億。回看去年底的數據,全市場ETF的規模約為1.4萬億元,股票型ETF規模約為9623億元,可以看出這兩部分都出現了明顯增長。
除了股票型ETF實現萬億突破,由于避險需求的存在,債券型ETF和貨幣型ETF也出現了明顯增長,其中債券型ETF從去年底的約238億元增長到了今年9月底的約569億元,貨幣型ETF從去年底的2915億元增長到今年9月底的約3257億元。
從公司來看,截至今年9月底,共有8家基金公司的非貨幣ETF管理規模超過了500億元,其中突破千億的只有兩家,整體來看,ETF的整體格局依然是頭部效應明顯。
數據來源:wind,非貨幣ETF(概念類)
再具體從新發產品來看,今年發行規模比較大的ETF中,雖然有多只是權益類ETF,但是主要就是幾只中證1000ETF。
數據來源:wind
從這些新發規模較大的ETF也可以注意到,基本上也都是集中在比較頭部的基金公司,這其中一方面是來自于基金公司的布局和儲備,另一方面這些基金公司長期積累的管理經驗,也讓其獲得了更多的資源傾斜。
保有規模券商表現突出
除了各家基金公司在比拼,各大基金銷售機構在2022年同樣也是競爭激烈。從中基協公募的各大機構保有量來看,截至三季度末,螞蟻基金、招商銀行、天天基金位列非貨市場公募基金保有規模的前三位,其中螞蟻基金的保有規模達1.28萬億元。
在股票+混合公募基金保有規模方面,這三家機構同樣處于前三位,不過排序有所不同,招商銀行以6291億元的保有量排在第一。
如果看銀行、券商、第三方銷售機構的表現,統計顯示,上榜銀行、券商、第三方機構的數量分別為27家、53家和20家,與上一季度相比,銀行和銀行均增加1家,第三方機構減少2家。
從這三大類機構的保有規模看,根據東興證券的研報顯示,銀行、券商、第三方機構權益基金保有規模分別為3.07萬億元、1.17萬億元和1.47萬億元,同比分別變動-15.71%、23.91%和-6.59%,環比變動為-13.13%、-5.79%和-9.47%。
整體而言,券商的表現尤為突出。另研報顯示,從規模的同比增速來看,非貨增速前三均被券商包攬,分別為東方財富、中銀國際和東吳證券,同比增速分別達468.18%、276.36%和144%。
東興證券認為,在當前趨勢下,銀行和互聯網平臺中期內仍將占據基金銷售主力,但隨著業務資源的持續投入和渠道建設成果的逐步兌現,綜合實力較強的財富管理券商市占率仍將不斷擴大。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_500450503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