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2-11-28 22:56:41
每經記者 吳澤鵬
每經評論員 吳澤鵬
上市公司又添一起涉嫌信披違法違規被調查的案例。
近日,夢潔股份(SZ002397,股價4.71元,市值35.5億元)發布公告稱,公司及董事長姜天武,副董事長李菁,董事李建偉,董事、董秘李軍,股東張愛純,因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此次被立案調查,具體原因尚不得而知,但筆者發現,夢潔股份今年可謂麻煩不斷。比如,2021年報已經被審計機構出具非標意見。同時,今年10月,該企業及上述高管因資金占用等被深交所通報批評,違規行為包括控股股東及其他關聯方資金占用:2021年姜天武等占用夢潔股份的資金超過8000萬元用來還債;違規對外提供財務資助:在未履行審議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的背景下,將與控股子公司代表人6000多萬元的往來款確認為了應收款,并且全額計提了壞賬準備。
夢潔股份是家紡行業的知名公司,其曾披露主營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排全國前三,能在消費端獲得市場認可,可見夢潔股份在產品品質及品牌的打造上還是相當成功的。
就是這樣一家給消費者留下“好印象”的企業,卻接連曝出非標意見、通報批評、立案調查等“不良”事項,從一定程度上講,這折射出了夢潔股份內部治理的真實情況,也降低了其在投資者心中的地位。
實際上,像夢潔股份這種“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形象迥異”的公司并不少見,資金占用、違規擔保也是資本市場經常發生的違法違規行為。
一方面,上市公司財務內控缺失、對大股東、高管層監督缺位,這是制度的問題,需要外部強化監管制度規則,內部完善監督制約機制。例如外部監管加強證監、稅務等多部門聯合發力,打造聯合監管體制機制;內部引入更多機構投資者參與監督、治理等,這方面,A股市場上也有很多優秀的公司治理案例可以借鑒學習。
另一方面,上市后,大股東、高管層并未更新觀念,依然把上市公司當作是個人企業,將制度流于形式,想占用就占用,想擔保就擔保。這就需要大股東強化公眾公司的意識,認清資本市場的形勢,心懷敬畏之心。董監高等管理層要堅持職業操守,恪守職業道德,避免淪為相關行業的“失德人員”。
最近,A股上市公司數量突破5000家,證監會也制定了新一輪《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2022~2025)》,該方案從優化制度規則體系、聚焦公司治理深層次問題、優化上市公司整體結構、健全打擊重大違法長效機制等八個方面提出相應措施。這些措施的出爐,無疑對上市公司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筆者認為,具體到“夢潔股份們”身上,要治好“消費市場與資本市場形象迥異”的“怪病”,就公司治理層面而言,必須堅持制度與意識兩手抓。一方面,上市公司要積極主動落實監管一系列規章制度要求,同時抓好推動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三年行動方案的落地;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層要抓好自身建設、隊伍建設,提升誠信意識、市場意識、敬畏意識,盡可能避免個人行為給公司帶來的“傷害”。須知,制度約束的只是底線,意識強化才是更持久的內生動力。
總之,一個優秀的上市公司,必然是消費、資本等市場形象一致的公司,而那些嚴重“表里不一”,甚至嚴重違法亂紀的公司,也必將面臨市場的“教訓”、唾棄,甚或淘汰。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