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1-09 18:26:33
對于11月起的理財市場回調,記者注意到市場在逐漸回暖。一位投資者卻對記者表示,“本來買這種就是為了求‘穩’,但因為有過上個月的情況,所以有點不想買這種理財產品了。”
記者注意到,針對此種需求,目前已經有理財公司喊出“債市波動不要慌,‘低波’產品來幫忙”口號,同時推出攤余成本法估值理財產品穩定波動。
每經記者 趙景致 每經編輯 馬子卿
隨著元旦的過去,2022年也已告別。對于偏好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說,2022波動確實比較大:上半年受股債市場影響,“固收+”、偏債混合等產品“破凈”占比較高。年底11月中旬,銀行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又遇到債市回調,對于偏好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于11月起的理財市場回調,記者注意到市場在逐漸回暖。一位買了每月定開的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對記者表示,“上個月虧了好多,但因為是每個月才能贖回的,所以也只能看著它虧,這個月的時候情況好轉了一些,虧空都補回來了。”
不過,對于大多數購買低風險穩健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購買低風險理財產品目的就是“穩定”。“本來買這種產品就是為了求‘穩’,但因為有過上個月的情況,所以有點不想買這種理財產品了。”有投資者表示。記者注意到,針對此種需求,目前已經有理財公司喊出“債市波動不要慌,‘低波’產品來幫忙”口號,同時推出攤余成本法估值理財產品穩定波動。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研究員周茂華表示,凈值化轉型完成之后,因為資本市場的波動,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將成為常態化,“但像這兩年波動這么大的,更多是特例。”
11月份中旬,資金市場利率快速走高,以最小持有期為代表的開放式產品受沖擊,債市調整力度加大。隨后12月份,疊加贖回壓力形成的負反饋沖擊(即理財產品凈值下跌導致客戶大幅贖回,理財機構因流動性壓力開始拋售債券,又更導致凈值下跌),中證全債指數在12月13日觸底。
對于第二波回調,近日,有投資者反映前段時間理財產品的虧損已經逐漸回補,甚至能小賺一筆。“現在(理財產品)穩住了,也可以陸續布局。”建設銀行深圳某支行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
產品方面,記者查詢部分銀行APP時發現,近期不少理財產品的凈值已經明顯回升。現金管理類產品方面,如興銀理財的某產品,其七日年化已由12月份中旬的2.4%左右,回升至近日的3%附近;封閉式產品方面,工銀理財的某固定收益類開放式理財產品最近一個月的年化收益率達到了2.46%,較之前明顯回暖。
中證全債指數走勢情況
資料來源:同花順iFinD
市場方面,記者發現,自2022年12月中旬以來,銀行固收類理財產品凈值已經重回上升通道。從中證全債指數來看,自12月13日觸底以來指數開始反彈,12月28日后連續5個工作日上漲,截至1月5日收盤,已較12月13日漲超0.65%。
監管方面,監管機構也在“呵護”流動性。如2022年11月25日,央行宣布全面降準0.25個百分點,釋放長期資金約5000億元;12月15日,央行加量平價續作中期借貸便利6500億元,結合到期的MLF5000億元,實現資金凈投放1500億元,均有助于帶動利率下行,從而推動債券價格上升。
此外,理財公司近期也紛紛自購旗下產品,穩定市場信心。
周茂華表示,2022年的資本市場波動比較大,外溢到理財產品市場。“目前,由于此前市場調整,理財產品凈值累計下跌幅度較大,隨著債市情緒回暖,加之宏觀政策支持經濟復蘇力度不減,市場流動性有望繼續保持合理充裕,理財產品凈值還會逐步修復,短期來說對凈值的修復保持樂觀。”
周茂華分析認為,一是因為之前恐慌情緒的釋放,凈值累積了較大幅度的下跌。二是理財產品中長期來看配置價值較高,會受到穩健型投資者的偏好。三是國內經濟處于恢復階段,央行和財政對經濟的支持力度持續加大,市場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資本市場對債市多是利好,這也就利好了理財產品,有利于凈值修復。
除了凈值回暖,有券商預計春年前后也有望看到理財規模回升。據光大證券估算,11月理財凈贖回規模在1.5萬億左右,12月理財凈贖回規模或在1萬億左右。
“凈值的持續修復是理財購買者信心修復的前提和基礎,中性情況下,預計到春節前后的時間點有望逐步看到理財規模回升。”光大證券表示,“從近期上市銀行調研情況看,多數銀行表示理財贖回壓力最大時點已過,并表示通過渠道維‘穩’、新產品發行等方式做了積極應對;此外,也有個別銀行表示,在一些時點已出現理財資金凈流入現象。”
“上個月虧了好多,但因為是每個月才能贖回的,所以也只能看著它虧。”某購買了銀行月開理財產品的投資者對記者表示,上個月確實虧了不少,但這個月情況好轉了一些,虧空都不回來了,所以還留錢在理財里面。不過,該客戶表示是否會繼續持有理財還有待觀察,“本來買這種(低風險理財產品)就是問了求‘穩’,但有過上個月的情況,我都有點不想買這種理財產品了。”
債券市場波動加大導致理財產品凈值回撤,而投資固收類理財的投資者風險偏好通常較低,能夠平滑凈值理財產品成為近期“新品”。“債市波動不要慌,‘低波’產品來幫忙”,有銀行工作人員開始在朋友圈介紹該行的低波動理財產品。記者注意到,此類產品主要為攤余成本法估值,以“避免市值波動對產品凈值產生影響”。
以興銀理財為例,其推出的某固定收益類凈值型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為4.10%,投資周期420天,風險等級R2。產品宣傳頁面信息顯示,該款理財產品采用超低波策略,以100%投資于固收類低波資產,嚴控組合負偏離。同時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避免時間動對產品凈值產生影響,理財產品凈值穩定且呈現正收益。
所謂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產品,即指估值對象以買入成本列示,按票面利率或協議利率并考慮其買入時的溢價與折價,在其剩余存續期內以實際利率進行攤銷。據記者觀察,興業理財推出的該產品,認購期為2022年12月30日—2023年1月9日,但推出后不到一周就已售罄。
此外,建信理財、華夏理財、中郵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均相繼發布產品公告,主推穩健低波動產品,主要針對估值方法的改進,并不以市值統計的方式進行每日確權,而是新增攤余成本法對產品進行估值。
不過,記者了解到,并非所有理財產品都能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根據資管新規,符合以下條件之一的,可按照企業會計準則以攤余成本進行計量:
一是資產管理產品為封閉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以收取合同現金流量為目的并持有到期;
二是資產管理產品為封閉式產品,且所投金融資產暫不具備活躍交易市場,或者在活躍市場中沒有報價,也不能采用估值技術可靠計量公允價值。
此外,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也可以用攤余成本法。不過2021年6月,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發布的《關于規范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管理有關事項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理財公司應當對采用攤余成本法進行核算的現金管理類產品實施規模控制。
“只要符合條件,在目前凈值波動比較大的情況下,機構還是有動力去使用攤余成本法估值的,因為可以迎合部分穩健型投資者的需求與偏好,有助于穩定投資者信心。”周茂華表示,這種估值方法對希望獲得平穩收益的投資者來說,相對于市值法更具吸引力。
“但這種估值法問題在于給了投資者一種保本保息的印象,實際上目前理財產品已經凈值化轉型,打破了剛性兌付。”此外,周茂華強調,“在行情比較好的時候,攤余成本法估值的優勢就體現不出來了。”
中信建投證券楊榮團隊在研報中表示,在凈值化轉型的背景下,市值法依然是主流的計價方式,攤余成本法并非主流方式,此類產品的數量和規模不會太多,也無法改變理財產品的產品結構。另外,由于贖回負反饋主要是由于底層資產價格波動導致的,雖然攤余成本法計價理財產品一定程度上‘緩解’贖回負反饋,但是無法從根本上打破贖回負反饋機制。
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國銀行理財市場規模達到29.15萬億,投資者數量達9145.40萬個,是全市場最重要的機構投資者和資金來源之一,也是市場上主要的債券買方。作為資管新規過渡期正式結束后的第一年,2022年上半年理財業務轉型持續深化,凈值型理財產品存續規模占比達到95.09%,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6.06個百分點。
不過,這一年銀行理財也遭遇了兩輪超預期的產品“破凈”。
經過2022年3月份的第一次波動后,部分客戶持倉向低風險產品遷徙。《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顯示,截至2022年6月底,持有一級(低)風險和二級(中低)風險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占比合計超過90%,其中持有一級(低)風險產品的投資者數量占比進一步增加,較年初增加4.94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2年上)》
而第二次的凈值回撤,多為偏穩健型理財。廣發證券報告指出,“11月9日至12月9日,伴隨債市調整,理財凈值回撤,約74%的‘純固收類及不可投股票固收+理財子產品’在過去一個月收益為負。”
如此劇烈的波動是否會成為常態?“今年主要是因為資本市場波動比較大,外溢到理財產品市場。”周茂華表示,應該把理財放在更長的周期、更廣泛的金融品種去看,即橫向與縱向看。
縱向來看,因為過去這一兩年,國內經濟受到內外多重因素的超預期影響,如美聯儲激進加息、全球疫情沖擊,波動肯定是在所難免。而凈值化轉型完成之后,因為資本市場的波動,理財凈值波動也將成為常態化,“但像這兩年波動這么大的,更多是特例,隨著防疫措施的優化,疫情對經濟活動的影響肯定是趨勢減弱,整個經濟就會逐步恢復正常。”
橫向來看,從目前理財產品的底層配置資產來說,在各類金融產品中,銀行理財產品風險適中偏低,收益偏穩健。“銀行理財的風險還是穩中偏低,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穩健收益的來源。但因為市場原因,市場對理財產品凈值波動反應比較大,主要是因為2022年是全面凈值化轉型元年,投資者對理財產品的凈值化波動需要有一個從認識、接受到習慣的過程。”周茂華表示。
此外,光大證券研報指出,理財贖回事件更深層次的問題和意義在于此類事件將推動銀行資管體系的完善。之后隨著更多事件沖擊過后,投資者真實風險偏好回歸,可能會促使未來產品線上作出更清晰劃分,逐步重塑行業新的打法和面貌。
對比理財產品,記者還發現,目前各大銀行的理財經理們則更推薦現金管理類產品、終身壽險,以及大額可轉讓存單。“如果比較擔心風險的話,建議持有低波動的PR1產品(低風險固收類理財產品)。”興業銀行深圳某支行理財經理向記者表示。
工商銀行深圳某支行工作人員則表示,最近信用債波動非常大,前段時間理財下跌太多了,現在有所回暖,如果希望比較穩定,可以看看現金管理類產品。“目前靈活的T+1現金管理類產品比較好。那種七日年化收益率的,每天有利息就會結算給您。”對于近期波動比較大的PR2理財產品,工行工作人員認為可以參考所購買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具體的話說明書也不太看得出來,可以到柜臺咨詢。線上購買則推薦參考投資產品的最大回撤,但理財產品不能保證確定收益。”
除了現金管理類產品外,許多理財經理表示,“最近選擇購買終身壽險的客戶也比較多。”工行一位理財經理向記者表示,如果存錢是以后要用,推薦購買此類保險。“我的客戶很多都選擇這種保險,每年存一點,存上五年。”該理財經理指出,這種保險現金價值都寫在合同里,“除了時間較長,其他方面都是確定的。”交行的一位理財經理同樣對記者表示,最近買終生壽險的客戶比較多。
此外,一位工作人員還向記者推薦保本的大額可轉讓存單,“我們大額存單是可以轉讓的,持有七天以上,想要用錢的時候可以轉讓出去。”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27665764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