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2-08 21:08:33
◎ 5月14日,土耳其將舉行大選。此次強震會阻礙埃爾多安的連任之路嗎?
每經記者|李孟林 每經編輯|蘭素英
據央視新聞報道,土耳其和敘利亞政府及救援方面2月8日最新消息稱,土耳其南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的強震已致兩國超過11000人遇難。當地時間8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表示,土耳其強震目前已造成該國8574人死亡。據敘利亞衛生部2月8日最新消息,6日在土耳其東南部發生的強地震導致敘利亞政府控制區死亡人數上升至1250人,造成2054人受傷。
2月8日,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抵達震中地區卡赫拉曼馬拉什省,將前往臨時安置點探望災民。目前,有反對黨人士已就救災遲緩對埃爾多安政府展開批評。
5月14日,土耳其將舉行大選(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距離現在僅有三個月的時間。受通脹飆漲的影響,這一次選舉被普遍視為埃爾多安掌權20年來最嚴峻的一次選戰。23年前,時任總理正是因處理地震災情不當而在隨后的選舉中黯然下臺,讓年輕的埃爾多安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這一次,輪到埃爾多安面臨同樣的考驗了。
2月6日,在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省帕扎爾哲克,人們聚集在倒塌的建筑物旁。圖片來源:新華社/美聯
2月6日第一次地震發生后數小時,埃爾多安在首都安卡拉的國家災難協調中心緊急召開了發布會,宣布這是1939年埃爾津詹大地震以來該國遭遇的最嚴重自然災害。第二天,他再次出現在鏡頭前,宣布派出5.5萬人的搜索救援隊伍和5000名醫務人員前往救災,并宣布10個受災省份進入三個月的緊急狀態,呼吁國際社會援助。8日,埃爾多安抵達震中地區探望災民。
目前距離5月14日的土耳其大選僅有三個月,在超高通脹的嚴峻挑戰面前,埃爾多安正面臨20年(兩任總理,兩任總統)來最艱難的一次選戰。突如其來的地震成為一場“黑天鵝”事件,埃爾多安必須小心翼翼避免救災不力對政治形象的打擊。1999年土耳其伊茲密特大地震發生后,時任總理埃杰維特就因救災不力而在2002的選舉中慘敗,為年輕的埃爾多安初次掌權鋪平了道路。
咨詢公司歐亞集團認為,目前來看,埃爾多安的應對還算及時有力,如果政府能夠一直保持良好的救災表現,埃爾多安有望在選舉前提升自己強有力的領導人形象。
然而,已經有反對黨人士開始拿救災批評埃爾多安政府。曾在2018年總統選舉中挑戰埃爾多安的穆哈雷姆•因杰在視察靠近震中的卡赫拉曼馬什拉市后,就批評政府的救援工作遲緩。
另一個批評的重點集中在土耳其的基礎設施建設上,認為埃爾多安政府近年來沒能在地震活躍區加強房屋和各類基礎設施的防震標準。據央視新聞報道,土耳其地震后已有數千房屋倒塌。
“自1999年地震以來我們有進步嗎?過去24年來我們做了什么?”擁有470萬粉絲的土耳其著名經濟學家Ozgur Demirtas2月7日發推質問。
據《政治報》報道,受災嚴重的加濟安泰普、哈塔伊、尚勒烏爾法等城市在過去20年里大興土木,部分源自埃爾多安政府的鼓勵政策。但是,建筑師和城市規劃者常年警告稱,這些建設項目在施工過程中沒有嚴格遵守1999年后制定的防震標準。
在地震發生前,埃爾多安已經因為經濟問題而焦頭爛額。2023年1月的數據顯示,土耳其的通脹高達58%,而在2022年,通脹更是一度高達86%,并有4個月在80%以上。
圖片來源:tradingeconomics.com
實際上,埃爾多安本人“非主流”的貨幣政策已經被視為造成通脹飆漲的罪魁禍首之一。2022年,土耳其央行在埃爾多安施壓之下,逆全球央行而動,連續四次大幅降息,認為這有利于維持經濟增長。降息造成里拉貶值,物價飆漲,債券市場近乎崩盤,給民眾生活造成極大壓力。
埃爾多安本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在2022年年末,他推出一系列旨在取悅選民的福利政策,包括將最低工資一口氣提高55%,公務員薪酬提高30%,取消退休年齡限制,讓225萬工人可以立即領取養老金,并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補貼等。
在埃爾多安大幅增加政府開支之后,地震后的救援和重建資金無疑將進一步加劇財政壓力。據美國地質調查局估計,本次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高達土耳其GDP的2%。土耳其2021年的GDP為8190億美元,如按照這個數據估算,則損失可能達163.8億美元。
此外,高通脹可能很快就會抵消埃爾多安的福利政策。市場研究公司Global Source Partners的土耳其分析師Atilla Yesilada認為,除非政府再次上調工資和養老金,否則選民對埃爾多安的感激很快就會消失。
Atilla Yesilada認為,這場地震造成的破壞規模之大,可能會“完全重塑”土耳其的經濟和政治形勢。受災地區三個月緊急狀態的結束時間,剛好是在大選前夕,然而受災最嚴重地區屆時可能無法舉行投票活動。這場“黑天鵝”事件帶來的不確定性仍在持續發酵中。
此前,由六個反對派政黨組成的“六方圓桌”已經承諾要逆轉埃爾多安的多項經濟政策,收緊貨幣政策,并恢復央行的獨立性。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美聯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