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03-12 21:06:25
◎硅谷銀行此前曾表示,2022年它為至少一半的由風險投資基金支持的醫療健康初創公司提供了銀行服務,并參與了去年美國醫療健康及科技板塊44%的IPO項目,由此可見硅谷銀行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影響力。
◎3月12日下午,一位投資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目前公開回復的公司都表示影響不大,但銀行破產還是會在短期造成公司部分資金損失,在長期壓制市場的投融資情緒。
每經記者|許立波 林姿辰 每經編輯|張海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63577655
近日,硅谷銀行(SVB)宣布破產,許多生物科技公司的投資者急了。
3月12日,國內Biotech(生物科技)公司云頂新耀(HK01952,股價15.600港元,市值48.81億港元)發布業內首個回復,認為該事件對公司業務的影響非常有限。
隨后,再鼎醫藥(HK09688,股價26.750港元,市值261.91億港元)、亞盛醫藥(HK06855,股價21.900港元,市值63.02億港元)、加科思(HK01167,股價8.600港元,市值68.25億港元)等國內頭部創新藥企業紛紛“跟帖”,都認為公司運營受本次事件影響較小;還有多家企業表示在硅谷銀行沒有存款。
但投資方的態度更為謹慎。3月12日下午,一位投資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雖然目前公開回復的公司都表示影響不大,但銀行破產還是會在短期造成公司部分資金損失,在長期壓制市場的投融資情緒。
硅谷銀行此前曾表示,2022年它為至少一半的由風險投資基金支持的醫療健康初創公司提供了銀行服務,并參與了去年美國醫療健康及科技板塊44%的IPO項目,由此可見硅谷銀行在生物醫藥領域的影響力。
硅谷銀行爆雷的后續影響也在逐漸傳遞到國內生物醫藥產業。日前,一家名為CastleHall的盡職調查公司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備案文件編制了一份長達46頁的名單。據記者梳理,該名單詳細列舉了托管在硅谷銀行的上千只基金,其中不乏國內醫療健康領域的知名投資機構,如紅杉中國、元生創投、禮來亞洲基金、博遠資本、夏爾巴投資等。
除了醫藥領域VC,根據此前公告,也有多家國內醫藥上市公司曾與硅谷銀行有過業務往來。截至發稿,目前國內共有4家醫藥企業對硅谷銀行破產事件進行公開回復,其中,云頂新耀是國內首家對此事件做出回應的生物醫藥企業,公司在3月12日對外表示,已對硅谷銀行(SVB)事件的風險敞口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宣布公司只有非常少量現金存在該銀行(遠低于公司現金總量的1%)。同時,云頂新耀預計可通過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FDIC)的保險并結合其他補償措施,收回大部分在硅谷銀行的存款,FDIC未承保的金額約為100萬美元,并且云頂新耀在除了硅谷銀行以外的其他美國銀行沒有存款。
“公司認為硅谷銀行事件對公司業務的影響非常有限。”云頂新耀表示,公司擁有充足的現金儲備,目前預計現金余額約為4.3億美元。公司一貫秉承和執行穩健的財務政策,資產分散在多個銀行和賬戶,公司財務狀況健康。
再鼎醫藥也于同日晚間在其官網發布聲明稱,已知悉硅谷銀行關閉,并指定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接管人。截至2022年12月31日,再鼎醫藥現金和現金等價物總額約10.085億美元,而在SVB持有的金額占比甚低(約2.3%)。公司的大部分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分布在多家大型國際金融機構,包括摩根大通、花旗集團和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此外,公司與SVB沒有重大債務或其他融資安排。鑒于上述情況,再鼎醫藥方面認為SVB的關閉不會影響公司滿足其運營開支和資本支出需求(包括支付工資和向第三方付款)的能力。
圖片來源:網頁截圖
加科思也發布公告回復稱,截至2023年3月9日晚(美國東部時間),本集團在硅谷銀行的現金存款余額不足40萬美元,約占集團總現金及銀行結余的0.2%。公司已于2023年3月9日晚(美國東部時間)執行了全部硅谷銀行余額轉出手續。硅谷銀行事件不會對本集團產生重大不利影響,本集團的業務運營和財務狀況保持正常。
另外,亞盛醫藥在港交所公告,有鑒于近期美國硅谷銀行被勒令關閉的事件,公司特此聲明,公司自成立以來未曾與美國硅谷銀行或其關聯公司發生過業務合作。此外,截至本公告日期,公司未在美國硅谷銀行或其關聯公司有任何存款。
3月12日下午,國內某頭部醫藥企業人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建議等待FDIC的進一步官方消息,認為現階段無需過度緊張。
根據FDIC官網,截至2022年12月31日,硅谷銀行的總資產約為2090億美元,存款總額約為1754億美元。在損失發生時,超出保險限額的存款金額尚未確定。一旦FDIC從銀行和客戶處獲得額外信息,將確定未保險存款的金額。
該人士表示,從官網信息看,SVB的資產完全可以覆蓋存款,企業還是可以拿回這些資金。目前市場信息紛雜,存在干擾,建議繼續等FDIC的官方消息。
另外,本次事件對業內公司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企業現金流狀況。一般來說,大公司現金流更充裕,處于風險分散的考慮會在不同銀行開設資金賬戶,受沖擊的可能性較小;對于建立時間不長的初創企業,或者在硅谷銀行剛開戶的企業,可能會受到更大的影響。
“這個影響不是說資金追不回來了,而是現金流在短期內會受限,就像短期凍結了一樣,并不是回不來了。”
一位投資人士的態度更加謹慎,他認為,雖然目前公開回復的公司都表示影響不大,但銀行破產還是會在短期造成公司部分資金損失,在長期壓制市場的投融資情緒。
具體來說,Bigpharma(大型制藥公司)資金流動性較強,投融資可以通過低價優質股權實現,受本次事件影響相對較小;處于成長期的Biotech和CXO企業對無風險利率更加敏感,在短期和長期面臨的挑戰更大。
“我感覺公司可能能拿回70%~80%的資金,但很多Biotech都是等著錢發工資,兩三個月沒錢就掛了的那種。”不過,該人士補充稱,對于海外存款較少,現有業務進入收獲期,已有產品開始產生現金流的Biotech企業來說,受影響較小。
此外,針對硅谷銀行爆雷一事對國內基金的影響,一位私募基金合伙人對記者表示:“這事可能代表美國的中小銀行存在比較大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風險及流動性風險,但國內基金多數還是與內資銀行合作,因此個人覺得此事對國內基金直接影響有限,更多還是受美國資本市場的間接影響。”
除了前文提到的公司,記者也分別向包括藥明康德(SH603259,股價80.22元,市值2375億元)、君實生物(SH688180,股價51.78元,市值510.39億元)、開拓藥業(HK09939,股價7.840港元,市值35.08億港元)等多家生物醫藥企業詢問,公司是否與硅谷銀行存在業務往來。結合其他媒體披露的信息,信達生物(HK01801,股價38.850港元,市值596.17億港元)、康方生物(HK09926,股價39.300港元,市值330.54億港元)、歌禮制藥(HK01672,股價2.980港元,市值32.40億港元)、君實生物、開拓藥業皆表示,其在硅谷銀行沒有存款;藥明康德則回復記者稱尚無更多信息可供分享。
藥明生物方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預防相關風險,硅谷銀行事件對于公司日常運營活動沒有影響。目前僅有不到1%的客戶在SVB有存款且均不是TOP15客戶,公司也正在密切關注該事件對客戶的影響。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