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3-11-22 17:44:07
近日,公安部會同有關主管部門起草了《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違法犯罪聯合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
每經記者|宋欽章 每經編輯|馬子卿
此前,微博話題“1020事件”登上熱搜榜,引爆了“電信網絡詐騙”等相關話題的熱度。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值得一提的是,繼去年12月《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正式施行之后,公安部會同有關主管部門近日起草了《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違法犯罪聯合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
《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根據《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等法律法規制定,旨在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違法犯罪,建立健全聯合懲戒制度。
《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共19條,主要包括懲戒原則、懲戒對象、懲戒措施、分級懲戒、懲戒程序、申訴核查6個方面內容,遵循依法認定、過懲相當、動態管理原則,明確個人和單位納入懲戒對象的范圍,規定金融、電信網絡、信用懲戒的具體措施,根據懲戒對象違法行為分級適用懲戒,規范審核認定、懲戒期限和告知等程序,明確申訴、受理、核查、反饋和解除的程序和時限。
值得一提的是,在《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起草之前,我國第一部專門、系統、完備規范反電信網絡詐騙工作的法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已于2022年9月2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六次會議上表決通過,并自2022年12月1日起開始施行。
那么,既然已經有了“法”,為什么還需要“聯合懲戒”呢?日前,公安部刑偵局打擊新型網絡犯罪指導處處長張碩,在央視《新聞1+1》欄目中與主持人現場電話連線時表示,“近年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高發、多發,除了詐騙手法多變、技術攻防對抗升級的原因之外,犯罪分子通過購買、租用、借用等方式獲取他人名下的電話卡、銀行卡、支付賬戶、互聯網賬號等犯罪工具,也是此類犯罪多發、高發的主要原因。”
去年12月1日實施的《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三十一條明確規定,“對經設區的市級以上公安機關認定的實施前款行為的單位、個人和相關組織者,以及因從事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或者關聯犯罪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員,可以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記入信用記錄,采取限制其有關卡、賬戶、賬號等功能和停止非柜面業務、暫停新業務、限制入網等措施。對上述認定和措施有異議的,可以提出申訴,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健全申訴渠道、信用修復和救濟制度。具體辦法由國務院公安部門會同有關主管部門規定。”
張碩指出,“在制定這項規定的過程中,我們公安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人民銀行,經過多輪的征求意見、座談研討,廣泛征求了各地相關部門的意見,形成了這次的《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我們認為,當前出租、出售、出借,包括假冒他人身份或虛構代理關系,開立相關電話卡、銀行卡等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作案工具的行為仍然比較突出。為了有效遏制此類活動,同時進一步貫徹落實《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總結實踐經驗,對有關的非法轉讓卡、賬戶、賬號等人員和涉詐前科人員按照相關的規定采取懲戒措施十分必要,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肖颯在接受每經記者采訪時表示,首先,《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體現了國家對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及其關聯違法犯罪的堅決態度。該辦法提出建立健全聯合懲戒制度,規定了中國人民銀行、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等作為懲戒主體相應的懲戒措施。通過多個部門的協同工作,加強打擊網絡犯罪的合作與信息共享,有助于提升打擊效果,加大對電信網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威懾力度,體現了國家對相關犯罪行為的打擊決心。
其次,《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進一步細化和明確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推動網絡犯罪治理的體系建設。從內容來看,相較于法律宏觀的規定,《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為《反電信網絡詐騙法》提供了進一步具體和明確的實施路徑。從效力上看,作為公安部等其他主管部門在職權范圍內,依據法律法規制定的規范性文件,《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具有普遍的適用效力,打擊電信網絡詐騙和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保障。
最后,《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具有加強預防犯罪和警示教育的效果。該辦法明確了懲戒對象的具體情形,以及不同主體所應落實的具體懲戒措施,提高社會公眾對電信網絡詐騙的認證和防范意識,教育公眾辨別詐騙手段,增強對不尋常交易和可疑行為的警惕性。同時,對聯合懲戒措施的細化規定也對犯罪起到了預防作用。
《懲戒辦法(征求意見稿)》指出,非法買賣、出租、出借電話卡、物聯網卡、固定電話、電信線路、短信端口、銀行賬戶、支付賬戶、數字人民幣錢包、互聯網賬號、域名、IP地址等,或者提供實名核驗幫助的單位、個人和相關組織者,是懲戒對象之一。每經記者注意到,以上對象也涵蓋了近幾年“斷卡”行動的主要打擊目標。
據了解,大量“實名不實人”的銀行卡、電話卡被騙子購買后實施詐騙,涉案資金大部分通過買賣的銀行卡走賬,給警方的追查和打擊帶來了巨大困難。斬斷電話卡、銀行卡的買賣鏈條,有助于從源頭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以“斷卡”行動為代表的各種反詐行動,對電詐活動進行了有效打擊,但與此同時,電信網絡詐騙分子也在不斷“進化”,作案技術手段越來越“高級”。
如公安部今年5月的發文稱,近期公安機關工作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境外詐騙團伙以高額利益為誘餌,組織招募境內人員使用手機、音頻線組建“簡易組網GOIP”設備,通過遠程控制軟件,直接操控境內的手機撥打詐騙電話,增強了詐騙電話的迷惑性,致使群眾上當受騙。
由守護者計劃、騰訊衛士、騰訊黑鏡、微信支付以及QQ安全中心等團隊聯合出品的《2021年電信網絡詐騙治理研究報告》顯示,由于虛擬貨幣具有去中心性、匿名性、全球性等特征,交易不需要金融機構參與即可完成操作,利用虛擬貨幣洗錢逐漸受到犯罪團伙青睞,成為詐騙資金流轉的新趨勢。
另外,每經記者也發現,隨著近期AI技術的風靡,詐騙分子似乎找到了“新方法”,利用“深度偽造”實現“換臉”“換聲”,進而冒充“熟人”進行詐騙。
面對不斷升級的電詐手段,肖颯律師在受訪時表示,首先,還是要提高社會公眾的“反詐”意識,加強宣傳教育,及時向公眾普及“更新迭代”的詐騙手段和防范措施,加強辨別和應對詐騙的能力;
其次,不斷推進“反詐”技術的創新和研發,如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來識別、提示、攔截詐騙信息,使升級后的詐騙方式也無所遁形;
再次,加強“反詐”法律法規建設,及時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構建電信網絡犯罪治理體系,明確電信網絡詐騙的法律責任與懲戒措施,加大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打擊力度;
最后,加強各部門的“反詐”合作與協調,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合作機制,加強執法機關、電信運營商、企業及公眾等各領域之間的“反詐”信息共享和協作,形成合力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的“天網”。
“總的來說,要做到‘邪不壓正’,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加強預防、打擊、法律保障和技術創新,形成多層面、多方位的綜合防控體系,以應對電信網絡詐騙不斷升級的挑戰。”肖颯律師告訴每經記者。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111307183568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