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3-24 21:30:50
◎ 莫斯科近郊音樂廳恐襲事件的幕后黑手到底是誰,將對俄烏局勢造成什么影響?
每經記者 鄭雨航 每經編輯 蘭素英
當地時間3月22日晚,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近郊一家音樂廳發生槍擊事件。24日,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目前這起恐怖襲擊事件的死亡人數為133人,受傷人數為152人。據悉,這是20年來俄羅斯發生的最嚴重恐怖襲擊事件之一。
事后,“伊斯蘭國”聲稱制造了這起事件。然而,俄方卻并不認可,并將矛頭指向烏克蘭。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發表電視講話時也提及,“根據初步數據,烏克蘭一側(為他們)準備了越境窗口”。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同時表示,在音樂廳恐襲案件調查完成前,美國為烏克蘭任何辯護的言論都應被視為犯罪證據。
這起震驚世界的恐襲事件到底是誰所為?將對接下來的俄烏局勢有何影響?《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連線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張弘以及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領軍學者教授、丹麥奧爾堡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李形,對此進行深度剖析。
李形對每經記者表示,如果俄羅斯方面查出該起空襲事件真的與烏克蘭和西方有關系,普京將不會手下留情,俄烏沖突將會更加嚴峻,整個地區,甚至全世界,都將面臨著緊張事態。
在莫斯科河畔的“克羅庫斯城”音樂廳(Crocus City Hall),俄羅斯最受歡迎的搖滾樂隊“野餐樂隊”正在為當晚的演唱會作著最后的準備,觀眾已經陸續入場。該音樂廳能容納六千到近萬名觀眾,距離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大概有十幾公里距離,是俄羅斯及世界知名歌手在俄羅斯舉辦演唱會的首選地之一。
然而,幾名身穿迷彩服的男性武裝分子突然闖入,朝人群連續掃射,并投擲燃燒彈。瞬時,這個原本充滿歡樂與期待的音樂殿堂變成了恐慌與混亂的源頭。
襲擊發生時,莫斯科大學的中國留學生張女士正在音樂廳斜對角的一家餐廳,與朋友悠閑地享受周末前夕的寧靜。據她回憶,由于不在音樂廳里面,所以并沒有立刻聽到射擊和爆炸的聲音。但她注意到,街上開始有人加速奔跑,不多時,一名俄羅斯人猛然沖進餐廳,并且大喊,“恐怖襲擊了,有炸彈!”沒等大家緩過神,這人又沖出門去了。直到這時,張女士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餐廳內也頓時人心惶惶。
張女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突如其來的災難中,顧客開始四散逃離,她也跟隨著人流離開了餐廳。街上也是一片混亂,有人在大吼大叫,也有人在罵,還有人在祈禱。當晚,張女士沒有選擇回市區的學校宿舍,而是去了莫斯科郊區,目前仍然密切關注著局勢的變化。
她未向記者透露她目前的具體位置和住所,僅表示距離事發現場有100多公里遠,并稱如果抓不住兇手,她根本不敢回市區。而且,事發時并不在音樂廳附近的張女士對象也連夜離開了城區。
當地時間3月24日,俄羅斯緊急情況部發布了莫斯科州“克羅庫斯城”音樂廳恐怖襲擊事件中的死傷人數更新數據,截至目前死亡人數為133人,受傷人數為152人。目前,俄羅斯已經逮捕莫斯科恐襲事件相關參與者11人,包括全部4名恐襲直接參與嫌疑人。
根據嫌疑人的供述,這場恐襲的實施,要追溯到一個月前。當時,他在社交媒體上收到陌生人發送的信息。對方表示,愿向其提供100萬盧布(約合7.8萬元人民幣)來“買兇殺人”,要求他按照提供的地址對人群發動攻擊。
3月4日,這名生于1998年9月17日的嫌疑人從土耳其入境俄羅斯。“那里(土耳其)的證件過期了,我就過境來到了這里。”18天后,他參與了恐怖襲擊。被捕時,這名嫌犯已到賬50萬盧布。
對此,俄羅斯聯邦安全局表示,已經確定這起恐怖襲擊是經過精心策劃的。嫌疑人使用的武器已提前存放在儲藏室中。也就是說,這起襲擊明顯是有組織、有預謀的。
恐襲事件發生后,“伊斯蘭國”聲稱制造了這起事件。該組織在“主動認領”此次襲擊后,通過社交媒體Telegram上發文稱,在與“反伊斯蘭國家”激烈作戰的背景下,“這次襲擊由4名武裝人員實施,他們配備了機槍、手槍、刀和燃燒彈。”這與音樂廳遇襲時的情況相吻合。
埃菲社3月23日報道分析稱,此次恐怖襲擊是“伊斯蘭國”組織對俄羅斯卷入敘利亞和非洲薩赫勒地區沖突的報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5年9月,應敘利亞總統阿薩德的請求,俄羅斯開始支持敘利亞政府打擊叛軍和圣戰組織,其中就包括“伊斯蘭國”組織。俄羅斯的干預是平息叛亂和擊敗“伊斯蘭國”組織的關鍵因素。
那“伊斯蘭國”為何會選擇此時對莫斯科進行打擊報復呢?
中國社科院俄羅斯東歐中亞所研究員張弘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析稱,俄羅斯剛剛經歷大選,最近又將主要精力放到了對烏行動上,所以國內的安防漏洞可能會存在。據新華社援引俄羅斯媒體報道,音樂廳安保人員沒有配備槍支。
張弘對記者指出,目前俄羅斯與西方關系很差,在反恐協作上確實也帶來一定的困難,雙方缺乏必要的互信,導致美國對俄羅斯的反恐情報分享內容有限。雙方在烏克蘭問題上如果不作重大調整,很難像‘911’事件后那樣重建反恐合作。
“這起恐怖主義事件從側面說明了大國關系的疏遠不利于全球和地區治理,也不利于全球發展。”張弘向每經記者表示。
目前,各方圍繞恐襲幕后黑手身份有不同說法,極端組織“伊斯蘭國”宣稱制造了這一事件,而俄方認為犯罪嫌疑人與烏克蘭方面有關聯。
據央視新聞,俄方表示,4名涉嫌直接參與襲擊人員是在靠近烏克蘭邊境的布良斯克地區被逮捕的,這些人與“烏克蘭方面有聯系”。俄羅斯總統普京發表電視講話時也提及,“根據初步數據,烏克蘭一側(為他們)準備了越境窗口”。他強調,無論恐怖分子以及背后的指使者是誰,恐襲事件的所有實施者、組織者和策劃者都將受到公正的、應有的懲罰。
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主席安德烈·卡爾塔波洛夫則直接表示,烏克蘭及其庇護者是莫斯科近郊音樂廳恐怖襲擊事件的“主要利害相關者”。
然而,烏克蘭方面否認參與此次恐怖襲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在社交媒體發布視頻反駁稱,俄方指控是將責任推給烏克蘭,并將自己的人民視為“犧牲品”。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隨后回應稱,澤連斯基是唯一一個“聰明到”將恐襲歸咎于俄羅斯的國家領導人。
而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發言人沃森在一份聲明中說,美國政府本月初與俄羅斯共享了關于莫斯科襲擊計劃的信息,并且在3月7日向在俄美國公民發出了公開警告。聲明還指出,“伊斯蘭國”組織對此次襲擊負有全部責任,烏克蘭方面沒有任何參與。
對于俄羅斯和普京表態中所提到的“烏克蘭參與痕跡”,廣東國際戰略研究院領軍學者教授、丹麥奧爾堡大學國際關系學教授李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其懷疑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一,俄烏沖突兩年過去了,俄羅斯始終在穩定推進戰局,烏克蘭卻抵抗乏術,一直處于被動局面,僅僅通過西方的軍援才能延續。西方認為,俄烏沖突能夠持續下去的關鍵因素在于,戰爭從未進入俄羅斯的境內。其二,美西方不敢讓北約直接參戰,但又想達到使俄羅斯內部產生混亂的目的,希望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內部的信心。
據央視新聞,普京在2月29日發表國情咨文時就特別提到,俄羅斯的戰略核力量處于全面準備狀態,并警告稱,任何武裝力量干涉俄羅斯者,必將遭遇前所未有的慘敗,將遭遇使用核武器的沖突。
“如果俄羅斯方面查出這次恐怖襲擊是烏克蘭所為,或者是西方國家的陰謀,那么普京將不會手下留情,對烏克蘭所進行的轟炸將會是前所未有的。”李形預測稱,在這樣的情況下,俄烏沖突將會更加嚴峻,整個地區,甚至全世界,都將面臨著緊張事態。
新華社報道稱,俄羅斯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也警告說,此次恐怖襲擊的參與者必須“血債血償”。如果確定襲擊者受烏克蘭方面唆使,俄方就必須將其找到并予以消滅。
在俄烏沖突前線,局勢也呈現緊張之勢。據法新社3月23日報道,在俄羅斯與烏克蘭相互發動致命空襲之際,俄羅斯23日宣布取得新的領土勝利。與此同時,烏軍卻面臨武器和兵員短缺。據報道,俄軍宣布,他們已經占領巴赫穆特以西的伊萬尼夫斯克村。
近幾周來,由于烏軍兵力和彈藥短缺,俄軍控制了一系列前線據點。上月,俄軍占領了頓涅茨克附近的阿夫杰耶夫卡,這是俄羅斯自占領巴赫穆特以來首次在該地區取得重大領土勝利。
據央視新聞消息,當地時間3月24日,據俄新社報道,烏克蘭全境響起防空警報,首都基輔傳出巨大爆炸聲。另據CCTV國際時訊援引路透社24日報道,烏克蘭基輔市市長克利奇科在社交媒體上發布消息稱,俄羅斯清晨對基輔發動空襲,基輔發生多起爆炸,烏軍防空系統對襲擊進行了防御。目前暫無人員傷亡消息,俄方對此尚無回應。
封面圖片來源: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