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15 12:46:19
每經編輯 何小桃
4月15日,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發布嚴文明先生訃告。
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嚴文明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4年4月14日20時13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2歲。
嚴文明先生接受采訪視頻截圖 圖源:@紀錄片何以中國
嚴文明先生1932年10月出生于湖南華容,1958年9月畢業于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并留校任教,1986年12月晉升為教授,1990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聘為博士生導師,2005年被聘為北京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曾任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北京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兼任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史前學與原史學聯盟常務委員、德國考古研究院通訊院士等學術職務。
嚴文明先生是北京大學考古學學科和人才培養體系的主要設計者和領導者,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科體系的創建者,中國考古學科發展的引領者,中國考古學與文化遺產保護思想家,卓越的考古學教育家,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培養了眾多優秀人才,是中國考古學界的一面旗幟。
先生的逝世是北京大學的重大損失,是中國考古事業的重大損失。對先生的逝世,謹表示最沉痛的哀悼!
嚴文明先生千古!
奠定仰韶考古和新石器時代
考古學體系
據北京日報報道,嚴文明從對仰韶文化的卓越研究入手,對全國范圍新石器時代做了綜合深入考察,建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分期和譜系框架。
他在分析研究大量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將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譜系歸納為早期、中期、晚期和“銅石并用時代”四個發展階段,上溯舊石器時代傳統、下承夏商周三代青銅文明,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格局相融,對奠定中國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體系做出了貢獻,影響至今。
另外,據錢江晚報報道,嚴先生主要的學術思想,包括考古學理論與方法、文化譜系、聚落考古、文明起源、古史的考古學觀察、大遺址保護等諸多方面,幾乎都在良渚文化與良渚遺址的研究中有著具體的體現。他對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性質、良渚文化的歷史地位及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意義、大遺址保護等重要課題,有過多篇學術論文和重要講話。
從1958年他組織北京大學師生編寫《中國考古學》教材講義,率先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到2010年底,以《良渚頌》詩篇,總結良渚文化的物質與文化成就,再到2016年為良渚寫下“偉哉,良渚”,他的學術人生,跟良渚文化與良渚遺址結下了不解之緣。
推動中國考古學國際化
獲“世界考古論壇”終身成就獎
他倡導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多學科研究方法,并不遺余力地推動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是中國考古學學科發展的重要領導者。
2023年12月15日,在上海舉行的“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上,嚴文明獲頒終身成就獎。
該獎項是世界考古論壇頒發的最高榮譽,專門表彰在全球范圍內享譽盛名、學術造詣深厚、對考古學領域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學者。此前幾屆分別授予了科林·倫福儒勛爵、布萊恩·費根教授、白簡恩院士等。嚴文明是首次獲得該獎項的中國考古學家。
嚴文明手寫的獲獎感言:“感謝給我崇高的榮譽,我不過勤于耕作,不問收獲罷了。”
頒獎詞說:“這不僅是對嚴文明先生在推進考古學科發展上的杰出貢獻的認可,更是對他不懈地向公眾宣傳考古學對于當代社會及人類共同未來重要性的肯定。”
編輯|何小桃 蓋源源
校對|盧祥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北京大學、北京日報、錢江晚報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