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百億環保陜企的跌宕往事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4-24 21:59:14

眼下,經歷了百億重組、換了個新名字的節能環境,亦迎來業績高峰,成為一家年營收超過50億、市值超200億的環保巨頭。這次,公司能將這來之不易的版圖坐穩嗎?

每經記者 夏子博    每經編輯 賀娟娟

在陜股中,有這么一家“熱衷”改名字的公司,從“啟源裝備”,到“中環裝備”,再到如今的“節能環境”(300140),14年間換過3次。

公司業務方向也是頻頻轉變,從電工裝備,到環保裝備、大氣綜治,再到垃圾焚燒發電,經歷數輪資產重組、新生、衰落,可謂是命途多舛。

眼下,經歷了百億重組、換了個新名字的節能環境,亦迎來業績高峰,成為一家年營收超過50億、市值超200億的環保巨頭。這次,公司能將這來之不易的“版圖”坐穩嗎?

業績跌宕起伏

節能環境2010年上市叫“啟源裝備”,彼時主營電工裝備,主要銷售收入來源于變壓器,而隨著上市后行業過剩、競爭力弱,公司業績連年下滑,2010-2015年歸母凈利潤為4939.15萬元、3967.19萬元、1276.83萬元、914.37萬元、849.92萬元、668.79萬元。

眼看可能轉虧,節能環境依托母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節能),開始向節能環保靠攏,2016年,公司完成重大資產重組,作價9.02億元收購中節能六合天融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六合天融),主業范圍擴大至高端節能環保裝備、大氣綜合治理及環境監測等。

在此期間,公司股票簡稱由“啟源裝備”改為更為人熟知的“中環裝備”。

2018年末,節能環境再次實施重組,以7.14億元收購中節能兆盛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兆盛環保)99.18%股權,實現公司水處理裝備業務技術和市場的快速發展。

與良好的預期相背的是,節能環境屢次重組并未真正拯救低迷業績,2016年-2018年間,公司歸母凈利潤分別為9017.29萬元、7597.86萬元及2985.91萬元,再次連年下滑。

在此后2019年至2022年,節能環境更是深陷虧損泥潭,歸母凈利潤分別虧損3377.05萬元、4.90億元、2.36億元、1.15億元,4年時間虧了9.11億元,而從2010年至2018年9年累計凈利潤才3億元出頭。

同時,公司營收盤子亦不斷減少,2019-2022年分別為25.25億元、18.84億元、11.34億元、8.48億元,四年時間縮水過半。

2011-2020近十年間,節能環境的經營活動凈現金流只有2012年錄得正數,其他年份全都是持續流出狀態,尤其是2018-2020三年間,分別流出1.18億元、4.01億元、1.30億元,造血明顯不足、失血嚴重,大量應收賬款難以收回。

而節能環境的跌宕起伏,除自身問題外,還與被寄予厚望的兆盛環保“業績變臉”脫不開關系。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2020年業績承諾期滿后首年,兆盛環保凈利潤大幅下滑至-1031.19萬元,首次計提商譽減值準備3051.75萬元;2021年,兆盛環保實現營收4.13億元,凈利潤-9430.40萬元,計提商譽減值準備9801.99萬元。2022年,公司再度計提商譽減值超7000萬元。

時至今日,節能環境旗下虧損子公司仍不在少數,啟源雷宇、唐山裝備、兆盛環保、河南檢測2023年分別虧損1325.81萬元、3178.10萬元、385.78萬元、427.05萬元。

業績跌落,二級市場上表現也不佳,股價自2015年6月創出前復權62元多的歷史高點,市值一度達260多億元,此后長期呈抵抗下跌走勢,2021年2月達到低點4.15元/股,數年間已跌去近九成。

彼時的節能環境,似乎又只剩重組一條路能走了。

一場百億重組

2022年6月,背靠“大樹”的節能環境,再拋出超百億重磅重組——公司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向中國環境保護集團購買其持有的中節能環境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環境科技)100%股權,以及中節能石家莊19%股權、中節能保定19%股權、中節能秦皇島19%股權、中節能滄州19%股權、承德環能熱電14%股權,總價值約為111.64億元,其中環境科技估價約為107.56億元。

圖片來源:節能環境公告

顯然,這場典型的“蛇吞象”重組由中國節能自上而下操盤,節能環境及主營垃圾焚燒發電的環境科技兩者均屬中節能旗下。

年報顯示,中國節能是唯一一家以節能環保為主業的央企,已擁有下屬企業700余家,上市公司6家,業務分布在國內各省市及境外約110個國家和地區。

據證券時報,在重組之前,節能環境備在母公司數個上市公司平臺里,市值、營業收入、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產生的現金流等指標排名墊底。

而主要標的環境科技2020年、2021年分別實現營收26.40億元、41.15億元,凈利潤4.21億元、5.44億元,截至2022年上半年,環境科技資產總額93.18億元,所有者權益賬面價值為76.18億元,均遠超過節能環境同期。

本次重組,中國環保也簽了業績承諾,補償義務人業績承諾在2023年、2024年、2025年業績承諾期間,各年度實現的經審計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息前稅后利潤分別不低于14.16億元、13.75億元和14.21億元,三年累計不低于42.13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節能環境曾在2020年7月宣布設立全資子公司北京融合環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融合),8月即以“實現相關業務板塊的整合與發展”為由對其增資5.96億元。而同年10月,節能環境又發布公告,擬轉讓北京融合100%股權,不到兩個月時間,上市公司卻又要將該公司賣掉,讓市場頗感疑惑。

據《每日經濟新聞》,彼時,北京融合裝入了六合天融、中節能天融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融科技)兩個涉及司法訴訟的節能環境旗下子公司,此舉或意在剝離掉兩個業績包袱,并裝入新資產,為百億重組鋪路。

目前,天融科技仍在中節能旗下,由中節能大數據有限公司控股92.6529%;而六合天融則與中節能劃清界限,改名北京百創環保有限公司,其控股股東北京太陽山企業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僅3萬元,六合天融也成為失信被執行人。

能否坐穩版圖?

如今,節能環境可謂久旱逢甘霖,裝入新資產、改了新名字后一掃虧損陰霾,2023年實現了營業收入約61.45億元,歸母凈利潤約7.08億元,同比增加17.41%。

尤其是扣非凈利潤,2023年錄入2.20億元,同比去年-1.88億元扭虧,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19.16億元,自我造血能力大幅提升。

公司還發布了2024一季度業績公告,其營收14.25億元,同比減少5.68%;歸母凈利潤約1.98億元,同比增加15.21%,在行業受到政府財政支付能力下降、客戶預算下行的影響下,也是交出一份不錯的成績。

略有瑕疵的是,環境科技2023年扣非息前稅后利潤為138744.48萬元,未達到業績承諾要求的141637.16萬元,差額為2892.68萬元,中國環保需向公司就未完成業績承諾部分進行補償。

圖片來源:節能環境官網

出走半生,歸來還有母公司愿意護航、兜底,著實是讓不少人羨慕的資源。在節能環境2023年報核心競爭力分析中,第一條就是央企平臺優勢。

而在喧囂過后,如何靜下心來,珍惜好、經營好這來之不易的版圖,則更多要看節能環境自身內功修煉。

一方面,公司應收賬款持續攀高,2023年末達到39.99億元,年報顯示,環境科技已運營項目國補電價電費回款存在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增加的情形,回款持續放緩,如何解決“兩金”壓控是當務之急。

另一方面,多次重組造成業務“大雜燴”后,如何厘清業務線條,使之彼此協同,加速開拓新市場,提高自身抗風險能力,也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下一年公司可能面對的風險中,PPP新機制被放在首位。

據悉,本輪新機制與以往PPP政策的差異主要有三方面:聚焦使用者付費項目,優先選擇民營企業參與,全部采取特許經營模式。

此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就主要以特許經營協議的模式,項目投資由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方共同承擔。單個區域的垃圾處理主要由一家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負責,特許經營期限一般為25-30年,項目建成投產后,會對一定區域范圍內的垃圾處理形成壟斷。

據民生證券研報,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收入主要來自發電收入(占比約65-75%)和垃圾處置費(占比約 25-35%),項目籌建及建設期一般需要18-24個月。

對于節能環境來說,未來PPP新機制的影響將是全方面的,舊項目政府補貼或下降、新項目民營入局競爭,“跑馬圈地”結束后更加考驗運營管理驅動的“精耕細作”,如何降本增效、提升造血能力成為關鍵,也同時也帶來了技術與管理、產業鏈整合等機遇。

對此,記者致電節能環境董秘辦,對方表示自己不方便代表公司回復采訪。

封面圖片來源:節能環境官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環保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五码三级级精品国产宾馆 | 亚洲精品国产AV综合第一页 | 一色屋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中文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A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 久久精品专区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