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5-07 21:45:58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就嚴禁制售“特供酒”公開征求意見,以此來規范市場,打擊“特供酒”等亂象。
每經記者 周歡 每經編輯 董興生
曾幾何時,“特供酒”“專供酒”“內供酒”等酒類商品,在市場上廣泛流通,由于其“特供、專供”標簽,消費者也十分青睞。
但實際上,這些所謂的“特供酒”,大多是一些名不副實的劣質白酒。多年前,國家相關部門就已禁止使用“特供”“專供”等標識,而今年以來,政策和監管層面也對特供酒展開了圍追堵截。
近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市場監管總局”)就嚴禁制售“特供酒”公開征求意見,以此來規范市場,打擊“特供酒”等亂象。
5月6日,據市場監管總局消息,為維護黨政機關和軍隊形象,進一步凈化市場環境,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市場監管總局組織制定了《市場監管總局關于嚴禁制售“特供酒”的公告(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征求意見稿》提及,近期一些不法分子虛假標注或宣傳與黨政機關和軍隊有密切關聯的特定名稱、符號、標志性建筑物、官方活動等信息,制售“特供”“專供”“內供”等假冒偽劣酒類商品,損害黨政機關和軍隊形象,擾亂線上線下市場秩序,欺騙誤導消費者。為此,現將有關事項公告如下:嚴禁生產、銷售含有“特供”“專供”“內供”黨政機關和軍隊等類似標識內容的酒類商品,餐飲單位也不得經營上述酒類商品。
此外,《征求意見稿》還對相關酒類廣告、宣傳、印刷作出明確禁止規定,嚴禁設計、制作、代理、發布含有“特供”“專供”“內供”黨政機關和軍隊等類似內容的酒類商品廣告;嚴禁借“特供”“專供”“內供”黨政機關和軍隊等名義推銷酒類商品,進行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嚴禁印刷企業印刷含有“特供”“專供”“內供”黨政機關和軍隊等類似內容的商標標識、包裝、裝潢、酒瓶標簽貼紙。
而在今年4月中旬,公安部部署開展“凈風”專項行動,組織全國公安機關依法嚴厲打擊冒用黨政機關、軍隊等名義,生產、銷售所謂“特供”“專供”等假酒犯罪活動。彼時,公安部食品藥品犯罪偵查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公安機關將始終對生產、銷售所謂“特供酒”等犯罪活動保持嚴打高壓態勢,堅決依法嚴懲。
同樣在今年早些時候,為規范酒類市場生產經營秩序,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貴州、山東、廣東等地市場監管部門紛紛出手,開展打擊“特供酒”“專供酒”等專項整治行動。
5月7日,《每日經濟新聞•將進酒》記者在主流電商平臺搜索“特供酒”,未發現相關商品。但當記者在某平臺以“接待酒”為關鍵詞搜索時,出現了一款“飛天接待酒”,這款“53度醬香型純糧食白酒”,6瓶裝售價僅為230元。
圖片來源:電商平臺截圖
實際上,早在2013年3月,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等五部門就聯合下發《關于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使用“特供”“專供”等標識的通知》,嚴禁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門及所屬行政事業單位使用、自行或授權制售冠以“特供”“專供”等標識的物品。2013年11月,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發通知,要求酒類企業不準生產標注有“特供”“專供”“專用”“特制”“特需”等字樣的白酒。2020年9月,市場監管總局也曾組織開展清理整治網絡銷售和宣傳“特供”“專供”標識商品專項行動。
即便如此,打著“特供”“專供”旗號制售假冒偽劣白酒的現象依然存在。
據新華社4月報道,近期,浙江臺州公安機關破獲一起非法制售“特供”“專供”假酒案,搗毀窩點11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5名,查扣標有黨政軍機關等字樣的假酒20余種1300余箱。本案中發現的“特供”酒皆為假冒高端白酒,灌裝低價醬香型散裝白酒以次充好。
警方查獲的“特供”假酒 新華社記者馬劍 攝
警方提醒,目前市場上流通的“特供”酒均為假酒,請消費者不要上當。如發現有人銷售“特供”酒,可及時向市場監管、公安機關等部門舉報。
酒類評論員蔡學飛表示,許多企業利用消費者對特供、專供產品的獵奇心理專門開發一些專銷產品,從而讓特供酒與專供酒成為低質高價、假冒偽劣的重災區。
記者注意到,此次發布的《征求意見稿》限制更加嚴格,除了原有的包裝外盒、瓶身之外,針對產品標簽等附屬物料也做了更加詳細的規定,堵上了一些法規漏洞,可以進一步規范相關產品生產與銷售,打擊擦邊球與渾水摸魚的情況。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