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02 22:58:47
每經編輯 黃勝
空間天氣公眾號消息,北京時間6月2日03時39分,太陽活動區13697爆發了一次強度為M7.3級的中等耀斑 ,并伴隨明顯的日冕物質拋射活動,噴發類型為全暈噴發。受此影響,預計6月4日前后可能發生小至中等地磁暴。
SOHO衛星攜帶的日冕儀拍攝到日冕物質拋射過程 (圖片來源:空間天氣公眾號)
地磁暴發生期間,運行在500千米以下軌道高度的人造衛星和空間站可能因大氣拖曳造成軌道高度的下降,衛星導航設備的定位也會因電離層環境的不穩定而誤差增大;對于飛行在大氣層平流層底部高度區域的飛機,會面臨通訊環境變差和跨極區輻射的雙重風險;磁暴造成的地磁強度和傾角的變化,則會給信鴿一類依靠地磁導航的動物帶來麻煩;對于極光愛好者,伴隨地磁暴而來的便是他們所追逐的極光。所以,如果你是這些領域的相關人員,未來幾天要時刻注意空間天氣信息。
太陽Hα波段監測圖(羲和號衛星)(圖片來源:空間天氣公眾號)
此次爆發日冕物質拋射的太陽活動區13697位于可見日面的中部偏東南側,正隨著太陽自轉逐漸正對地球,其面積不是很大,但磁場結構為復雜的β-γ-δ型,曾在6月1日至2日連續爆發三次X級以上耀斑,且未來仍有爆發中等強度以上耀斑的可能。
據科普中國,強烈太陽活動(包括但不限于耀斑爆發)引發的異常磁場擾動,導致磁力線出現局部開放,此時這些“磁場缺口”處更容易出現帶電粒子流的快速噴薄而出,并形成日冕物質拋射(CME)事件——后者往往會引發更顯著地磁暴。
在大氣層之外,高能粒子流和地磁擾動同樣對空間站、衛星的電氣元件工作、飛行姿態等產生影響,在軌航天員需要注意。甚至對于部分低軌道航天器而言,由于運行區域大氣密度稍大,地磁暴期間可能出現大氣密度進一步升高而阻力增大,影響航天器軌道變動,這些都需要防范。
對于更多普通人而言,較強地磁暴的最直觀體驗,則是在高緯度區域(準確而言,是磁極周邊的磁緯度較高區域)更可能看到絢爛極光,且隨著高能粒子流向赤道方向擴張,不少中緯度地區,包括我國北部也能看到極光。
據華西都市報,普通人對地磁暴并不需要進行特殊防護,太陽劇烈活動與紫外輻射強弱無關。“防曬霜和太陽風暴、地磁暴完全風馬牛不相及。只有上高原,大氣稀薄,紫外輻射強的時候才需要。”
一些網友表示,大地磁暴給自己身體帶來了或多或少的影響。比如就有網友表示最近兩天比較困,嗜睡。
地磁暴對我們日常生活究竟有什么影響?
據環球資訊,中國航天科普大使劉勇表示,高能粒子干擾地球磁場產生地磁暴,對人類的身體健康幾乎沒有影響,但會對人類的航天與通信造成影響。
1.人——對普通人的身體健康沒有影響,但對在空間站的航天員與飛越極地航班上的人員有影響。空間站的宇航員需要加強保護。坐飛機跨越極區時,通常來講輻射會增強,但沒有到危險的程度。極地位置地球磁場會有一個開口,太陽風暴產生的高能粒子,集中在這里,通過開口跑到大氣層里頭。通常有地磁暴時,航班會選擇繞過這一地區,更改航線。
2.通信與設備——對人類生活會有怎樣的影響呢?高能粒子可能對人造衛星、空間站等人造飛行器造成影響。同時,會影響地球無線電波傳播、干擾無線電通信、影響陸地導航。
3.生物——此外,地磁暴也會對一些生物活動產生影響。例如信鴿,其定位和飛行依賴地球磁場,因此也會受到地磁暴的影響。
據中國氣象局,“地磁暴的發生對公眾日常生活的影響微乎其微,對航空器和衛星軌道運行會有一定影響,但也都可測可控。”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技術研發室主任宗位國表示,受地磁暴對磁場的影響,衛星空間站可能會因大氣拖曳造成軌道高度有所下降,需加強對軌道的監測并根據需要進行軌道調控;衛星導航設備定位誤差可能有所增大,但對公眾日常使用導航等功能影響不大。對于航空飛行來說,日常一次國內航班飛行的輻射劑量大約是2至6微西弗,跨越極區的國際航班輻射劑量稍高一些,大約為50微西弗,這個劑量是國家安全標準的幾十到幾百分之一。當發生大地磁暴或太陽質子事件時,航空輻射劑量會有所增加,但一次飛行影響也不大,大家不用擔心。對于信鴿放飛來說,地磁暴預報預警對于開展相關活動有較好的指導作用,可提前關注相關空間天氣預報預警產品,盡量減少在不良天氣條件下以及遠距離的放飛活動。
地磁暴還是奇妙的“加工廠”,比如極光的發生。 “在我國看到極光并非易事,空間天氣預報是我們‘極光獵人’追逐極光的指引標,是我們追逐極光的底氣。”此前,星空與極光攝影師戴建峰說,他和身邊愛好極光攝影的小伙伴們經常查看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中心“空間天氣”微信公眾號,在看到預報中極光可能發生的日期、時間段、適合觀測的位置區域、觀測地區云圖等信息后,會即刻動身前往目的地。從極光愛好者的角度來說,此次地磁暴是觀看極光的良好時機,再加上春分過后不久的絕佳時間點,“極光獵人”們可抓住這次時機,與美景來一場“如期而遇”。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空間天氣公眾號、科普中國、環球資訊、中國氣象局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