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06-27 16:04:41
◎ 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公司與公司間的差距將在于對科技的使用,尤其是AI技術。要趕上科技進步的步伐,企業需要從三個層級進行思考。
每經記者 鄭雨航 每經編輯 蘭素英
北京時間6月25日~27日,世界經濟論壇第十五屆新領軍者年會(以下簡稱“夏季達沃斯”)在遼寧大連舉行。
與會期間,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談及當下AI引領的科技創新,倪以理對記者強調,創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機遇,在這一浪潮的發展背景下,未來公司間的差距將在于對科技的使用,尤其是AI技術。要趕上科技進步的步伐,企業需要從三個層級進行思考。
另外,倪以理提到,對于外資企業來說,中國仍然是一個重要的市場,當前企業應加強精細化經營,提升經營的科技化、專業化水平。而對于中國企業,想要“走出去”,最重要的是要有從“供應全球”到“跨國企業”思維的轉變,要對當地有貢獻,成為當地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NBD:在今年的夏季達沃斯上,新技術如何賦能經濟增長是一個非常熱的話題。您如何看待全球科技發展趨勢對經濟的影響以及企業應該如何利用科技賦能?
倪以理:在中國過去20年的發展中,科技驅動經濟增長是非常明顯的。從以前的互聯網到現在的電動車綠色經濟上,都是科技創新帶來的經濟機會。
當我們看今天的世界500強企業,頭部的30家中有超過一半是科技公司,有一些甚至是10年前大眾并不熟知的。所以我認為,科技的發展,包括目前爆炸性增長的趨勢,在未來將會繼續下去。
而對于企業來講,我擔心的是,企業已經可以觸達到技術,硬件條件也有所具備,但是公司并不知道如何去運用,就比如現在我們講得比較多的AI,試問有多少公司真正知道AI對于他們來講有什么用?現在很多公司擁有各式各樣的數據,但我認為真正把公司里面的數據能應用起來的也不多。
以后,公司間的差距在于對科技的使用。目前很多公司能用得上、用得起(科技),但用得好的公司并不多,所以要想辦法讓企業能盡快把(技術的)應用場景和應用關系做起來,不然,科技發展得很快,會有很多企業將大幅落后,這是我最擔心的方面。
具體來講,首先,我們很多企業都有豐富的數據,但真正思考把這些數據整理好,做好標簽,把數據變成企業很好的資產,這需要一個過程,我認為這些企業還沒有這樣的一個DNA。
第二,AI從數據中找尋關系,搭建模型,變成一個應用場景。但如何將最初的raw data(原始數據)和random data(隨機數據)變成應用場景,就需要企業及員工去思考、研究這個事情。
最后一點,ChatGPT所代表的GenAI(生成式AI)不但能從數據中找到邏輯,還可以在這上面繼續學習,去幫助替代我們現在所做的工作,我認為這是更深層次的層級,而真正去想這方面事情的企業就更少了。
所以,對于目前的大部分企業來講,我認為應先在低層次上把數據用好,然后將其轉變成應用場景,最后才是不斷學習提升的GenAI。這段路我覺得大家(企業)應該趕快走上去,不然很難趕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NBD:麥肯錫在幫助企業抓住AI機遇方面有哪些經驗和嘗試呢?
倪以理:像ChatGPT這樣的GenAI能幫助企業做很多的事情,我以電話客戶服務這一適用場景為例,這也是麥肯錫最近幫很多公司嘗試研究的一個場景。
我們發現,人們打電話到客服接線中心,其實很愿意跟AI去交流,為什么?因為(他們)覺得無論問AI什么問題,都能得到相應回答,覺得這個很有趣。(他們)甚至問一些毫不相干的問題,AI都能跟你聊下去的。而人工接線員可能僅知道幾個固定的回答場景,你再問多一些,就不能回答你了。
客服電話就是AI的一個非常好的應用場景,不僅能幫助客戶解決問題,還能幫助維護客戶關系,AI升級以后還能幫助公司做一些銷售。
NBD:剛剛我們聊了很多關于技術的話題,中國當下正處于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關鍵期,您認為跨國企業在華經營是否也將有所轉變?
倪以理:我跟很多跨國企業提到,中國依然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中國經濟在今年有望實現5%的目標,占全球經濟增長的3成以上。無論從規模還是增速,對于跨國企業來說,中國市場無疑都是很重要的。
當然,對于跨國企業來說,對比以前的高速發展時期,現在的經營相對沒那么容易,在中國面臨的挑戰也變多了。所以,他們現在也處于一種轉型狀態。
那未來應該怎么做?跨國企業應集中精力去做一些細分市場,將產品線更加本地化,同時降低成本,重新再布局。也就是說,跨國企業在未來的中國經濟環境中要更精細化經營,對于企業的門檻更高了,企業經營的科技化、專業化水平必須提升。
除此之外,我覺得最重要的是,企業要看到一個中長期目標。如果一個企業經歷不了三五年的風風雨雨,那就沒有資格做成“百年老店”。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有一種韌性,在經營效率、成本結構、企業文化、領導力上經受考驗,讓員工有信心,并轉化成動力。
NBD:放眼全球,您認為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如何,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有哪些建議?
倪以理:中國企業的產品在全球舞臺有很好的競爭力。但是,中國企業的文化、企業的結構在全球舞臺上還處于初級階段。
為什么這樣說?中國是世界的工廠,30多年前從深圳、東莞這邊開始,產品供應全球,而現在,我們從低端(產品)轉型到高端(產品),都做得非常好。但是從供應全球變成跨國企業是不一樣的。成為跨國企業需要適應當地的文化、市場、監管,甚至為當地的社會作貢獻。
如何提升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首先公司的領導層需要有決心,因為這不會一蹴而就,需要大量的經驗累積和投入。
而且,在公司的管理上,要接受不一樣的人才。人才是一種文化,就像當年很多跨國企業來中國一樣,他們請了哪些人才,在什么地方發展,組織架構如何實現本土化搭建等,都要不斷去學習。觀察中國過去30年里跨國公司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后就會發現,企業需要變成當地的社會生活的一部分,對當地有所貢獻,人才才會接受你,才能吸引當地市場。
總的來說,曾經我們的企業在國內生產,僅僅希望把我們的產品賣出去,賣不出去就打折,9折、8折,甚至打個5折,總能把產品賣出去。但是現在的情況不是賣產品,要走出國門,變成一家跨國企業,就需要改變思維模式,這就是中國企業亟待突破的瓶頸。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