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為了營銷“不擇手段” 相關部門警示銀行理財產品“虛高”年化收益率狀況

每日經濟新聞 2024-09-04 21:19:52

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產品投資運作方面“做了文章”。在新產品發行初期,他們先通過一個月,三個月封閉期等方式先向普通投資者開放申購,募集較低的資金規模,再裝入收益較高的資產,從而創造相當可觀的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吸引眾多普通投資者爭相認購。

但是,隨著理財產品規模迅速擴大,銀行也無法裝入更多高收益資產,導致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迅速回落,出現“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跳水下跌等狀況。

每經記者 陳植    每經編輯 張益銘

“為何銀行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相當可觀,但最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卻突然變臉——大幅下滑。”越來越多投資者都在發出類似的感慨。

記者隨機查詢一家國有大型銀行理財子公司所發行的較低風險等級理財產品,其成立以來的年化收益率為3.03%,但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僅有1.12%。

值得注意的是,相關部門也注意到這個問題。近期,金融監管部門對銀行理財子公司通報多項行業存在的主要問題,其中包括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展示虛高等。

通報稱,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代銷渠道不停地新發份額,虛增產品收益率,甚至用“四舍五入”的方式來展示萬份收益,與客戶實際到手的收益率完全不匹配。比如有些產品展示7日年化收益率是3.5%~3.6%,而投資者實際上只能拿到1.8%~2%的收益率,這屬于違反了消費者權益保護要求。

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小動作”

記者多方了解到,銀行理財產品之所以出現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大幅高于”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的狀況,一個重要原因是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產品投資運作方面“做了文章”。

具體而言,在新產品發行初期,他們先通過一個月,三個月封閉期等方式先向普通投資者開放申購,募集較低的資金規模(通常百萬級),再裝入收益較高的資產,從而創造相當可觀的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

此舉的主要目的,是通過較高的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吸引廣大投資者繼續認購這款產品,從而實現理財產品規模的快速壯大。

但是,隨著理財產品規模迅速擴大,銀行也無法裝入更多高收益資產,導致理財產品實際收益率迅速回落,出現“近一個月年化收益率”跳水下跌等狀況。

記者獲悉,業界對這種現象已經“見怪不怪”。原因是越來越多銀行理財子公司都在紛紛效仿這種做法,為了驅動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迅速擴大。

此外,理財產品銷售渠道端也樂見銀行理財子公司“刻意”調高理財新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因為這有助于他們向廣大普通投資者進行產品推介。

普益標準研究員何雨芮表示,造成眾多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大幅高于近一個月/近7天年化收益率的原因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部分銀行理財子機構為吸引客戶資金,傾向于選擇業績更好的一個或多個業績指標進行展示;二是受債市表現影響,部分理財產品凈值有所回撤,短期收益表現弱于長期表現。

這種狀況也引發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央行發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以專欄形式分析了資管產品凈值機制對公眾投資者的影響。報告提醒,理財產品動態發布的年化收益率是當前時點的預期收益率,是按過去一段時期的收益率,線性推算出的未來一年收益率,投資者未來贖回產品時實際獲得的收益率是不確定的。現在凈值越高,意味著是在更高的價格位置投資,未來的損失風險可能越大。

記者獲悉,在上述通報下發給銀行理財子公司后,部分機構已著手加強合規操作,杜絕通過“虛高”銀行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手法進行產品營銷。

鉆理財產品備案登記低門檻“空子”

記者獲悉,引發銀行理財子公司“虛高”展示理財產品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的另一個原因,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登記門檻規模相對較低。

2018年9月30日,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公告稱,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對2018年10月1日之后發行的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持有份額及其變動情況等信息進行登記。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將單只公募理財產品銷售起點由目前的5萬元降至1萬元,這意味著投資人即便購買1萬元理財產品,銀行也要進行理財產品上報登記備案。

但這也給銀行理財子公司看到了新的操作空間——即他們只需先募集較低的資金額度完成產品備案登記,再裝入高收益資產“創造”可觀的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作為營銷“噱頭”,就能吸引眾多普通投資者爭相認購,實現理財產品快速擴張。

數據顯示,截至8月25日,今年以來全市場新發的凈值型銀行理財產品達到19559只。其中,部分理財產品都是先采取小額募資,裝入高收益資產創造“成立以來年化高收益率”表象,再打造成“爆款產品”進行銷售。

甚至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還對此玩出“新花樣”——當舊的銀行理財產品因規模擴大而遭遇業績下滑后,他們迅速發行新的理財產品,“如法炮制”創造成立以來高年化收益率,吸引普通投資者繼續購買,作為其留住客戶,穩定資產管理規模的一大手段。

記者獲悉,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為了防止理財產品“近一個月/近7天年化收益率”較“成立以來年化收益率”的落差過大,不得不采取拉長久期、加杠桿的做法加倉收益率較高的長期國債“增加”產品收益率,但隨著近期長期國債收益率回升(長期國債價格下跌),這種做法正導致理財產品凈值超預期回落,反而觸發更劇烈的產品贖回風險。

央行發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專欄文章對此指出,部分資管產品尤其是債券型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明顯高于底層資產,主要是通過加杠桿實現的,實際上存在較大的利率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理財 收益率 銀行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0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久 | 一区二区亚洲福利 | 中文字幕第1页中文字幕在 天天免費国产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网站 | 亚洲日韩每日在线观看 | 日本乱码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