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0-10 09:14:22
每經編輯 杜宇
比特幣創始人是誰?
據證券時報,美國時間10月8日晚間,HBO最新上線的紀錄片《電子貨幣:比特幣之謎》(Money Electric:The Bitcoin Mystery)聲言已揭開這一謎底。導演卡倫·霍貝克(Cullen Hoback)認定,彼得·托德(Peter Todd)是“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
圖片來源:HBO官網
在這部100分鐘的影片中,為了深入探究比特幣的起源及其創造者“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的身份,電影制作人Cullen Hoback采訪了幾位早期參與了比特幣領域的人物。
彼得·托德堅決否認自己是“中本聰”。彼得·托德在一則聲明中表示:“我在此鄭重聲明,我絕不是‘中本聰’。”
他還聲稱這部紀錄片“極不負責任”,將其個人安危置于險境。托德補充說:“霍貝克是在捕風捉影。他不過是將一些微不足道的巧合肆意夸大。這真是一種諷刺,恰恰是陰謀論的典型特征。”他聲稱,HBO在紀錄片制作及上映前均未與他取得聯系,也未在該紀錄片首播前提供給他預覽的機會。
托德是一個沒有被懷疑過的人。在博彩網站上,有諸多中本聰真人的選項,托德甚至不在名單之中。連馬斯克都出現在名單中。
托德是加拿大人,自2012年起,他便開始為比特幣編寫代碼,并自稱為X平臺上的“加密計時師”。他還是OpenTimestamps的創始人,這是一個致力于提供區塊鏈時間戳標準格式的開源項目。
他是一位早期Bitcoin Core開發人員和密碼學顧問,長居加拿大,2012年4月首次向Bitcoin Core提交代碼。他從比特幣的早期發展階段就參與其中,尤其在安全和隱私領域做出了重要貢獻。Todd因為推動幾項關鍵比特幣改進提案以及倡導提升比特幣網絡穩健性和安全性而廣為人知。
托德職業生涯始于2008年,當時他開始在Gedex Inc.擔任電子設計師。在2011年獲得OCAD大學綜合媒體文學學士學位后,他一直致力于區塊鏈和加密貨幣行業的發展。
不只是比特幣,多年來他在加密貨幣行業參與過多個項目,包括Mastercoin、Dark Wallet和Coinkite的首席科學家。在開發上,托德是一個專注于安全的開發人員,經常強調潛在的漏洞并致力于研究降低風險的解決方案。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2008年9月,那時雷曼破產沒多久,為了應對危機,美國財政部展開了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救助。
雷曼破產的三個月后,一份署名中本聰的論文被發表在網絡上,其標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論文中詳細描述了如何使用對等網絡來創造一種“不需依賴信任的電子交易系統”。比特幣就此誕生了。
在與比特幣社區溝通的過程中,中本聰提供的個人信息極為有限,只說自己是居住在日本的日裔美國人,生于1975年4月5日。
歷經將近16年,比特幣從0.0008美元的初始交易價格到如今的6.2萬美元,總市值達13000 億美元。比特幣已經逐步升值超 7750萬倍。
而那個神秘的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擁有約110萬個比特幣,也就是 68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4815億元)。
中本聰這個賬號在2011年之后沒有新的動靜。
2010年,他逐漸淡出并將項目移交給比特幣社區的其他成員。直至今天,中本聰的真實身份仍然是一個謎。
盡管有許多人聲稱自己是中本聰,或試圖揭示其真實身份,但至今仍沒有確鑿的證據。中本聰的比特幣賬戶據稱持有約100萬比特幣,但他自2010年后逐漸淡出公眾視野,也沒有再動用過這些比特幣。
分析認為,如果中本聰的身份被揭示并且他決定動用這些比特幣,可能會對市場產生巨大沖擊,導致比特幣價格的大幅波動。
2014年,有媒體聲稱中本聰是日裔美籍計算機工程師Dorian S. Nakamoto,雖然他本人否認了這一說法,但Dorian的外貌被外界廣泛拿來作為中本聰的形象。另有人認為,中本聰應該是一個團體。
多年來,Todd也被認為是可能的人選之一。Todd是一位比特幣核心開發者和密碼學專家,因其在比特幣網絡的隱私性、安全性和可擴展性方面的貢獻而聞名,在區塊鏈技術和比特幣開發社區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社交媒體上有人認為,Todd在白皮書發布的時候只有20歲出頭,還太年輕不可能開發出這種技術。
對此,電影制作人Hoback回應稱,Todd當時已經23歲,大多數密碼學家在年輕時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指出Todd的父親是經濟學家。
Todd本人則堅決否認,他寫道,Hoback只是想制作一部受歡迎的紀錄片,并不真正關心誰是比特幣的創造者。
截至10月10日發稿,比特幣報60429美元。
coinglass數據顯示,虛擬幣最近24小時,共有62176人被爆倉,爆倉總金額為1.7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證券時報、公開資料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