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4-11-02 16:35:50
進入秋收季,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區(qū)的高粱種植基地陸續(xù)進入收割期,紅彤彤的高粱穗子,唰唰唰地卷入收割機的刀鐮,飽滿而充滿糯香的高粱籽經脫粒后裝進一只只編織袋,被卡車拉到烘干房。“目前來看,今年高粱豐收是肯定的了。”種植大戶杜書宇滿臉笑容。
南充市嘉陵區(qū)借撂荒地整治、低效林果產業(yè)騰退及國家糧食安全政策之機,引導和鼓勵農民種植高粱,全區(qū)種植面積達到6萬余畝,總產量達到1.92萬噸,總產值超過1億元,建千畝高產示范片1個。今年與市農科院協(xié)作培育釀酒高粱新品種,經田間試驗表現(xiàn)良好。
通過積極引進新品種、推廣科學輪作模式,以及強化培訓增單產、強化管護提品質等措施,不少高粱種植戶在農業(yè)科技部門的指導下,加上自己不斷摸索總結,現(xiàn)大多數已熟練掌握了高粱種植的全套技術和操作規(guī)程,均獲得了比種植其他糧食作物更高的收益。
帶頭種高粱嘗甜頭
龍蟠鎮(zhèn)牛頭寺村黨支部副書記任兵,以前種植蔬菜,2021年后改種糧油作物。因為這一年,龍蟠鎮(zhèn)經區(qū)級規(guī)劃,成為大力發(fā)展高粱的鄉(xiāng)鎮(zhèn),加之村上有一片310畝的柑橘園,因業(yè)主管理不善,拖欠村民土地流轉費許久。村里決定騰退出來種高粱,任兵就帶頭承接了下來。
第一年沒經驗沒技術,任兵只種了200多畝,產量雖然不高,每畝只有200多斤,但價格還可以,每斤達2.8元,這使他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心。第二年,任兵種了500余畝,有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專家指導,產量提高到600斤,每斤賣到2.4元,一下子激發(fā)了他的積極性。
2023年,任兵把產量提高到每畝670余斤,今年更是達到700余斤。通過兩季輪作,小春種小麥、油菜,大春種高粱,一年畝產值能達到2500元左右,這對種糧食來說,已經是比較理想的數據了。“除去所有成本1500元左右,純利潤能達1000元。”任兵滿意地說。
任兵說,之所以能連年提高產量,首先在品種選擇。第一年他種的“川糯粱1號”,產量雖然不低,但株高達2米,且易倒伏,不宜機收,故而淘汰;第二年種的“酒香糯11號”,雖然畝產可達800斤,但屬于大顆粒,不好賣,也淘汰;此后便種植“金糯粱1號”“金糯粱9號”。
“今年種的‘金糯粱9號’,株高只有1.4米,抗倒伏宜機收,如果精細化管理畝產可達900斤。”任兵說,通過3年種植實踐,他現(xiàn)在腦子里已經儲滿了來自省市區(qū)農科部門專家傳授的高粱經,什么時候施肥、什么時候防蟲,他完全可以自主進行了精細化管理。
接著,任兵便念叨起來:“耕地時殺地老虎,出苗后殺虻蠅、鉆心蟲;到三葉至五葉時除草、防蚜蟲,施加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抽穗揚花時殺螟蟲,再施加葉面肥讓籽粒更飽滿,藥物選擇和用藥標準全遵循農科部門專家的建議。做到了這些,豐產是必然的。”
好品種賣上好價錢
鄭光明在部隊待了23年,2013年選擇自主擇業(yè)回到南充,從事市政施工積攢了一些資本,2020年起從事農業(yè)。他與另幾個戰(zhàn)友共同成立了南充市鑫焱農業(yè)專業(yè)合作社,并與嘉陵區(qū)供銷合作社、金寶鎮(zhèn)槐樹壩村聯(lián)合成立了集散惠農供銷合作社,從事農業(yè)社會化服務。
2021年,鄭光明和他的戰(zhàn)友接手了槐樹壩村1500余畝的地塊,該地塊原是流轉給一個肉牛養(yǎng)殖戶種植牧草的,因效益不佳荒廢數年,經村上清退后決定改種糧食。“我們接手后經過開荒,小春種油菜和小麥,大春種高粱和水稻。今年這1500畝全種了高粱。”
第一年種高粱,鄭光明完全是個新手,種子是在市場上盲目購買的,啥技術也不懂,結果收成很不好,平均畝產只有300斤左右,除去成本虧了很多。第二年,因選種還是沒考慮,盡管有區(qū)農業(yè)農村局專家指導,畝產也提高到450斤,但還是沒賣到好價錢,同樣虧了。
第三年,鄭光明聽從區(qū)農業(yè)農村局的意見,選擇了四川省農業(yè)科學院提供的“金糯粱9號”,并在耕地、播種、施肥、植保、田間管理等重要環(huán)節(jié),及時邀請省內外高粱方面的專家來田間指導,到了收獲季節(jié),經過測產,最高畝產竟達到了800斤!這一下子便點醒了鄭光明。
“看來種地并不簡單,沒有好品種種,就不會獲得好產量。”鄭光明說,今年盡管仍然有不少種業(yè)專家親臨指導,但他心里清楚,如果沒有專家育種支持,他自己還找不到增產的竅門。專家還帶來了技術指導,高粱連作3年必須輪作或休耕,否則土壤易板結且多病蟲害。
根據今年的收獲情況來看,平均畝產700斤,共計收獲525噸,以每噸4000元保守價計算,產值達到210萬元。“我不擔心價格,如果價格高我們就賣,價格低我們就自己留著釀酒。”鄭光明說,他們自建有白酒作坊,已窖存白酒原酒10余噸,最長已窖存3年。
示范推廣讓更多人受益
杜書宇今年所種的800畝高粱獲得大豐收。要知道,這塊地原本是一塊建筑垃圾堆砌場,總面積1100余畝,2021年區(qū)政府要求復耕,于是,從該年11月起,從另一建筑工地拉來土層填埋,年底便宣布達到了耕作要求。2022年利用其中800畝招引業(yè)主種高粱、玉米和小麥,誰知第一個業(yè)主因效益不好而退出。
“我進場后,再次對地塊進行整理,修通了道路和水渠,用機械將土中石塊進行了清理,卡車就拉了七八十車石塊走,然后又用富含保微菌劑的復合肥進行土壤改良,并從石家莊引進優(yōu)良品種‘冀粱2號’,再從管理上每個流程按標準化操作,一下就成功了。”杜書宇說。
杜書宇以前從事教育培訓行業(yè),規(guī)范化管理和標準化流程對他的事業(yè)有很大幫助。國家實行“雙減”政策后,杜書宇轉行種地。誰知原本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yè),卻也能在他聰明巧用之下經驗互通。
杜書宇最早種高粱是在龍蟠鎮(zhèn),至今已3年。他說他養(yǎng)成了寫種植日記的習慣,從耕地、播種到后面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他不僅要按照專家指導的步驟去做,還要結合自己的地實地仔細觀察,什么土壤什么天氣采用什么辦法取得了什么效果,都形成文字性材料,以備后用。
除了自己種,杜書宇還帶動其他農民種,他把自己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那一套可落地的東西,再轉化成農民能聽得懂的東西,通過培訓班傳授給其他人。“安平鎮(zhèn)的杜偉,以前種高粱畝產總是突破不了300斤,去年聽了我的課,今年畝產可達500斤。”杜書宇說。
如今,杜書宇不僅跟河北省國投集團簽訂合作協(xié)議,而且通過技術全程服務的方式,帶動本地高粱種植基地1萬畝,并帶動四川眉山高粱種植基地5000畝,并與這1.5萬畝基地簽訂訂單收購協(xié)議。眉山市仁壽縣寶飛鎮(zhèn)黨委書記還帶領20余戶種植戶來他的基地學習。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