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22 22:54:56
11月22日,盛航股份控股股東李桃元與萬達控股集團簽署《股份轉讓協議》,計劃分兩期將2154.48萬股股份轉讓給萬達控股集團,交易總價不超過7.52億元。交易完成后,萬達控股集團將成為盛航股份控股股東,尚吉永成為實際控制人。此次轉讓旨在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優化股權結構,增強公司持續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每經記者 張韻 每經編輯 梁梟
11月22日晚間,盛航股份(SZ001205,股價20.73元,市值37.93億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李桃元與萬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達控股集團)于當日簽署《股份轉讓協議》,李桃元擬分兩期將2154.48萬股轉讓給萬達控股集團。交易后,萬達控股集團將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尚吉永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股份受讓方萬達控股集團并非企業家王健林相關的大連萬達商管集團。根據企業官網,萬達控股集團創建于1988年,目前已發展成為總資產800多億元,員工13000多人,涵蓋港口碼頭、石油化工、國際貿易等產業于一體的國際化現代化企業集團。
根據公告,此次股權轉讓中,第一期標的股份轉讓涉及股份1231.13萬股,占上市公司總股本的6.73%,轉讓價格為20.47元/股,總交易金額為2.52億元。第二期標的股份轉讓將在2025年12月31日前進行,最終股份數量為李桃元當時持股的25%,總對價不超過5億元。同時,李桃元將所持股份對應的表決權全權委托給萬達控股集團行使,委托期限為4年。
2021年,盛航股份在深交所上市,主要從事國內沿海、長江中下游液體化學品、成品油水上運輸業務。盛航股份董事長李桃元在上市儀式上表示,盛航股份的未來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后規劃的,不保守,不激進,適合公司的成長速度和發展規模,可以說是穩中求進的戰略。
上市后,盛航股份專注于散裝液體危險品運輸領域。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控制的內外貿船舶共52艘,總運力39.90萬載重噸,包括34艘內貿化學品船、13艘成品油船和5艘外貿化學品船舶,另有在建船舶7艘,總運力5.74萬載重噸。
在8月29日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中,盛航股份方面表示,2024年上半年公司外貿運輸業務的收入占比達到40%以上,毛利率達到30%以上,外貿運輸業務呈現健康穩定的發展趨勢。由于受石化行業市場需求偏弱等多方面綜合因素影響,內貿運輸業務受到一定程度影響。
展望下半年,公司方面表示,目前國內化學品市場下游需求尚處于低位,隨著下游煉廠逐步完成檢修并陸續開工,未來需求端有望得到改善,相應的水路運輸將有所增長。在全球化工貿易穩步增長的背景下,外貿市場海運需求仍處于穩定增長的階段。公司將根據內貿、外貿市場供需關系情況,持續優化船舶運力布局,以提升船隊的整體運營效率。
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31億元,同比增長28.82%,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35億元,同比增長15.61%,主要系公司業務規模擴大、合并報表范圍發生變動所致。盡管外貿業務表現較好,但公司在內貿市場仍面臨經營壓力,毛利率同比有所下降。
交易完成后,剔除回購專戶股份,李桃元將持有盛航股份15.35%的股份,萬達控股集團將成為盛航股份控股股東,持有該上市公司11.94%的股份,并控制4924.53萬股表決權(占比27.29%),尚吉永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
據中國企研微信公眾號發文,11月7日,萬達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尚吉永在第七屆中國企業論壇上表示,近年來,集團主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和數字經濟發展大勢,探索出了具有萬達特色的數智化賦能產業升級之路,建設了60多個業務系統,實現過程控制智能化、生產調度可視化、經營管理數字化、決策管理智能化的目標。
盛航股份在公告中表示,本次權益變動基于公司長期穩定發展,引入認可公司內在價值和看好公司發展前景的大型產業集團作為戰略投資者,以優化股權結構。
萬達控股集團實力如何?公開信息顯示,萬達控股集團擁有從印尼原油開采、港口碼頭,到石油煉化、高端漿態床加氫、化工及后續精細化工、醫藥中間體、新材料、橡膠生產,再到輪胎制造的產業格局。在高端石化產業生態圈中,集團正致力于成為全國產業鏈條長且最完整的煉化企業之一。
其中,公司擁有4個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和2個10萬噸級液體化工碼頭,配套建有100萬m³物流園區和116萬m³原油倉儲庫區,公司物料輸送全部實現管線連接。因此從強鏈補鏈層面來看,萬達控股集團對盛航股份進行戰略投資,有利于促進雙方在產業資源、技術等方面的協同性,以增強持續穩定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在航運業,有關船貨協同的并購交易在近幾年明顯增多,并逐漸成為行業的發展趨勢之一。就后續的資本開支計劃,盛航股份方面表示,公司將持續跟進在建船舶以及未來“退一進一”船舶運力置換的項目投資,并根據股比對清潔能源物流供應鏈倉儲項目建設進行投資。對此盛航股份在獲得一定資金支持的同時,也可結合新控股股東在港口物流和國際貿易相關經驗,進一步提高運輸效率,降低運營成本。
封面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資料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