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4-11-27 12:37:36
上一次股票型基金單月成立超過千億元,還要追溯到2015年6月,彼時正是上一輪牛市的頂峰。彼時主要以主動管理型基金為主,而這次主要是被動指數型產品。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趙云
今日(11月27日)又有一批新基金成立,其中多達9只為股票型基金。值得一提的是,隨著這些基金成立,本月以來,股票型基金的成立規模已經突破了1000億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上一次股票型基金單月成立超過千億元,還要追溯到2015年6月,彼時正是上一輪牛市的頂峰。
進一步對比這兩次規模超千億的發行月份還可發現,上一次主要以主動管理型基金為主,而這次主要是被動指數型產品。
今日,多達12只新基金公告成立,累計規模超過90億元,其中規模最大的將近40億元。而隨著這些基金成立,本月以來累計新成立的基金規模達到了1447億元。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2只新基金中,有9只基金為股票型產品,而且隨著這9只基金成立,本月以來新成立的股票型基金也超過了1000億元。
其中主要的規模來源無疑是中證A500相關指數基金,WIND數據顯示,單單這些基金的新成立規模就達到了966億元,其中還有5只產品的成立規模超過了50億元。
回顧過往,股票型基金發行規模單月超過千億元還是比較少見,一般從股票型基金的發行情況能看出市場熱度。
記者注意到,上一次股票型基金單月成立超過千億元,還要追溯到2015年6月,彼時正是上一輪牛市的頂峰。
如果進一步對比來看,可以發現在2015年6月份時,發行成立的股票型基金,大多都是主動管理型產品,與這次基本都是被動型指數基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回顧當年成立的這些主動型基金,記者注意到,還有多只基金不僅時至今日沒能實現正收益,而且虧損幅度有的竟然高達50%以上。
典型的就是工銀互聯網加,該基金在2016年收益為-34.61%,2018年收益又是-36.95%,雖然2019年和2020年收益分別為54.69%和72.73%,但2022年和2023年的收益分別為-17.59%和-21.84%。
這使得該基金截至2024年11月26日,累計凈值僅為0.46元。
有意思的是,同一個月成立的工銀生態環境,截至目前收益將近70%。同一家基金公司同時期成立的不同產品,表現反差極大。
雖然可以說一部分原因來自于行業或主題的機會差異,但另一方面也說明了基金公司在產品發行節奏上,以及基金經理在產品管理能力上,都有欠缺。
當然,上述多只主動管理型基金業績的不理想,以及未能跑贏指數的事實,也不能斷定被動型產品就比主動型產品要好,對一個市場而言,既需要有被動工具的直接選擇,同時也需要主動產品去進行更多基本面的價值挖掘,而不是只是簡單地被動跟蹤。
不過這顯然更考驗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的能力,與其說這一輪投資者更多選擇被動指數型基金,是看到了指數型產品的簡單便捷以及快速反饋市場的彈性,但背后實際上是一些主動型產品給投資者的體驗并不好,如果更多的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能夠持續為投資者創造長期價值,那么主動產品的魅力自然會得到體現。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90446016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