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市融媒體中心 2025-05-20 20:05:52
立夏時節,自貢市富順縣代寺鎮優質稻粱核心區正煥發蓬勃生機,連片的稻田宛如鋪展的綠毯,此時的秧苗已抽出新葉,為分蘗、拔節、抽穗積蓄能量。不久前,李子村種糧大戶魏新良收到自貢市氣象信息中心的提示短信,內容分析預測了五月上旬氣溫、降水、日照等情況,并提供了當前作物的田間管護指導服務。
細致入微的氣象助農服務讓魏新良吃下定心丸。隨后,他按照提示短信指導,在水稻返青期加強了田間管護:保持水層深度,施用有機肥料,以確保水稻正常生長。魏新良說:“以前是靠天吃飯,現在有了精準的氣象服務,農民心里更有底了。什么時候灌溉、施肥都能根據天氣預報提前安排,不僅省心省力,還能提高產量?!?br/>
作物關鍵生育期農業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僅是氣象助農服務的其中一項內容。兩年前,四川省氣象局和四川省農業農村廳聯合在自貢市成立省級再生稻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通過開展“川南中稻—再生稻產量及品質形成與氣象因子相關性研究”“自貢市中稻+再生稻高溫熱害遙感監測研究與應用”,加上衛星遙感、無人機等技術的應用,再生稻氣象服務已從傳統災害防御轉向智慧化全周期的服務模式。
自貢市氣象局高級工程師羅偉介紹,再生稻俗稱抱蓀谷,是在頭季中稻收割后留樁,休眠芽在適宜的溫光水肥條件下,迅速萌發再生蘗,進而抽穗、揚花、灌漿、結實、成熟所收獲的一茬水稻?!霸偕緦夂驐l件極為敏感,尤其是頭季稻收割前后的高溫干旱及再生季抽穗期的低溫陰雨都可能造成減產,通過構建再生稻發苗期、抽穗揚花期高溫熱害等氣象災害精細化預警及田間應急方案,可減少氣象災害影響程度15%至30%。”
四川省再生稻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成立后,自貢市氣象局與自貢市農科院迅速組建再生稻創新團隊,圍繞“高產穩產”目標,構建“天—地—稻”協同研究體系,并在大安區何市鎮黃桷村建設集觀測、試驗、示范、推廣、服務于一體的再生稻試驗基地,開展氣候與種植模式優化、氣象災害風險防控、智慧農業技術融合等技術攻關。
目前,相關技術成果已應用于中稻—再生稻生產全過程,形成“預報監測—業務平臺—服務產品—服務渠道—服務對象—農技措施—服務成效—評估反饋”的全流程服務。利用衛星遙感監測,獲取受高溫影響的再生稻面積、區域、程度,結合智能網格預報結論,及時向種植農戶發送熱害災害預警、農事活動建議等信息,為再生稻生產提供指導服務。
自貢市農科院專家鄢圣敏介紹,通過分析近三十年氣象數據發現,自貢市在八月份連續三天出現高溫的概率超一成,直接影響再生稻腋芽萌發。為此,試驗基地正在建立“氣候—品種—技術”匹配模型,篩選耐高溫、抗陰雨的優勢穩產品種。與此同時,試驗基地在抗逆機理研究及抗逆性狀選擇等方面已形成獨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并應用于再生稻的選育與推廣。
當前,四川省再生稻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心正持續加大科技研發投入,新建物候觀測、衛星遙感土壤監測站、光合分析儀等設施設備,并基于衛星、無人機、農試站、地面觀測站,形成具有較強創新性的“天—空—地”一體化監測體系。同時,加強科研成果的中試、示范和推廣應用,實現災害發生面積評估誤差率小于百分之四,災害預警發布時效提前至兩天等。
富順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隨著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富順縣再生稻在產量和品質上齊頭并進,并培育出“富又順”“雒源香”等品牌。“氣象科技在再生稻生產中的應用將推動農業生產從‘靠天吃飯’向‘知天而作’轉變,增強種植農戶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推動富順縣中稻—再生稻可持續發展。”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