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13:11:01
每經記者|曾子建 每經編輯|趙云
在資本市場的復雜生態中,銀行股正憑借其獨特的優勢,逐漸成為“牛市壓艙石”,為市場的穩定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這一現象的背后,是業績與基本面、市場與宏觀經濟、資金與市場情緒等三大因素的強烈共振。
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今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凈息差為1.43%,較2024年四季度末下降了9個基點。
長江證券最新研報指出,從凈息差角度,今年以來存款集中到期帶來負債成本加速下行,在一季度體現比較充分,但預計二至四季度付息率仍有下行空間。5月非對稱降息、存款利率下調的影響將在未來逐步體現,其中活期存款的降息將實時反映,活期占比高的招商銀行受益。
資產端方面,貸款和金融投資收益率仍處于下行趨勢中,但今年監管強調風險定價原則,預計資產端收益率降幅收斂,其中城商行的政府類貸款利率預計保持韌性。預計今年一季度凈息差優異的城商行年內將維持穩定,大型銀行一季度凈息差進一步探底創新低后,也有望環比企穩。這將支撐上半年的利息凈收入較一季度保持穩定或改善。
資產質量方面,政策托底下,銀行業地產、城投等重大風險底線確立。上市銀行不良率總體穩定,源于分母擴表快+核銷處置,預計全年繼續保持穩定。大部分銀行的撥備覆蓋率維持穩定,高撥備銀行繼續降低撥備覆蓋率維持利潤增速。2024年以來零售風險抬升推動部分銀行不良凈生成率上行,目前風險拐點尚未出現,但銀行普遍收緊風控,預計2025年零售貸款不良壓力相比去年基本平穩。
部分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展現出了強大的盈利能力,盈利增長穩健。例如,招商銀行憑借其先進的零售業務模式和卓越的客戶服務,持續提升市場份額,實現了盈利的穩步增長;興業銀行則通過不斷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優化業務結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盈利水平保持高位。
華泰柏瑞基金表示,過去十來年,國內宏觀環境與產業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映射到權益市場上,則表現出各行業主題此起彼伏、輪番表現,消費、醫藥、新能源、AI等成長板塊“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競逐態勢貫穿始終。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傳統行業的金融板塊因缺乏成長空間和業務想象力,過去在資本市場上少有人關注,是較為冷門的板塊之一。
然而,從宏觀背景和產業趨勢維度看,2010年以來我國確實邁入了產業快速轉型升級時期,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但金融板塊憑借足夠低的估值和長期的分紅派息等特點,使得其在整體表現層面也不輸于成長板塊。從股息率來看,截至今年6月24日,萬得金融指數的股息率(近12個月)為4.08%,高于同期中證全指2.29%的股息水平,反映出金融板塊也是高股息資產的聚集地之一。
統計顯示,已有35家銀行公布2024年度末期利潤分配方案,疊加已實施的2024年度中期分紅,銀行年度分紅總額已達5092.34億元,其中約七成上市銀行年度現金分紅比例超20%。更有11家銀行分紅比例突破30%大關,展現出穩定且強勁的股東回報能力。
銀行股新高不斷,另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便是前幾年公募基金對銀行股配置很低,但隨著長期資金開始不斷涌入,銀行板塊的估值得以修復。
近年來,“國家隊”資金對銀行股的增持動作頻頻,彰顯了其對銀行股長期投資價值的認可。同時,外資也持續流入銀行股,為銀行板塊帶來了大量增量資金。以平安人壽及其關聯機構為例,其在港股市場持續增持銀行股,不僅為銀行股提供了資金支持,更提升了市場對銀行股的信心,吸引了更多投資者的關注。
在市場整體估值較高的背景下,銀行股的估值相對較低,形成了明顯的估值優勢。較低的估值意味著更高的安全邊際和更大的上漲空間,吸引了大量追求性價比的資金流入銀行板塊。投資者基于對銀行股估值修復的預期,紛紛買入銀行股,推動銀行股股價逐步上升,市場情緒也隨之升溫,進一步形成了資金流入與股價上漲的良性循環。
總體而言,銀行股成為“牛市壓艙石”并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未來的市場發展中,隨著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政策的持續支持以及資金的不斷流入,銀行股有望繼續發揮其穩定市場的重要作用,為投資者帶來更多的投資機會。但投資者也需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合理把握投資時機,以實現投資收益的最大化。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