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5 23:34:39
上半年,我國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等產量大幅增長。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劉尚希表示,這主要得益于市場需求拉動和政策支持。他指出,我國產業轉型整體態勢良好,但需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技術創新與商業模式創新對產業轉型至關重要,二者缺一不可。產業轉型導致就業市場供需結構變化,需加快教育體制改革以匹配需求。金融方面,應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滿足創新型企業長期資金需求。財稅政策應助力產業轉型,避免干擾市場公平競爭。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旭
上半年,“新”動能累積,數據亮眼——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產量分別增長36%和53.3%……
7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上半年國民經濟數據。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大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力度,成為一大亮點。
圍繞產業創新轉型等相關話題,《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對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原黨委書記、院長劉尚希進行了專訪。
劉尚希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經濟學家,作為第十三屆、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他還兼任國家監察委員會特約監察員、中國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等職,同時是中國經濟五十人論壇成員。
上半年哪些產業增長亮眼?在反映產業轉型進度方面具有怎樣的代表性?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產業轉型的整體態勢?當前產業轉型背景下,就業市場整體供需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
圍繞這一系列問題,劉尚希進行了詳細解讀。
NBD:您覺得上半年哪些產業的產量或增加值變化是亮點?
劉尚希 圖片來源:受訪者
劉尚希:上半年,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5%,3D打印設備、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產品產量同比分別增長43.1%、36.2%、35.6%,這些都是比較顯著的亮點。相關產業快速增長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方面,市場需求拉動作用顯著,低空經濟、智能化相關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明確,各方紛紛發力,相關設備制造領域自然受益。比如,機器人減速器、工業機器人等相關產業,智能無人飛行器制造、智能車載設備等與智能化緊密關聯的產業,因契合發展趨勢而增長迅猛。
另一方面,政策也發揮了重要的支持作用。比如,“兩新”政策帶動相關設備更新,新興產業稅收優惠政策、增值稅加計抵減政策等。政策的支持與市場內在動能形成合力,推動產業發展。
這些數據反映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是正確的,符合國家發展戰略,且與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等趨勢相契合,表明我國產業轉型在相關領域取得積極進展。
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NBD: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保持較快增長,您如何看待當前我國產業轉型的整體態勢?
劉尚希:上半年,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相關指標表現亮眼,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等發展態勢良好,且整體方向契合綠色發展的趨勢,比如新能源汽車產量上半年增長超過36%,鋰電池增長達53.3%等,這些數據都印證了這一點。
去年以來新能源汽車產量
上半年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36.2%
不過,我國的產業轉型還要置于全球視角下來審視,也就是要放到全球的產供鏈、價值鏈來觀察。我國產業發展很快,尤其是制造業規模龐大,占全球比重約30%,但整體而言我國產業在國際競爭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增強。
具體表現在,從產供鏈角度看,在全球供應鏈中尚未占據主導地位,部分領域仍受制于人,尚未成為產業鏈的“鏈長”。從價值鏈角度看,我國產業正處于從中低端向中高端爬坡階段。二者相比較,我國產業在產供鏈方面的國際競爭力要強于價值鏈方面。
產供鏈實際上是一個實物補償和實物循環的過程,由于我國產業門類完整且有低成本優勢,相對而言國際競爭力比較強。
而價值鏈方面競爭力較弱,主要體現在附加值較低,這也導致我國很多出口產品都有“量大價低”的特點,這樣企業就容易遭遇“增產不增收”或者“增收不增利”的境況。因為產業的轉型升級除了新技術研發以外,最重要的支撐因素就是附加值,也就是在全球價值鏈的地位和所占份額。只有在全球價值鏈中占有更高份額、處于更靠前位置,競爭力才能真正增強,這樣才能和技術研發形成良性循環。
因此,我國多數產業當前迫切需要在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提升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擴大份額,也就是說要向微笑曲線兩邊爬升。
從當前全球化的新形勢來看,產業轉型升級需要從全球視角進行規劃。我國制造業產能龐大,客觀上需要開拓全球市場。然而,當前很多企業出口面臨越來越大的阻力,遭遇了越來越多的貿易限制措施。在這種復雜國際形勢下,我國產供鏈必須進行全球化布局。目前,我國一些產業已開始出海布局,我們需要構建一種面向全球化布局的新型產業政策和管理體制。
NBD:技術創新是推動產業轉型的核心動力。在當前這一進程中,您認為哪些關鍵技術的突破或應用對產業轉型進度的提升最為關鍵?
劉尚希:技術創新確實是推動產業轉型的核心動力,但僅有技術是不夠的。我剛才提到,要提升附加值,因為檢驗企業或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在于附加值的高低——附加值高,利潤就高,企業發展前景就會更好。
而技術轉化為價值還需要有一個重要中介,就是商業模式,技術只是一個要素,它必須置于一定的商業模式中才能發揮作用。創新要素的組合取決于商業模式,形成“商業模式—創新要素組合—產生新技術”的邏輯鏈條。企業的價值,直接決定于商業模式創新,間接取決于技術創新。所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應高度重視和支持商業模式的創新。
從歷史上來看,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著商業模式的創新。只有將技術與商業模式相結合,技術才能真正轉化為價值。
在當前產業轉型中,商業模式創新至關重要,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新技術能否實現從無到有、從有到優的突破和可持續發展。以華為為例,其成功不僅源于硬核技術,更在于其獨特的商業模式,推動技術不斷升級。二者是相互成就的關系。
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的當下,商業模式的重要性愈發凸顯。一些前沿產業如低空經濟、人工智能、機器人等,目前正處于探索商業模式的階段。人工智能雖火爆,但只有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其潛在價值才能充分釋放。
商業模式創新在一定意義上是技術創新的前提,技術創新其實是商業模式創新的產物。比如很多獨角獸企業,雖然也有過硬的新技術,但真正的潛在價值在于其創新的商業模式從長期來看具有很強競爭力,這樣才能吸引戰略投資者持續投入。因此,在產業轉型中,商業模式創新與技術創新相互推動,缺一不可。
NBD:據您觀察,當前我國產業轉型背景下,就業市場的整體供需結構發生了哪些變化?政府、企業和社會在促進就業與產業轉型協同發展方面,各自應扮演怎樣的角色?
劉尚希:在產業轉型背景下,就業市場的供需結構確實發生了一些變化。
一方面,數字化推動產業融合,催生新業態,勞動力市場需求由此發生結構性變化。新興崗位不斷涌現,需要新型勞動力,特別是技能型勞動力。
另一方面,傳統崗位如制造業中因技術替代等原因逐漸減少,導致一些低技能勞動者面臨失業風險,就業市場出現“招工難”與“就業難”并存的結構性難題。
與過去工業化時期的轉型升級對比,當前最大的不同在于產業融合速度加快、產業轉型變化速度加快。這導致新的崗位不斷涌現,產業轉型升級對勞動力的需求變化加速,目前勞動力的供給結構無法匹配這種快速變化的需求,呈現出滯后性。
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加快教育體制改革。僅從勞動力需求端(即產業和企業方面)采取措施,比如出臺一些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吸納就業等,雖有一定作用,但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治本的關鍵在于使勞動力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相匹配,以減少結構性就業摩擦。這并非市場或企業能獨立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發力。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勞動力供給與產業快速轉型升級的結構匹配問題。
因此,就業問題不能僅由企業承擔責任,需要從更深層次的教育體制和政府管理角度,進行系統性改革和調整。
NBD:在產業轉型過程中,企業需要大量投入用于技術研發和設備更新,這會對短期財務狀況造成壓力。您認為政府和金融機構在這一方面應如何幫助企業?
劉尚希:從金融角度看,目前產業轉型升級并不單純是個融資問題。現在利率不斷降低,銀行息差進一步收窄,經營壓力也在加大,所以更重要的不僅是給錢,而是給什么錢的問題。當前我們面臨的一個問題,就是融資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的資金需求存在不匹配的情況。
我國金融體系以間接融資為主,企業融資成本較高,而產業轉型升級尤其是創新型企業更需要長期資本和股權投資。
從微觀層面來看,雖然金融機構做了很多嘗試來增加股權投資比例,但整體上融資結構與產業轉型升級資金需求仍然不完全匹配。銀行貸款要求資金的安全性,而創新項目成功與否以及能否盈利往往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創新項目需要的資金具有高風險、長期性和不確定性特點,更適合通過資本市場中的風險投資(VC)、私募股權投資(PE)等方式來滿足。然而,我國目前的資本市場和基金市場發展相對滯后,監管體系也不夠完善,這使得許多創新型企業難以通過資本市場獲得足夠資金支持。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是需要調整當前的金融結構,降低間接融資比重,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和基金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從而將大量資金轉化為長期資本和耐心資本,以更好地適應產業轉型升級需求。這對于我國股市改革也具有重要意義,股市不應僅僅是融資市場,更應成為一個投資市場。
NBD:除了金融方面的支持,您認為是否還需要有一些財稅政策的支持?
劉尚希:財稅政策具有雙重性。對不同行業實行不同的財稅政策,實際上可能干擾市場公平競爭和產業融合,尤其是在服務業和制造業相互融合的趨勢下。當然,對創新型、高新技術產業,可在一定期限內給予激勵政策,但要讓企業形成明確預期,避免對政策的長期依賴。
像DeepSeek這樣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并不是依靠某種政策支持做起來的。對企業而言,通過創新是掙市場的錢,如果能夠掙到政府的錢,就不一定有動力去掙市場的錢。所以支持政策要用在關鍵處。
我認為,政府的支持方式應更多采用金融化、市場化手段,如類似VC、PE等方式,而非簡單通過項目申報評審來分配資金。稅收政策由于具有普惠性,現有的加計扣除、加速折舊等政策應定期評估,根據實際效果進行優化調整,淘汰效果不佳的政策,以確保政策支持真正助力產業轉型和新興產業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