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7-18 09:43:47
每經編輯|彭水萍
這一輪“反內卷”和上一輪供給側改革確實不一樣,上一輪供給側改革主要聚焦中上游偏傳統的制造業,比如說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炭等,但這一次的“反內卷”涉及到的行業范圍會廣很多,不再聚焦于傳統制造業。
結合目前文件和行業的倡議,我們會發現最近漲得比較好的鋼鐵ETF(515210)、建材ETF(159745)、煤炭ETF(515220)、光伏50ETF(159864)這幾個標的,其實這些行業之前或多或少有一些“反內卷”的行為,最近中央財經委和各行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或者倡議,把市場對“反內卷”的認知提高到了新高度。并且中央財經委的級別很高,去年“兩重”“兩新”的政策就是在去年中央財經委會議上提出的,現在市場對于這件事情的認知、認可度相比此前行業自發式的“反內卷”行為會更加有力度。
聚焦到鋼鐵產業,鋼鐵主要有兩方面的壓制因素,第一個壓制因素是需求側,鋼鐵的需求主要包括幾個方向,第一個是建筑,這個占大頭;第二個是工業用鋼鐵;還有一部分是鋼鐵出口。自從房地產進入下行周期,在房地產投資逐年回落的情況下,以地產為代表的用鋼需求有了比較大幅的下行。根據長江證券測算,地產用鋼的需求2020年是3.77億噸,而2024年已經降到了2.15億噸,降幅大概是43%,但需求偏弱的問題現在對于鋼鐵而言,相比于前幾年有了較大幅度的邊際好轉。第二個壓制因素是成本側,因為前幾年鐵礦和焦炭這種原材料的價格對于鋼鐵有一定壓制,但是這方面的因素在近期也有所改善。鋼鐵現在面臨的問題主要是供大于求,鋼鐵的價格一直下降,企業也面臨虧損,這就說明現在鋼鐵行業進行“反內卷”有其必要性。
其實之前鋼鐵行業有一些自主性的限產政策,像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今年5月提到,對2024年和2025年一季度鋼鐵主業現金流為負、但粗鋼產量仍然在增長的6家企業予以了提醒。看政策的話,今年3月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里面也在2025年主要任務中明確提出持續實施粗鋼產量調控,推動鋼鐵產業減量重組。也就是說鋼鐵的“反內卷”政策其實一直有脈絡,《證券時報》也提到在鋼鐵生產重鎮唐山,企業也正在推進硬減排措施,對于多種裝置進行減產停產。對于鋼鐵企業來說,他們自己也意識到了去產能、調整產量是他們必須去做的自救行為,這對于他們解決行業競爭問題是有利的。鋼鐵有“反內卷”的必要性,并且一直在“反內卷”,行業自身與國家政策也一直在有序推進“反內卷”的。
此外,鋼鐵的基本面也有一些邊際好轉的跡象。一方面,從需求側來看,之前鋼鐵的大頭在房地產,但是從2022年到現在這部分需求持續下滑,所以盡管房地產以及相關的用鋼需求在下降,但是因為它一直在下降,所以現在它在鋼鐵的需求占比已經沒有那么高了,所以鋼鐵需求的降幅是在收窄的。因為隨著房地產的持續走弱,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它對于鋼鐵需求的拖累已經比之前少很多了,需求側是有邊際好轉的。
之前壓制鋼鐵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成本壓制需求,但是今年隨著煤價走弱,其實煤炭企業在持續對鋼鐵行業進行讓利,鋼鐵的成本端壓力有所減輕。長江證券的測算顯示,預計下半年隨著大型礦山的投產,鐵礦有比較強的寬松預期,預計2025年、2026年全球鐵礦供給的同比增長大概是0.7%和4.1%,但是需求反而是走弱的,預計2025年、2026年需求的增速分別在-0.3%、-0.2%,也就是說鐵礦的供給增速上行,但需求增速下行,鐵礦的價格可能會有下行的走勢,對于鋼鐵而言成本端可能會有一個比較好的改善。
焦煤也是類似的情況,2021年價格比較高,當時有一批新增產能,大概在四到五年后這個產能投入建設并最終投產,預計2025年之后,鐵礦、焦煤可能都會進入到相對比較寬松的階段。長江證券測算,如果在這個假設之下,再疊加2025年粗鋼的產量能夠同比減少3000萬噸的話,噸鋼利潤大概會上漲229元每噸,其中噸材利潤大概會提升86元每噸,在這樣的假設下,相對當前鋼鐵行業的盈利幾乎翻倍。
總結來說,鋼鐵行業面臨多重利好,首先基本面在2025年有邊際改善的趨勢,包括需求拖累減弱和成本端價格下行,再疊加“反內卷”政策持續推進,鋼鐵行業競爭格局就會有一定的改善預期,所以最近鋼鐵漲得比較好。大家可以關注一下鋼鐵相關的機會,國泰基金有市場上唯一一個跟蹤鋼鐵行業的鋼鐵ETF(515210),跟蹤中證鋼鐵指數,成分股覆蓋了鋼鐵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大家可以通過鋼鐵ETF(515210)關注鋼鐵投資機會。
沒有股票賬戶的投資者也可以關注一下鋼鐵ETF的聯接基金(008190),把握鋼鐵板塊的投資機會。
風險提示:
投資人應當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額投資和零存整取等儲蓄方式的區別。定期定額投資是引導投資人進行長期投資、平均投資成本的一種簡單易行的投資方式。但是定期定額投資并不能規避基金投資所固有的風險,不能保證投資人獲得收益,也不是替代儲蓄的等效理財方式。
無論是股票ETF/LOF基金,均屬于較高預期風險和預期收益的證券投資基金品種,其預期收益及預期風險水平高于混合型基金、債券型基金和貨幣市場基金。
基金資產投資于科創板和創業板股票,會面臨因投資標的、市場制度以及交易規則等差異帶來的特有風險,提請投資者注意。
板塊/基金短期漲跌幅列示僅作為文章分析觀點之輔助材料,僅供參考,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保證。
文中提及個股短期業績僅供參考,不構成股票推薦,也不構成對基金業績的預測和保證。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或承諾。如需購買相關基金產品,請您關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相關規定、提前做好風險測評,并根據您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購買與之相匹配的風險等級的基金產品。基金有風險,投資需謹慎。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