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09:07:24
今年以來,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偏好變化,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規模下行,一年以上封閉式產品規模上升。理財產品持有期限呈現定期化、長期化趨勢。上半年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12%,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債市賺錢效應助推理財產品持有偏好更長期限。債券收益率走勢先揚后抑,寬松措施和存款利率下調提升了債券投資性價比。
每經記者|張壽林 每經編輯|張益銘
今年以來,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偏好有了新變化。
日前,銀行業理財登記托管中心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2025年上)顯示,截至上半年末,現金管理類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為6.4萬億元,占全部開放式理財產品存續規模的比例為25.79%,較年初減少4.38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減少7.09個百分點。
圖片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
6月末,1年以上的封閉式產品存續規模占全部封閉式產品的比例為72.86%,較年初增加5.7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增加4.99個百分點。
總結而言,現金管理類產品規模相對較大幅度下行,1年以上封閉式產品持有規模較大幅度上升。理財產品持有期限呈現定期化,以及相對長期化跡象,反映存款降息情形下投資者資產組合結構正在調整。
7月28日,某銀行理財子公司首席投資官通過微信向記者透露,這一現象背后的原因在于,理財機構業務上更加重視質量,而不是為了短期沖量。
從收益率變動看,2025年上半年理財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12%,而2024年上半年理財產品平均收益率為2.80%。前后對比,今年上半年該項降幅為0.68個百分點。
據普益標準數據,截至2025年6月30日,全國現金管理類產品的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僅為1.46%,較基期2021年末下降135BP。
截至6月末,理財公司存續開放式固收類理財產品(不含現金管理類產品)的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為2.9%,相較現金管理類產品平均近7日年化收益率高1.44個百分點。
從整個上半年平均年化收益率來看,不同期限產品收益率差別較大,其中1—3年(含)期限產品收益率最高。記者從普益標準獲取的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場每日開放型理財產品今年以來平均年化收益率為1.874%,1個月(含)期限以下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6635%,1—3個月(含)期限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7714%,3—6個月(含)期限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8324%,6個月—1年(含)期限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7917%,1—3年(含)期限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8598%,3年以上期限產品平均年化收益率為2.1115%。
特別是在存款連番降息背景下,現金管理類產品收益率呈走低態勢。現金管理類產品配置的資產中,主要部分就是現金和銀行存款。
以某現金管理類理財計劃為例,產品說明書記載,所投金融工具包括但不限于現金、期限在1年以內(含1年)的銀行存款、債券回購、中央銀行票據、同業存單等。
該產品2025年第二季度持倉分布顯示,資產類別排名中,排名第一為同業存單,占61.58%;排名第二為現金及銀行存款,占15.23%;排名第三為拆放同業及債券買入返售,占12.12%。拆放同業及債券買入返售資產中,以金融機構之間拆借形成的資產為主。
記者注意到,5月20日起國有大行啟動新一輪存款利率下調,下調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均已跌破1%。
在存款定期化情形下,理財產品持有期限也呈現定期化、相對長期化跡象,這與銀行存款降息不無關系。
對于理財市場偏好調整,有商業銀行理財人士從國債收益率變動角度分析:“從技術層面看,今年3月18日開始,10年期國債價格出現較大幅度上行,直至4月9日開始震蕩,持續到7月7日,這段時間對于債券交易而言,是獲利較佳時機。而一年期以上債券,債券久期會更長,收益率也會更好。”該理財人士表示,在債券持續賺錢效應下,理財持有期限偏長期化。
圖片來源:《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半年報告》
他進一步分析,1—3月的詳細數據可分兩段看。1月到春節期間,股市低迷,很多資金特別是機構資金,在避險情緒下自然選擇配債。但在2月7日之后,DeepSeek概念發酵,股市上行,債券價格回落,一直到3月18日,期間配置債券出現凈值回調。回顧上半年,整體而言,債市仍表現出賺錢效應。
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分析師鄭葵方指出,2025年上半年債券收益率走勢先揚后抑,以3月17日為分水嶺。
鄭葵方分析,從年初到3月17日,債券收益率主要以震蕩上行為主,尤其短端上行幅度明顯大于長端,收益率曲線呈現熊平特點。10年期國債收益率從最低點1.60%左右,最高上行至3月17日的1.90%,上行了30BPs;同期1年期國債較最低點1.06%上行52BPs至1.59%。
3月18日至6月末,債券收益率震蕩下行為主。截至6月23日,10年期國債收益率較3月17日下行25BPs至1.64%,1年期國債下行23BPs,收益率曲線呈牛平態勢。
鄭葵方在分析中提到,一系列寬松措施多管齊下,國有大行和部分股份制銀行也啟動新一輪存款掛牌利率下調,提升了債券投資的性價比。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390665395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