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18:04:28
中意財險增資方案獲批,注冊資本由13億元增至16.92億元,由股東忠利保險全額出資。此次增資是中意財險“合轉外”身份轉變后的新一輪增資。今年以來,多家外資保險公司加速進入中國保險市場,通過增資、業務合并等方式深度融入,顯示了對中國保險市場的信心和期待。中國保險市場雖規模全球第二,但保險深度、密度等指標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每經記者|袁園 每經編輯|張益銘
增資方案發布三個月后,中意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意財險)的增資終于落地。
7月28日,中意財險在中國保險業協會網站發布公告稱,經公司2025年第2號股東決議通過,并于2025年7月22日經國家金融監管總局北京監管局批準,同意公司注冊資本由13億元人民幣增加至16.92億元人民幣。中意財險表示,公司后續將及時辦理工商變更等相關手續。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在進一步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的政策利好之下,2025年伊始,多家全球性保險巨頭加速深耕國內市場的動作不斷。有業內人士表示,盡管我國已是全球第二大保險市場,但保險深度、保險密度等指標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我國保險業仍有較大發展潛力。
中意財險成立于2007年,是原中國保監會批準在北京成立的法人機構。成立之初,中意財險的股東有兩家,分別是中國石油集團資本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油資本)和忠利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忠利保險)。
2023年11月,中油資本將所持的51%股權在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此后,忠利保險以近9900萬歐元的價格收購了中意財險的51%股權,隨著監管對該股權轉讓的批復,中意財險正式完成“合轉外”(合資轉外資)的身份轉變。彼時,忠利保險表示,此次收購是一項長期戰略投資,目的是在中國發展由集團完全擁有和控制的產險業務,擴大中國市場份額。
在完成身份轉變后,為進一步提升中意財險承保水平,保障中意財險持續健康發展,忠利保險開始推動中意財險新一輪的增資方案。今年2月,中意財險發布一筆3.06億元的增資計劃,由忠利保險出資。隨后,中意財險在4月再次更新增資方案,將增資金額增加至3.92億元,依然由忠利保險全額出資。這也意味著,若增資方案獲批,中意財險的注冊資本將增至16.92億元。
圖片來源:公司公告
如今上述增資方案已正式獲批,增資后的中意財險將在戰略和業務發展方面做出哪些變化呢?《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中意財險相關人士,但其表示沒有可對外公布的資料。
從中意財險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可以看出,其業務發展和盈利水平較為穩定。報告顯示,上半年,中意財險累計實現保險業務收入10.3億元,實現凈利潤1082.39萬元;二季度末,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均為166.23%。
中意財險表示,截至二季度末,公司綜合及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環比上升0.61個百分點。變動原因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凈利潤的增加疊加非認可資產增加的影響,使得實際資本較上季度末上升152萬元;另一方面最低資本較上季度末降低113萬元。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忠利保險增資中意財險僅僅是外資加碼中國保險市場的一個縮影。2025年以來,多家外資保險公司披露其股東增資計劃,或者通過業務合并等方式深度融入我國保險行業。
具體來看,1月8日,德國安聯集團旗下安聯投資向國民養老增資2.28億元獲批,增資后安聯投資持有國民養老2%股權。2月5日,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同意解散美國安達集團旗下安達保險有限公司,其財險業務將并入同樣由安達集團通過收購華泰保險集團83.22%股份從而實現控股的華泰產險。2月24日,匯豐人壽披露其全資股東匯豐保險(亞洲)有限公司擬向公司增資3.62億元。
4月1日,復星聯合健康保險發布增資方案,新增兩家外資股東國際金融公司(IFC)及亞洲開發銀行(ADB),這兩家公司各自出資2.7億元,分別認購復星聯合健康保險1.05億股新增股份,若本次增資順利完成,這兩家國際機構的持股比例將從零各自提升至10.4%。4月3日,安盛環球再保險則官宣股東安盛保險(百慕大)有限公司增資3417.9萬元,若增資完成,安盛環球再保險的資本實力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加碼動作背后,是外資對于中國保險市場的信心和期待。《2025年安聯全球保險業發展報告》顯示,中國保險市場在2024年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實現了11.2%的強勁增長,再次回到兩位數的增長率;總保費收入達到7540億歐元,意味著亞洲地區總保費收入的一半以上來自中國市場。在過去十年里,中國在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幾乎翻了一番,達到10.8%,穩居全球第二。
“我國的保險市場仍然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雖然總體保費規模已是全球第二,但保險深度、保險密度等指標不僅較低,甚至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我國的保險業仍然有較大發展潛力。”7月29日,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云通過微信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特別是在老齡化背景下,養老、醫療等領域,保險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劉國梅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