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30 19:47:36
每經記者|李娜 每經編輯|肖芮冬
A股牛市氛圍持續升溫,曾在震蕩期承壓的基金投顧業務,終于掙脫蟄伏期的桎梏。
行業標桿中金財富買方投顧業務規模突破千億元;與此同時,華寶、華安等多家券商基金投顧業務,也實現了年內規模與客戶數雙雙跳漲。從中小散戶到高凈值群體,從零售端到機構端,客群版圖持續擴容,多元資產策略的迭代升級,正推動行業從規模沖刺邁向生態重構,而試點轉常規與配置范圍擴容的呼聲,更勾勒出其向縱深發展的迫切訴求。
A股牛市氛圍濃厚之際,作為券商財富管理轉型抓手的基金投顧業務,終于迎來了顯著的發展。
2025年7月,中金財富宣布買方投顧資產保有規模跨越1000億元。《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調查發現,擁有試點資格的絕大多數券商,今年以來其基金投顧業務規模也都實現了大幅增長。
作為公司的特色業務,2025年華寶證券基金投顧,延續此前確立的“策略工廠”業務模式,積極布局低利率環境下的投資理財解決方案。截至7月中旬,該公司基金投顧保有規模突破55億元,客戶數超過15萬戶,較去年末分別增長40%、20%,其增長的規模主要來自于多元資產組合策略、“固收+”策略。
從華安證券基金投顧業務關鍵數據看,簽約資產較年初增長超兩成,服務客戶復投率升至40.4%,較年初增長4.7%;平均持有時間延長至204天,較年初增長33天。在投資收益方面,基金投顧簽約客戶整體盈利占比達84.7%,比非基金投顧客戶高出19.8個百分點,平均收益率也領先1.3個百分點。規模增長的來源主要得益于“固收+”產品。截至7月25日,“固收+”產品較年初增長了1300%。
一中型券商基金投顧人士則透露,“公司2025年以來基金投顧業務規模增速在6%~8%,主要驅動力來自權益類產品(股基)的增長。主要是我們一直以來都以權益類業務為主,固收及‘固收+’產品占比很低。”
此外,一位小型券商的基金投顧人士坦言,“今年上半年,公司基金投顧業務規模增長了約5億~6億元,主要增量來自‘固收+’領域”。
基金投顧業務自2019年試點開啟以來已歷經多次擴容,不過此前市場并未為基金投顧業務提供快速發展的土壤——特別是2022年成立的一批中高風險權益投顧組合,因缺乏賺錢效應長期處于虧損狀態。
這一困局在2025年市場回暖后迎來轉機。隨著上證指數站上3600點,部分公募基金凈值接連創出新高,部分投顧組合業績也扭虧為盈。據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28日,17只主投國內資產的明星中高風險投顧組合,年初以來平均收益達到12.89%,且全部實現正收益。其中,表現最突出的華夏財富“積極進取組合”收益率為22.02%;銀華基金“悄悄盈組合”以19.88%的收益率緊隨其后。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兩只成立于2022年2月的投顧組合均在今年上半年實現扭虧,成立以來收益分別達到12.04%和8.92%。
市場回暖背景下,多家券商選擇順勢而為。調整和豐富策略的同時,也在拓展客戶范圍,尤其是高凈值客戶和機構客戶的數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增長。
據了解,2025年以來,華寶證券對投資組合的設計和推介進行了多維度調整,策略選擇上更加重視多元資產、中國資產,策略管理上加大對“組合降波”的考量,以更加適應當前理財人群的實際需求。“今年以來,我們對前期布局的‘時光旅行者’‘永久組合’‘多利寶’等側重多元資產的組合,加大推介力度。同時,將微盤、港股等資產納入相關策略。”華寶證券相關人士表示。
數據顯示,截至目前,華寶證券基金投顧業務客戶仍然以10萬元持倉以下的中小客戶為主,但今年以來持倉規模在500萬元以上的高凈值客戶也在增多。
面對不同類客戶的訴求,華寶證券認為普通零售客戶核心訴求是“操作便捷+收益穩健+持續服務”,為此執業機構需要更加注重提供“每周發車”等持續性的服務。對于高凈值客戶,則是資產保值優先,更加關注跨周期的配置能力。
而華安證券表示,基金投顧業務方面,新增了機構客戶群體,讓客戶結構更加多元,也為業務拓展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比如,華安證券對客戶的需求進行了畫像:高凈值客戶側重資產穩健增值,偏好“固收+”等抗波動產品,投資期限長;普通零售客戶對短期收益敏感,資金量較小,偏好低門檻、易操作的策略(如目標盈策略)。新增的機構客戶,資金規模大、投資周期相對固定,更注重投資的合規性、安全性以及與自身長期發展戰略的匹配度;在投資策略上,更傾向于能滿足其特定資金用途的定制化方案。
策略方面,華安證券今年以來選擇以"固收+"策略為核心,同時推出目標盈策略和絕對收益型產品。
值得關注的是,部分機構則是嘗試拓展新的模式。
“今年不少組合收益不錯,很多客戶在止盈后就贖回離開了。團隊正在嘗試通過信托和資管FOF開展私募投資業務,這塊業務今年增長很快。這些通過私募產品和資管FOF服務的客戶,原本也是基金投顧的客戶,所以我們實際上形成了‘基金投顧+私募產品’的產品矩陣,共同服務客戶,這是今年比較大的變化。”前述中型券商基金投顧人士指出。
基金投顧業務自2019年試點開啟以來,經歷了多次擴容。試點機構從最開始的5家增加至近60家,涵蓋銀行、券商、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第三方銷售等多類型機構。
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3月底,基金投顧服務資產規模為1464億元,客戶總數達到524萬戶,10萬元以下的個人投資者占比為94%。
多位基金投顧從業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當前行業更關注試點何時轉為常規化運作,相比快速擴張,更希望獲得政策支持。
中金財富就表示,非常期待基金投顧業務盡快由試點轉常規,讓更多投資者參與進來。具體建議方面,一是可以探索進一步擴大基金投顧可配置資產的范圍,更充分覆蓋投資者多元化的財富管理訴求;二是建議在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為客戶提供基金投顧服務,進一步培育客戶長期投資理念,提升客戶投資體驗,做好養老金融大文章。
華安證券則建議業務轉常規后,對于基金投顧業務的持倉比例管理、業務推廣要求、業績收費方式、標的范圍等方面,采取更加靈活的管理模式。
前述中型券商基金投顧人士表示:“我們希望能將ETF納入基金投顧范圍。目前來看,進度沒有想象中快。”
封面圖片來源:圖片來源:視覺中國-VCG21141572831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