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07 21:01:21
國泰航空發布上半年業績,實現營收543.09億港元,同比增長9.5%,股東應占溢利36.51億港元,同比增長1.1%。客運服務收入增長12.7%,運載旅客1362.7萬人次,同比增長27.8%。公司管理層表示,集團財務穩健,但收益率受票價、航班類型及旅客構成影響。國泰將重點發展大灣區內地市場,加強內地與國際航線連接。
每經記者|孔澤思 每經編輯|魏官紅
“過去一段時間,航空業需要面對很多不明朗的因素和挑戰,但是過去幾年,我們非常努力地建立了穩固的基礎,讓國泰集團比以往更有彈性,更有適應力,讓集團在風急浪高的環境下依然可以穩健前行。”8月6日下午,國泰航空(HK00293,以下稱國泰集團)行政總裁林紹波在中期業績發布會上總結道。
當日,國泰集團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業績,集團實現營收543.09億港元,同比增長9.5%;股東應占溢利36.51億港元,同比增長1.1%。
上半年,國泰集團保持了較為穩健的財務表現,客貨運運力均有增長,燃油價格下降也助力業績提升。不過在市場競爭下,客票價格承壓,集團客運業務收益率下跌12.3%,貨運業務收益率也下滑3.4%。
國泰集團管理層在會上回應,收益率不僅是由票價決定,也有其他因素影響。比如長途航班的收益率一般比短途航班低,在乘客組成上,過去兩年集團主要服務進出香港乘客,如今過境旅客比例增加,也會對收益率有影響。此外,集團開辟的一些新航點還在培育過程中,“要花時間才成熟”。
2025年上半年,國泰集團客貨運業務營收均實現了增長。其中,客運服務收入372.12億港元,同比增長12.7%;運載旅客1362.7萬人次,同比增長27.8%。
客運業務收入增長幅度不及運載量,票價變動是主要原因之一。
國泰集團顧客及商務總裁劉凱詩在回應記者提問時表示,票價主要是由供求決定。“今年夏季增加了很多長途航線航班,北美航班增加了50%,歐洲也是增加了30%,南太平洋澳洲增加了20%。當我們大量地增加航班的時候,票價當然就有下調的空間。”其表示,雖然長途航線和過境旅客增加會影響收益率,不過集團運載的商務旅客入座率有所提升,這會對收益率產生正面影響。
此外,國泰集團旗下低成本航空公司香港快運上半年錄得除財務支出凈額及稅前虧損5.24億港元,與上年同期相比由盈轉虧。
國泰集團行政總裁林紹波解釋稱,香港快運虧損有兩個主要的短期因素,前幾個月受日本地震傳聞影響,上半年尤其是5月及6月,香港民眾去日本旅游的需求大減。7月之后,香港前往日本的訂票數量漸漸恢復,但還沒有完全正?;?。“我們看到從8月開始,日本的訂位其實有顯著上升,下半年我們會繼續緊密地觀察日本的旅游出行的狀況。”
在會上,林紹波也表達了對香港快運的長遠信心:“香港快運的安全、準點率、單位成本、機隊的使用率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在持續改善。香港快運作為低成本航空基本面非常強。”另外,香港快運開辟的很多新航點依舊需要耕耘,“我們相信,假以時日,很多航線可以盈利”。
載客量攀升之際,國泰集團不斷開辟新航點,2025年已宣布或開通了19個新的航點,集團全球客運航點已經超過100個,和內地的聯系也在不斷加強。
國泰集團管理層在會上再次表示,正積極推動增加中國內地和國際航線。今年集團已經新增4個內地航點,即烏魯木齊、常州、義烏和貴陽,接下來還會有新航點。“我們也很積極地加密現有航線,北京航線每天有8對往返航班,在上海每天也有9個班次。未來我們會加強網絡深度,利用香港和國泰的優勢,把內地跟全球連接起來。”
在人員結構上,國泰集團的內地員工比例正持續增加。林紹波表示,國泰發展是基于很清晰的獨特定位,即“植根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在員工組成方面,集團過去兩年積極在內地招聘乘務員、見習飛行員。“我們在中國內地的員工,年底應該會達到4000人左右,在我們3萬多人的團隊里占很重要的位置。”
林紹波認為,香港是國泰集團最重要的市場,香港人口目前已經穩定,因此集團未來增長要重點依靠大灣區內地市場,并且把大灣區旅客帶到香港國際機場。“內地城市到香港機場越來越方便,現在坐船來香港機場乘機不用入境,行李也可以直掛。我們會繼續發展這些讓大灣區旅客到香港坐飛機的便利措施。”
國泰集團正和大灣區內地城市有更多合作。7月,國泰集團數碼與信息科技深圳辦公室揭幕,這是國泰集團在香港總部、廣州之后的第三個大灣區IT辦公室。國泰集團還計劃,2025年底前內地IT團隊規模擴展至超過200人,較2024年底增長一倍。國泰集團管理層也在會上表示,希望以后除了香港的人才,集團也可以依靠深圳、廣州的人才發展一些總部的功能。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鄭雨航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