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8 18:06:25
保險行業正加速AI轉型以提升效率與價值。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鐘惠馨指出,AI在銷售、承保、理賠及保單服務等多環節創造價值,但需構建與戰略匹配的運營模式。生成式AI高效處理非結構化數據,助力精準定損、個性化定價及優化客戶互動。轉型需硬技術與軟能力同步建設,包括重構運營流程、培育專業人才。讓員工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參與AI轉型,需塑造創新文化、強化能力建設和建立激勵機制。
每經記者|涂穎浩 每經編輯|張益銘
在數字經濟加速滲透的當下,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重構保險行業的生態格局,如何借AI(人工智能)轉型實現效率躍升與價值深挖,已成為各大保險機構的核心議題。近日,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鐘惠馨(Violet Chung)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專訪時,就保險公司 AI 轉型的路徑選擇、能力建設及實踐策略等焦點問題發表見解,深度剖析行業智能化變革的關鍵邏輯。
鐘惠馨指出,保險機構在銷售分銷、定價承保、理賠處理及保單服務等多個核心環節,均存在通過AI技術創造增量價值的空間。但轉型成功的核心前提,在于構建與自身戰略高度匹配的運營模式。
“保險行業的AI轉型并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技術、數據、組織與人才的協同進化過程。”鐘惠馨強調,只有將AI深度融入業務戰略與組織能力之中,才能實現從“技術應用”到“價值創造”的跨越,在行業變革中搶占先機。
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 鐘惠馨 受訪者供圖
生成式AI的迅猛發展,為保險行業的智能化轉型注入了全新活力。鐘惠馨表示,生成式AI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對非結構化數據的高效處理能力,以及對信息缺口的有效填補,這將為保險行業帶來多維度的變革。
“保險行業沉淀了大量非結構化數據,像理賠報告、客戶問卷、醫療記錄等,傳統處理方式難以充分挖掘其中的價值。” 鐘惠馨解釋道,生成式AI借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能夠對這些復雜文本進行深度分析,提取關鍵信息并轉化為結構化數據,從而大幅提升數據的利用效率。
在實際業務場景中,生成式AI的應用已展現出顯著成效。在財產險領域,AI可將理賠信息與氣候、地理等外部數據相結合,精準識別氣候相關損失等新型風險,為定損工作提供有力輔助;在健康險領域,面對客戶健康數據不足的難題,生成式AI能夠通過分析現有數據預測客戶健康趨勢,填補信息缺口,為個性化產品定制與精準定價奠定基礎。
除此之外,生成式AI在優化客戶互動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自然語言生成技術,它能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建議,在提升用戶滿意度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客戶黏性。
數據作為AI應用的核心“燃料”,其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鐘惠馨提出,保險機構的數據治理需采取系統化的分步策略:
第一步,開展數據資產盤點,全面評估現有數據的質量與可用性,重點打破“數據孤島”。由于保險數據來源復雜,涵蓋內部業務系統、客戶交互記錄、外部合作機構等多個渠道,因此需要通過清洗、標準化及格式統一,將碎片化數據轉化為標準化資產;
第二步,搭建統一數據平臺。該平臺需具備跨部門、跨業務環節的數據共享能力,同時預留足夠的擴展性,以滿足生成式AI等新技術對大規模數據處理的需求;
第三步,推動遺留系統現代化改造。通過部署靈活的混合云架構,提升系統的擴展性與敏捷性,為AI應用提供穩定的技術支撐。
值得關注的是,數據治理必須堅守合規與隱私保護的底線。“保險數據大多涉及客戶敏感信息,需要通過建立清晰的數據治理框架、明確責任劃分及安全標準,確保數據在采集、傳輸、存儲和使用的全流程都合法合規。”鐘惠馨特別強調。
當前,保險行業的AI轉型已步入深水區,在此階段,構建與自身戰略高度契合的運營模式,成為各大保險機構突破轉型瓶頸的關鍵所在。
“AI轉型絕非盲目鋪開的‘撒網式’投入,而是要錨定企業核心戰略目標,精準識別能產生最大價值的領域進行重點突破。”在鐘惠馨看來,若保險公司將“提升理賠效率”作為戰略核心,那么智能定損、自動化審核等AI技術在理賠環節的應用應置于優先推進序列;若戰略重心在于“優化客戶全流程體驗”,則需聚焦銷售分銷、保單服務等環節的AI賦能,實現資源的精準投放。
“技術和數據只是解決方案的組成部分,而非全部。” 鐘惠馨指出,當前不少保險機構通過采購AI工具或技術外包快速補齊技術短板,但運營機制、人才儲備等“軟能力”的滯后,正成為技術落地的主要梗阻。她舉例稱,即便引入業界領先的AI定價模型,若缺乏跨部門協同的運營流程,模型輸出結果仍可能淪為紙面數據;若一線員工不具備AI工具的應用能力,先進技術終將陷入“束之高閣”的困境。
這意味著保險機構需推進“軟能力”與“硬技術”的同步建設:在夯實數據基礎、引入適配技術的同時,必須同步重構運營流程、培育專業人才、推動組織變革,確保AI技術真正嵌入業務全流程。
AI 轉型的落地,最終依賴于專業人才的支撐。鐘惠馨提出,吸引和留住AI人才需依靠“資本吸引力”與“人才來源”兩大支柱。
從資本角度看,亞洲金融行業的快速發展及新興市場的崛起,為AI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與回報潛力。“當資本持續流向這些市場,且市場能給予人才合理回報時,自然會形成人才吸引力。”
從人才來源看,亞洲區域內的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區,不僅對人才吸引力強,且在尖端科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人才資源,可有效補充保險行業的科技人才短板。
鐘惠馨建議,在團隊建設上,以經驗豐富的技術人才為核心,通過細分標準與認證體系激勵優秀人才,并搭建適配的人力資源流程,形成“吸引—培養—留存”的良性循環。
在保險行業AI轉型的進程中,推進路徑的選擇與員工能動性的激發成為決定轉型成效的核心因素。
鐘惠馨主張采取“領域級方法”,即聚焦特定領域深耕,再逐步復制推廣。她解釋稱,AI轉型涉及多維度體系,需精準把控每個環節。具體而言,先在單一領域(如理賠或定價)積累用戶案例、優化流程、培養人才,待形成可衡量的運營成果與經濟效益后,再將成熟經驗復制到其他領域。這種方式能降低大規模轉型的風險,同時通過 “實踐—總結—迭代”的循環,讓企業快速積累可復現的技術能力與組織經驗,提升跨領域推廣的效率。
麥肯錫報告指出,變革管理是決定AI在保險機構中是被閑置還是能重塑運營的關鍵分水嶺。擁有出色的AI技術僅僅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則在于讓員工真正將AI融入日常工作,通過自動化或能力增強,持續推動工作方式的變革。要實現AI與工作流程的深度融合,就必須在全公司范圍內培育起關于AI采納的共同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
鐘惠馨認為,讓員工從“被動接受”AI轉變為“主動參與”,是保險機構 AI 轉型成功的關鍵所在,而這需要從文化、能力、激勵三個層面同步發力。
首先,塑造創新文化。管理層要以身作則,清晰傳遞AI的“賦能價值”——著重強調AI是提升工作效率、減輕工作負擔的工具,而非替代崗位的“威脅”,同時明確人類在客戶互動等關鍵環節的不可替代性,以此緩解員工的焦慮情緒。
其次,強化能力建設。通過系統化的培訓,讓員工熟練掌握AI工具的使用方法,理解技術如何為具體工作賦能,從而增強員工對AI的認同感和應用信心。
最后,建立配套的激勵機制。將AI應用納入績效管理體系,設立明確的目標與獎勵措施,鼓勵員工積極探索技術潛力、參與工具優化,同時培養“全員共擔AI轉型責任”的意識,使技術創新成為企業的集體行動。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