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18 21:34:14
每經記者|董天意 李星 每經編輯|裴健如 實習編輯 余婷婷
8月11日,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發布的一則因企業違反財產報告制度,被廣州海珠區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的公告,再次將哪吒汽車拉回公眾視野。
“別問了,別問了,請別再戳我的痛處。”談及哪吒汽車當下的境遇,電話另一頭沉默了一會兒,再開口,聲音變得有些嘶啞,讓人一時分不清是信號的波動還是回憶在翻涌。
不難理解,作為曾經負責哪吒汽車國內市場營銷的相關負責人之一,在張磊(化名)任期內的哪吒汽車歷經無數“高光時刻”,不僅2022年問鼎“國內新勢力車企年度銷量冠軍”,風頭一度蓋過“蔚小理”,更成為彼時汽車、資本市場眼中的璞玉。在外界看來,這家血脈中融合了傳統車企、地方國資和“清華系”基因的新勢力,完全具備“我命由我不由天”的黑馬潛質。
但突然的轉折也讓張磊始料未及。2024年新年鐘聲敲響,哪吒汽車銷量最終定格在12.7萬輛,僅為2023年年初定下目標的一半。很快,“銷量滑坡”的責任被分割劃清,一部分員工的年終獎被打了七折,一紙職務調整公告則結束了張磊在哪吒汽車的職業生涯。面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舊事重提”,張磊笑了笑,聲音多了些無奈。
曾以29億元投資成為第二大股東的“紅衣教主”周鴻祎(360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用他的“流量”為哪吒汽車站臺,直播、拍賣邁巴赫、吐槽高管等話題不斷涌上熱搜,但最終未能拯救哪吒汽車于“水火之中”,甚至導致品牌形象進一步受損。
在2024年的廣州車展上,哪吒汽車在現場派送著諧音“沒事”的美式咖啡,但這一次,行業內外都嗅到了哪吒汽車的危機。
一段“隱史”,失敗伏筆就此埋下
回顧哪吒汽車的十年興衰路,2017年理應載入該品牌史冊。
時鐘撥回8年前,彼時,簡歷為清華大學博士的企業家方運舟正四處奔走,為其創立的合眾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合眾新能源,哪吒汽車母公司)尋找“活下去”的資金。在那個地產巨頭紛紛涌入新能源汽車賽道的時代,資金鏈已經斷裂、工資停發的合眾新能源,進入到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的視野。
2017年末,歷經多次股權變更的合眾新能源,法人代表和董事長變更為王文學。通過旗下公司知合出行的出資控股,合眾新能源正式成為華夏幸福出行產業鏈中的重要一環。一周后,曾通過B端市場帶領北汽新能源實現“年銷十萬輛”的清華高材生張勇受邀出任總裁;再過半年,哪吒汽車橫空出世。
由于控股股東致力于打造出行平臺,所以哪吒汽車成立之初,從高管人選、市場策略到產品序列,都圍繞著網約車、分時租賃等B端市場展開,此舉的優勢在于可快速獲得企業訂單。例如,2018年5月,哪吒汽車即獲得了巴歌出行、小二租車、蕃茄出行等數家出行公司累計兩萬輛的訂單,不過上述幾家公司背后都有王文學參股或控股的身影,這種“左手倒右手”的把戲,在那個新能源汽車“國地雙補”的時代并不少見。
但風口來得快,去得也快。2018年,共享經濟熱潮隨著TOGO途歌等的崩潰而風光散盡,資本市場轉冷也讓王文學對哪吒汽車失去了興趣。2018年末,王文學火速撤資離場,留下了掌舵哪吒汽車一年來的管理“遺產”——一家戰略需要全盤重建的新造車企業、一款低端廉價創始車型、一位擅長ToB業務的總裁,以及一座部署在自家工廠100公里外,“遠程遙控”的公司總部。
對投資方的盲目信任,讓交出控制權的方運舟遭遇“開局暴擊”。由此引發的戰略急轉,以及背后產生的體系錯位與資源錯配,不僅讓哪吒汽車失去了市場先機,更是在發展初期便背上“歷史包袱”,以至于這一段發展“前傳”,為哪吒汽車后續一連串的迷幻操作埋下伏筆。
資本托舉,利益交換下的“暗雷”
被控股股東突然“拋棄”的哪吒汽車,自然遭遇了生存危機。不同于2017年,兩年后的國內新勢力車企數量已突破百家,蔚來、小鵬汽車等頭部玩家,更是在多輪巨額投資后相繼實現產品交付,面對行業內鋪天蓋地的智能、高端、創新故事,手握N01這款低價小車的哪吒汽車幾乎沒有吸引力。
為獲得“救命錢”,彼時有消息稱,方運舟曾先后聯系過上百個投資機構,但大都“石沉大海”。幸運的是,江西宜春及時向哪吒汽車拋出了橄欖枝,當地政府產業基金——宜春市金合股權投資有限公司領投30億元,為哪吒汽車注入強心針。
好運接踵而至。2019年,新能源汽車國補退坡和地方補貼取消,讓價格低廉、主打性價比的哪吒N01找到了補位缺口,成功試水C端市場。銷量攀升的同時,在國資背景托舉下,哪吒汽車迅速躥紅。僅2018年到2022年,哪吒便完成11輪融資,股東構成既有南寧、宜春、桐鄉等多地國資身影,也不乏寧德時代、中車集團、深創投、三六零等知名資本和行業翹楚。
但“暗雷”也就此埋下。對于公司的股權架構,方運舟明顯吸取了此前的教訓,盡管股東背景不凡,但哪吒汽車不再容許單一股東的絕對控股,而是選擇將股權“平攤”。根據招股書,哪吒汽車最大股東南寧民生新能源產業投資合伙企業,持股比例也僅為13.162%,此外,哪吒汽車還有數十位持股2%以下的小股東。
過于分散的股權結構雖然平衡了各方勢力對哪吒汽車的影響,但也導致內部在重要事項上難以形成共識,這直接導致哪吒汽車在后續關鍵發展節點的多次踏空。
2021年,哪吒汽車曾計劃登陸科創板,但最終因部分股東擔心股權被稀釋而擱淺。2022年,處于發展黃金期的哪吒汽車再次計劃赴港上市,但又有部分股東擔心上市破發從而擱置。甚至到了破產邊緣,有資方曾以“罷免方運舟”作為出資條件,但由于罷免決議未獲半數票而無法通過,哪吒汽車因此失去最后一線生機。
除了資金問題,哪吒汽車在發展戰略上也屢屢因“內斗”失去良機。有接近哪吒汽車的消息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Stellantis集團在與零跑汽車合作前,便與哪吒汽車高層進行過接觸,但由于部分股東不想出讓股權和海外市場銷售權而作罷。眼下,零跑汽車已借助Stellantis全球渠道,成為國內新勢力品牌出口冠軍,月銷量更是突破5萬輛,位居行業前列。但哪吒汽車早已危機四伏。
哪吒汽車另一場危機則源于資本裹挾下的產能布局過度分散。從最初的桐鄉,到后來的宜春、南寧,地方國資投資哪吒汽車的關鍵交換條件就是在當地建廠。也正是如此,哪吒汽車出現了史上最“魔幻”的一幕,歷史最高年銷量僅約15萬輛的哪吒汽車,卻在國內坐擁“三地四廠”,合計年產能超過30萬輛。而在2024年“一車難求”,年銷13.5萬輛的小米汽車,也只敢在初期布局一家工廠。
投資建廠成本是巨大的。哪吒汽車的“同期生”——威馬汽車僅溫州、黃岡兩個生產基地的累計投入就超過了260億元,以至于后期資金鏈斷裂,黯然離場。相比威馬汽車,國資股東合計持股占比接近50%的哪吒汽車,處境或更為被動。例如,在B輪融資中拿到宜春國資領投的30億元后,哪吒汽車反手投資50億元,在宜春新建了一座全生態智慧工廠,而且還是按照“工業4.0”的頂格標準投建。
海外市場同樣如此。2023年,哪吒汽車在國內銷量持續下降的背景下,一口氣鋪設了三家海外生產基地,其中僅泰國工廠就需要前期投入50億泰銖(約合11億元人民幣),泰國方面則為哪吒汽車提供20億泰銖,作為其100億泰銖授信的擔保金。
這樣“飲鴆止渴”似的融資模式,讓哪吒汽車深陷“資金短缺-地方投資-承諾建廠-再次資金短缺”死循環中,財務壓力不降反增。
沖擊高端,戰略折戟背后的試錯
對于公司失敗的原因,方運舟歸結為哪吒汽車忘了“初心”,本來要做老百姓買得起的車,結果后來選擇向上突破。方運舟在供應商大會上還曾痛惜地表示:“我們不應該這么快走高端路線,把用戶基盤丟失了。”
方運舟眼中的“戰略失誤”發生在2022年。那一年,哪吒汽車憑借哪吒V熱賣實現了銷量暴漲,這一款起售價不到7萬元的小車,一度占據了哪吒汽車整體銷量的七成以上。但壓力也隨之而來,一部分來自對手。2021年下半年,比亞迪海豚、廣汽埃安AION Y等車型相繼上市,具有同級別車型中更出色的性能和品牌力,嚴重擠壓哪吒V生存空間;另一部分壓力則源于哪吒汽車內部,長期的“低價換量”路線已造成公司巨額虧損。招股書數據顯示,彼時,哪吒汽車的單車虧損已超過4萬元。
外憂內患中,向中高端市場突圍成為哪吒汽車彼時的必選項。而面對C端市場,用戶核心需求是什么,如何定義產品,如何建立新的品牌認知,如何打動目標用戶以實現溢價?顯然,哪吒汽車血液中的“B端”經營思維和管理體系,并不擅解這些問題。
失誤成為必然。2022年7月,肩負哪吒汽車品牌向上重任的哪吒S正式登場,B+級轎跑定位并非主流。更為“致命”的是19.98萬至33.88萬元的定價,還未能摘下“低端”“網約車”帽子的哪吒汽車,一夜之間就要通過哪吒S與比亞迪漢、特斯拉Model 3展開正面廝殺。結果可想而知,整個2023年,哪吒S 銷量定格在2.4萬輛,而張勇那句“月銷1萬輛才算及格”的愿景,則淪為業內談資。
哪吒汽車對市場需求的錯判,并未因哪吒S失利而有所改觀。2023年4月,哪吒GT橫空出世,作為一款雙門四座純電跑車,哪吒GT向國內最為小眾的細分市場和最為挑剔的購車人群發起了挑戰。盡管張勇在發布會上稱這款車“幫用戶圓了百萬跑車夢”,但現實情況是想通過哪吒GT圓夢的用戶屈指可數,年銷9000輛的成績,更無法撐起哪吒汽車的高端夢。
哪吒S與哪吒GT的問世,至少可以證明哪吒汽車當時的調研評審與決策機制已處于失效狀態。《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哪吒汽車在中高端市場的路線選擇上,包括周鴻祎在內的大部分股東都更傾向推出一款中型SUV車型,后來零跑汽車也是通過C11、C16兩款車型證明了這條路線的正確性。但股東的建議卻遭到哪吒汽車管理層明確反對,理由是自主品牌做中高端跑車的較少,哪吒汽車可以借此彎道超車,提升品牌形象。據記者了解,為哪吒GT跑車讓路的,是一款后續頗受市場青睞的7座SUV。
更嚴重的問題出在體系失能所產生的“內耗”。有哪吒汽車內部人士透露,哪吒汽車6款車型分別采用了6家智駕輔助供應商的方案,而彼此之間無法兼容,無形中提高了采購和管理成本。此外,哪吒汽車智能研究院也有自研方案,疊床架屋似的內耗,導致資金浪費嚴重。
“這主要跟哪吒汽車人員變動問題有關,管理層經常換人,每位領導都有自己的想法。公司有完整的系列產品計劃出來,換下一任領導就會全部推翻。都不希望自己上任后,用別人的東西,功勞也是別人的。”哪吒汽車離職員工余鑫(化名)向記者表示,“哪吒汽車從輝煌到衰敗,完全是人的問題,管理層的問題。”
潑天流量,一場豪賭下的積重難返
“折騰”了兩年,哪吒汽車“病”得更重了。哪吒S與哪吒GT的相繼踏空,讓哪吒汽車在2023年失了速,沖高戰略受阻也讓張勇和管理層不得不出面重新復盤梳理問題。
2024年年初,張勇的心中有了答案,他列出了哪吒汽車存在的六點問題,其中三點指向了營銷和傳播,緊接著,一場涉及13人的高層地震為這場失利交了差。
在這場“大換血”中,張勇兼任起營銷總經理一職;半年后,張勇又將產品規劃部轉至麾下,哪吒汽車自此進入張勇的“超級集權時代”。對于張勇而言,營銷、用戶和產品研發“一把抓”的優勢在于戰略貫徹的連貫性和決策效率。但弊端同樣明顯,那就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張勇的個人判斷或將直接左右哪吒汽車的前途和命運。
擁抱流量,是張勇為哪吒汽車開的第一張藥方。
2023年末,小米SU7的成功讓張勇第一次感受到流量的魅力,一家首次造車的科技企業在創始人巨大流量光環中輕松殺出重圍,這無疑讓張勇的“流量焦慮”更為嚴重,本就認為營銷問題是哪吒汽車最大癥結的他,旋即打開個人微博寫道:“有好東西說不出去,要深刻檢討,營銷系統對不起(哪吒汽車)研發團隊的努力。”
彼時,張勇也在暗中學習如何借助“流量營銷”將哪吒的新車打出知名度。“在流量上,我們有其他車企沒有的優勢,因為我們有周鴻祎。”張勇曾在一次小范圍的媒體溝通會上,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如此表示。
周鴻祎確實沒有辜負張勇的期待,只是他沒有料到,這位“紅衣教主”帶來的效果是反向的。作為一手炮制“3Q大戰”“約架雷軍”,在博客時代就獲得花名“紅衣大炮”的網紅鼻祖,周鴻祎同樣在試圖破解中國新能源汽車崛起背后的流量密碼,這種渴望在他看完雷軍在小米工廠的直播后達到了頂峰。于是,作為哪吒汽車大股東之一的周鴻祎,撥通了張勇的電話。
兩人首次“同框”的結果現在已是人盡皆知,這場本應以預熱哪吒新車,外加辟謠工廠停產為主線的直播,最終在周鴻祎的指責與張勇的錯愕中草草收場——一位沒想到對方這么“差”,另一位沒想到對方這么“狠”。
這正是周鴻祎營銷的高明之處,面對身陷困境的哪吒汽車,他已經意識到,與其走過場般“商業互捧”,不如“大義滅親”更能滿足互聯網的獵奇心理,畢竟話題即流量,“黑紅”也是紅。
結果也如周鴻祎所料,這場“股東怒斥CEO”大戲迅速演變成了車圈連續劇,誕生了諸如“張勇道歉”“哪吒改名”等一系列行業熱搜。這場流量盛宴不僅讓周鴻祎搖身一變成為全網粉絲超千萬的“大V”,同時哪吒汽車也借助流量紅利重獲市場關注,只是“主演”之一的張勇,內心似乎始終帶有一絲疑慮和不安。以至于他在微博發出“一半功勞歸老周”后,也會寫下“都不創業了,都去干企業家IP了”的感慨。
張勇的這份疑慮在哪吒L上市后被坐實。
得益于周鴻祎的營銷操盤,哪吒L獲得了空前的市場熱度,短短72小時內便實現了訂單破萬,35天內累計訂單更是突破了3萬輛,其中95%都是沖著周鴻祎聯名的“紅衣版”而來。
然而,周鴻祎的能量似乎遠超張勇的預期,哪吒汽車此前并未安排如此高的產能,“紅衣版”車型更因為標配的米其林輪胎采購量不足而大面積延期交付,用戶退訂率居高不下。
從現身發布會親自站臺,到拉著張勇一起參加綜藝節目,作為哪吒汽車為數不多的大股東之一,周鴻祎拯救哪吒汽車的決心毋庸置疑,其想方設法“搞流量”“增曝光”,也的確為哪吒汽車帶來了實質上的銷量提升。借助周鴻祎站臺的哪吒L,僅營銷費用一項便縮減至4000萬元左右,相較當初哪吒S、哪吒GT單款車的營銷費用降低了300%,只是積重難返的哪吒汽車,已無能力接住這“潑天的流量”。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在一場近在咫尺的翻身仗面前,哪吒汽車再度因內部問題而失之交臂,十年來累積的風險也最終到了需要“買單”的這一刻。
哪吒L上市僅6個月后,一切都變得風聲鶴唳。接下來的劇情也并不陌生,裁員、降薪、部門壓縮,高管離場……2024年年末,張勇卸任CEO,昔日久居幕后的方運舟被迫回到臺前,獨自面對十年“燒光”228億元后的一地雞毛。
再見面已是2025年,回到哪吒汽車夢開始的地方,方運舟在數十名供應商的注視下走上臺,他擦了擦眼角的淚,向大家鞠了一躬。
盡管債務危機與負面消息纏身,但哪吒汽車的“剩余價值”或仍充滿吸引力。到今年8月初,哪吒汽車官方正式發布《關于公開招募重整投資人的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有意入主哪吒汽車的任何一方都需要繳納5000萬元保證金方可報名。截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發稿,哪吒汽車的“意中人”已達66位。這也側面印證了余鑫所言,“哪吒”雖然還是那個“哪吒”,但仍有不少人認為他們能比方運舟、張勇操盤得更好。
封面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