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19 20:03:21
一地就自助售(取)藥機管理征求意見,文件顯示自助取藥機可領取處方藥,引發藥店老板熱議。他們擔心電商平臺通過自助機低成本售賣處方藥,實體藥店難以競爭。
每經記者|陳星 每經編輯|易啟江
一個像快遞柜大小的自助售藥、取藥機器,讓眾多藥店老板睡不著覺了。
近日,一地關于《藥品零售企業設置自助售(取)藥機管理暫行規定》的征求意見稿,在藥店圈子引發熱議。該文件中提到:“自助取藥機可領取處方藥、甲類非處方藥。”
藥店老板們由此擔心電商平臺通過自助機售賣處方藥,實體藥店無法在成本上與其競爭。實體藥店賣處方藥需配備執業藥師等,單店月均人力成本近2萬元,還有門店租金等高額支出。而自助機單店可設20臺,無需執業藥師核對處方、發放處方藥等,一位連鎖藥店老板估算一個自助機“年運營成本僅約幾千元”,成本差距很顯著,且藥店老板們認為其存在用藥安全問題。
針對前述征求意見引發的爭議,《每日經濟新聞》采訪了文件的制定方。13日下午,該市(以下簡稱A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郵件回復稱,《藥品零售企業設置自助售(取)藥機管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目前處于面向市內個別零售企業內部醞釀討論、個別征詢意見階段。根據相關規定,過程性信息目前屬于不予公開信息,不便接受相關采訪。
目前,個別城市已經能見到自助售(取)藥機的身影,但還沒有在全國范圍內鋪開。
自助機器既然成本優勢顯著,實體藥店為何只是擔憂它搶生意卻不愿去鋪設這類機器?
每經據中康科技2025年6月17日報告《重構零售藥房的社會價值》整理
1
自助機可“賣”藥,可“取”處方藥
自助售(取)藥機外觀像一個快遞柜,占地約20~30平方米,可以提供上千個藥品品規,供消費者線上下單后取用。
在A市出臺征求意見稿之前,2024年12月,《北京市藥品零售企業設置自助售(取)藥機管理暫行規定》早已施行,北京市首臺自助售(取)藥機落地海淀萬壽路。這個占地20余平方米的機器能夠支持千余款日常藥品的銷售與取送,包括常用的枇杷膏、感冒靈、布洛芬緩釋膠囊等藥品。
據北京市藥品監督管理局的解讀,試點設置自助售(取)藥機,其目的在于鼓勵藥品經營新模式、新業態發展,打造智慧藥柜示范應用場景,滿足人民群眾24小時用藥需求,解決消費者購藥“最后一公里”問題,提升群眾購買藥品的便利性和可及性。
北京首個自助售(取)藥機 圖片來源:晁寧
記者注意到,北京市的《暫行規定》里有明確要求:企業在北京市行政區域內設置自助售藥機,僅可銷售乙類非處方藥品(記者注:簡稱OTC,是指不需要醫師處方,消費者可自行判斷、購買和使用的藥品)。當北京市的相關規定開始實施時,自助售(取)藥機并未引起業內過多關注。
全國工商聯醫藥業商會專家晁寧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藥店經營者之所以對A市的《征求意見稿》反應強烈,在于該意見稿中提到自助取藥機可領取處方藥。雖然不是直接從取藥機中購買處方藥,但購藥人在網上藥企完成購藥流程后,就可憑有效信息在機器中取藥。由于處方藥“取藥”細節不明確,這讓藥店老板們擔心電商平臺變相通過自助機售賣處方藥并簡化執業藥師審處方這類必須的環節,由外賣小哥取代執業藥師取藥、發藥,從而大大降低了運營成本。
而北京市的《暫行規定》則明確了處方藥的取藥細節:“自助取藥機應設置在醫療機構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公眾可通過刷就診卡、醫保卡或通過手機端醫院就診平臺驗證身份等方式,根據醫生處方提取已經調配好的藥品,支付多為醫保結算。”
2
業內擔心自助機成沒有執業藥師的“藥店”
記者注意到,在自助售(取)藥機是否可以提供處方藥問題上,多地都進行過不同嘗試。
但在2024年4月,國家藥監局出臺的《關于進一步做好藥品經營監督管理有關工作的公告》(2024年第48號)明確提到:“自助售藥機不得銷售甲類非處方藥和處方藥”。
但在A市近期的這份征求意見稿中,首次明確出現以“自助取藥機”讓購藥者領取處方藥的形式。
晁寧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假設其中有處方藥,按照現行藥品管理規定,開具處方藥需要有效處方,發放處方藥也需要執業藥師進行二次核對,要確保處方和藥物完全一致且告知消費者用藥須知后,再將處方藥交給消費者。但在機器上取藥,一是開方的環節不透明、難監管,二是審方的環節也可能‘消失’。”
某省級社會組織負責人張昕銳(化名)也認為,不管自動售(取)藥機是可以銷售處方藥還是領取處方藥,其用藥安全性都有待商榷。
張昕銳表示:“它聽上去是個機器,但相當于一間小型藥店。但這個‘藥店’中卻沒有執業藥師的存在,不管開藥還是取藥都處于‘無監督’狀態,因此一旦機器數量放開、試點區域放開、使用人群放開,其風險也會幾何級放大。”
一家頭部大型連鎖藥房董事長直言:“自助機賣或取處方藥,不僅不安全,而且違規”。他表示,按照現行藥品管理辦法,處方藥在發藥環節一定要由執業藥師審核并發放到患者手中,同時交代用藥須知等。也就是說,審方環節必不可少。但按照自助售(取)藥機的運行方式,若快遞小哥“替代”了執業藥師完成取藥和發藥工作,“將會對用藥安全造成非常大的潛在風險”。
但藥店行業咨詢人士覃新(化名)認為,不能一味放大自助售(取)藥機的風險。“就像北京試點的那樣,這些設置在社區、交通樞紐的‘智能藥柜’,能有效填補實體藥店服務的時間和空間盲區,特別是能滿足夜間、節假日或偏遠區域的急用非處方藥需求,解決‘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百米’的用藥問題,對突發小病痛、慢性病臨時斷藥的患者來說,是實實在在的便利。”
“當然,其核心優勢應聚焦在‘便捷獲取’而非‘替代審方’。”覃新明確指出,“對于處方藥,尤其是高風險品種,其銷售的核心環節——處方的真實性、合法性審核,用藥指導與風險告知必須嚴格遵循法規,由專業藥師完成。自助售(取)藥機的角色,更應定位為經過嚴格前置審核后、安全的藥品交付終端,而非繞過專業監管的銷售渠道。北京市將自助售藥機嚴格限定在乙類OTC是審慎的體現。”
3
線下實體藥店擔心無法與自助機競爭
除用藥安全外,一些藥店老板認為,若打開自助機提供處方藥的口子,可能引發不公平競爭。
首先,是運營成本的差別。
一家在北方某省份內經營超500家連鎖藥店的老板曾艦(化名)說,線下藥店若要銷售處方藥或甲類非處方藥,至少要配備1名執業藥師,但自助售(取)藥機實際上具備了提供處方藥的功能,卻不需要配備執業藥師。“執業藥師每月收入為8000~10000元,執業藥師證補貼為1500元/月;另外,每個店還需要配備兩名普通藥師,普通藥師月收入5000元左右,藥師證補貼500元每人每月,這基本是單店需要固定支出的人力成本。”
晁寧也提到,一個中等省份藥店的執業藥師月收入大約在6000~10000元之間,而普通藥師或普通店員的月收入大約在3000~5000元之間。也就是說,一個單體藥店配備一到兩名執業藥師至少將為一個門店增加近兩萬元的人力成本。
除了人力成本外,租金成本和時間成本差距也讓藥店經營者們感嘆。
“開線下藥店有面積要求,我主要布局的城市要求藥店的最低實用面積不能低于60平方米,如果要經營保健品則要求不低于80平方米,我們單店的年均租金在15萬~20萬元,好的地段要到30萬~40萬元,但擺放一個柜子可能只需要支付幾千塊錢。”曾艦說,“無論是人力成本、租金成本,還是運營成本,自助機跟線下藥店完全不在一個量級上。”
其次,自助機的擴張效率和成本優勢,也讓線下實體店“望洋興嘆”。
以上市連鎖藥房企業為例,2022年,健之佳拋出史上最大規模并購預案,公司擬作價約20億元收購唐人醫藥100%股權。標的公司評估值約23億元,增值率超3.4倍。2023年,漱玉平民擬高溢價收購遼寧天士力90%股權、濟南平嘉60%股權。遼寧天士力增值率為6809.49%,濟南平嘉增值率為1099.54%。
而自動售(取)藥機的鋪設時間可以短到“一夜之間”完成。晁寧以A市的征求意見稿舉例稱,該文件提出,同一實體藥店最多可設置20臺自助機。“那么,一家在當地只有三家線下連鎖門店的企業,就可以鋪設60臺機器”。晁寧認為,這對于前期進行巨大投入開設或收購實體藥店的經營者們來說,成本差距巨大。
張昕銳感嘆稱,一旦A市自助機模式跑通,“傳統醫療零售行業將不具備競爭能力了”。
但覃新認為,自動售(取)藥機之所以讓藥店經營者憂心忡忡,恰恰說明機器有獨到的優勢。他表示,傳統藥店面臨高昂的人力、租金和運營成本壓力,自助機作為一種輕資產、低人力依賴的終端形態,如果能規范運營,理論上可以降低部分基礎藥品的流通成本,提高效率。特別是對于標準化程度高、需求明確的乙類OTC藥品,機器能提供更經濟的服務選項。”
4
藥店老板們為何不鋪設自助機?
既然自助售(取)藥機在成本和監管上都有“優勢”,在行業里摸爬滾打多年的藥店老板們為何不積極參與?
這次A市文件中出現的自助售(取)藥機,之所以讓藥店老板們如此緊張,在于近年來線上平臺與線下藥店的競爭本身已經是一場消耗戰。
前文中的大型連鎖董事長就直言:“這種模式就是(線上平臺)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電商平臺本身就具備分配流量的權利,又有自營藥房,加上自動售(取)藥機作為前置倉,等于從流量、產品到渠道全都占領了。假設我們在一個城市有20家門店,理論上我可以鋪400臺機器,但我的線上流量根本不足以支撐這400臺機器,反而是成本負擔。但掌握流量的電商平臺不存在這個問題。”
張昕銳也說,之前藥店半“被迫”參與線上流量競爭,做O2O業務,可以算作被線上平臺分走一杯羹。但如果可以領取甚至售賣處方藥的自助機參與進來,“是要把整個行業的鍋都端走”。
記者注意到,在一些試點較早的城市,已經有藥店老板進行過一番嘗試,但算完賬卻發現,這門生意不劃算。
有媒體2024年也曾報道,一位鋪設過自動售藥機的連鎖藥店管理者說,“(機器)一個晚上收入約300元,一個月的流水也不到1萬元。可一臺自助售藥機售價達2萬元。相比之下,還不如請一個人來值夜班、一個月給2000元更劃算。”另據《中國企業家》報道,京東的智能售藥柜市場均價需要3萬~5萬元。
該管理者也在某省會城市的高鐵站出口放置了一臺售藥機。可賣了一段時間發現,藥柜中賣得好的感冒藥、腸胃藥都是低毛利率的藥。除了租賃成本,售藥機的補貨成本也較高,會進一步拉高成本。“算下來,最終的利潤只夠付電費。”
此外,如果是在大城市,24小時營業的藥店更多,本就密集的藥店已經打得“頭破血流”,沒有市場空間再讓自動售藥機找到輕松盈利的一席之地。
覃新則認為:“自動售藥機的意義,在于補充服務和提升效率,關鍵在于保障用藥安全,尤其是要考慮處方藥的監管紅線,找到跟現有實體藥店生態的平衡點。探索是有必要的,但安全合規是前提,公平競爭的環境也需要維護。”
記者|陳星
編輯|易啟江
視覺|帥靈茜
排版|易啟江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