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20 16:52:50
外商獨資醫療機構進入中國市場步伐緩慢,截至目前僅兩家獲批。北京和睦家醫院作為外資醫療先行者,已在中國高端醫療領域發展近30年。隨著公立醫院國際化部開設,外資和民營醫療機構面臨生存挑戰。和睦家通過轉型提供全生命期照料服務應對市場變化,并引進先進醫療技術和設備吸引人才。同時,與達摩院合作探索醫療AI篩查服務,展現從“輸入”到“輸出”潛力。外資醫院面臨無政府資金支持和醫保納入問題,需靠自身投入發展。
每經記者|林姿辰 每經編輯|魏文藝
外商獨資醫療機構并沒有一窩蜂地涌進來。
去年9月,國家三部門發文允許外商獨資醫院進入中國,一度震動行業。但截至目前,國內僅有兩家外商獨資醫院獲批。
時間回到1997年,距離《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發布還有3年,北京四環路尚未圍攏,互聯網、計算機還未普及,一家名為“和睦家”的外資醫院卻破土而出。
時至今日,中國高端醫療的發展齒輪已經轉了近30年,溫馨的環境、先進的設備、貼心的服務、國際化的理念已經成為“標配”。
近日,北京和睦家醫院院長盤仲瑩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外資和民營醫療機構的生存難度直線上升,“前面能超的、能學的不多了,作為頭部醫療機構要學會思考,不怕‘短痛’怕‘長痛’”。
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1996年,北京將臺路有一片塵土飛揚的工地,20多歲的盤仲瑩騎著自行車穿梭在各種圍擋間。作為剛加入和睦家項目組的員工,她的任務是為這家即將誕生的外資醫院跑審批、辦手續。在海關報關時,工作人員對著醫療設備清單犯了難:“公立醫院有科教處統一報批流程,你們這種外資機構??得等我們請示領導。”
這一幕,成了外資醫療在華拓荒的縮影。近30個年頭過去,這家1997年開業的“正規軍”,已經從政策空白期摸著石頭過河的摸索者,長成為中國高端醫療領域的標桿。與此同時,隨著行業發展,外資和民營醫療機構的生存邏輯也在不斷迭代、與時俱進。
北京和睦家醫院開業時,《中外合資、合作醫療機構管理暫行辦法》尚未出臺。最初幾年,團隊幾乎成了“政策翻譯官”,既要向監管部門說明外資醫療的性質,又要給國際團隊解讀中國的審批邏輯。這一階段(1997年至2010年),不少投資機構渴望進入國內醫療市場,甚至通過“院中院”等模式探索政策邊界。
第二階段是2010年后的“跑馬圈地”。政策松動讓中外合資醫療機構數量激增,甚至出現民營機構賣身國外基金“曲線外資化”的現象。“那時候資本覺得醫療是藍海,只要掛上‘國際化’標簽就能賺錢。”
而現在,行業進入第三階段——冷靜期。據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各地衛健委發布的醫療機構申請破產注銷公告中,已有近30家民營醫院申請破產清算,這些醫院涉及不同領域、不同地區,其中不乏知名民營連鎖醫院。
“現在大家日子都不好過。除了醫院自身的原因,也與中國醫療行業的變化有關。”盤仲瑩告訴每經記者,隨著越來越多公立醫院開設國際部,其商業化成分越來越高,留給外資和民營醫療機構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少,做大做強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還想入局的機構只能用更大規模的資金投入和更具“性價比”的服務回應市場期待。
盤仲瑩還講了兩個小故事。一是“變”,北京和睦家醫院最初的投資金額只有幾百萬美元,但今天的外資醫院投資規模都是億元起步;二是“不變”,和近30年前差不多,北京和睦家醫院的產檢、分娩套餐還是6萬元左右,“外資醫療服務真的已經‘飛入尋常百姓家’”。
有人評價,和睦家醫療是中國高端醫療、外資醫院的“黃埔軍校”,為行業輸送了很多人才。中國不少本土民營醫療機構,也在模仿和睦家的模式。
盤仲瑩表示,“十年前做高端醫療,跟著國際標桿跑就行”。和睦家團隊在美國學習時,曾把歐美醫院的服務流程、診療規范抄在筆記本上,“人家怎么做疼痛管理,我們就跟著學習。人家推行家庭式產房,我們就改造病房”。
但現在,中國醫療軍團的“追趕速度”讓參照物越來越近。根據2018年《柳葉刀》雜志發布的全球醫療質量和可及性(HAQ)指數,中國的醫療質量指數從2000年的49.5提升至2016年的74.2,在全球排名第四十八位,與排名第二十九位的美國(HAQ指數為81.3)進一步靠近。
和睦家成為外資和民營醫療機構的排頭兵是一種榮譽,但也讓醫院感到了前路無人的壓力。“前面能夠超的、能夠學的、能夠直接用的模式越來越少了,你要思考自己的發展路徑,這是最大的壓力。”
2016年,兩孩政策放開,有人建議和睦家繼續擴大最有優勢的產科。但和睦家醫療的管理團隊看到全球醫療市場都在縮減床位,真正的趨勢是低生育率、人口老齡化,于是集中力量向提供全生命期照料的醫療機構轉型。最終,他們的研判得到驗證,生育高峰并未出現,醫院綜合化成為新的趨勢。
去年7月,隨著最后一位產后媽媽結束休養,北京和睦家康復醫院運營多年的產后康復科正式關停,轉而迎來的是另一群患者:剛經歷腦卒中的老人在進行神經功能重建訓練,心臟術后患者戴著監測設備練習呼吸康復,運動損傷的年輕人在器械上做肌力恢復,還有重癥監護室轉出的病人在接受持續的心肺功能支持。
“短期看,營收同比(YOY)確實會受影響。”和睦家醫療的醫院管理團隊認為“長痛不如短痛”:隨著生育率持續走低,坐月子的需求持續收縮,這種需求還會受民俗、經濟等多重因素影響——明年有多少家庭愿意為月子服務付費?
另外,砍掉部分傳統業務,可以提高整體業務的醫療技術含金量。盤仲瑩說,自己作為院長看醫院報告,最喜歡看到CMI、DRG組數都在增加,“這就是打鐵自身硬的表現”。
注:CMI(病例混合指數)反映了醫院收治患者的平均復雜程度,CMI越高,說明醫院收治的患者病情越復雜,資源消耗也越大;DRG(疾病診斷相關分組)是一種將住院患者按照疾病診斷、治療方式、年齡、并發癥等因素進行分組的方法,用于醫療質量管理、費用支付、績效考核等。
目前,盤仲瑩已經涉足醫療行業20多年,既不是醫生也不是護士,這在“醫生治院”的公立醫院幾乎不可想象。但和睦家的國際化架構給了“職業院長”發展空間,院長對董事會負責,下面分醫療、護理、運營三線,相互協作卻無從屬關系。
沒有醫學背景,“職業院長”有可能被認為是“外行”,但“外行”的優勢是不被專業壁壘困住。2009年,北京和睦家醫院擴建,醫院提出為達芬奇機器人預留60平方米以上的手術室空間。當時這個想法被其他人笑稱是“天方夜譚”,但團隊已經從美國同行處敏銳捕捉到,微創機器人手術是趨勢。
2015年,北京和睦家醫院完成達芬奇機器人裝機。2023年7月,北京和睦家的達芬奇機器人手術量突破千例。去年,醫院又引進了目前國內最新一代“達芬奇Xi”手術機器人。
“作為職業經理人,別人給你方案的時候,你的思考模式是什么?管理運營思維和項目思維不一樣。項目有起點和終點,運營有起點沒有終點,只能不斷繼續下去,所以要發展地去看問題。”
盤仲瑩說,和睦家對高端設備的執著,不僅因為這代表醫療機構的硬實力,更因為這是好醫生看重的。在中國,優秀的專家人才大部分集中在公立醫院,要吸引這個“保守群體”加入,需要叫得響的牌子、摸得到的先進設備,還有看得到的“成功模板”。
比如,2015年,和睦家剛成為非公機構中首家引進達芬奇機器人的醫院,力邀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的泌尿外科主任朱剛加盟團隊。“這里能讓我把機器人手術做到極致。”朱剛說。
再比如,2022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301醫院)工作了30多年的消化科副主任李聞加入了和睦家,擔任和睦家北京區域及深圳和睦家大內科主任兼消化科主任,醫院消化科從原來只能做消化胃腸鏡手術,發展到ERCP(內鏡逆行胰膽管造影)、NOTES(自然孔道內鏡手術)手術量持續增加。
“學科的積累變化、好醫生的合作特別重要。”盤仲瑩舉例稱,為了避免醫生陷入“到底是麻醉問題還是手術問題”的扯皮中,和睦家強調“共同對患者負責”——一臺復雜手術結束后,麻醉科、外科、護理部會一起復盤,“不追責,只優化流程”。
“轉型是不會結束的。醫療創新不能只盯著同行,得看其他行業在發生什么。”
有三個行業的變化讓包括盤仲瑩在內的醫院管理團隊印象深刻:一是教育行業,從黑板教桌搬到線上教室;二是服務行業,從進店點菜到云上外賣;三是AI(人工智能)大模型的產業應用,改變了多個行業的發展邏輯。
跨界思維催生了和睦家與阿里巴巴達摩院的合作。8月3日,北京和睦家醫院與達摩院達成戰略合作,雙方將基于達摩院研發的“一掃多查”醫療AI技術,結合和睦家的國際化診療標準、多網點覆蓋優勢,共同探索面向廣泛人群的多病種AI篩查服務。
盤仲瑩說,普通的AI大語言模型能回答健康常識就夠了,但醫療級AI需要處理病歷、影像等私密數據,還要符合臨床邏輯。達摩院的“一掃多查”醫療AI技術能通過一次平掃CT識別多種傳統手段難以發現的疾病,攻克了胰腺癌、胃癌等消化腫瘤篩查難題,獲過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突破性醫療器械”認定,是典型的“輸出中國模式”。
這也讓盤仲瑩想到了中國醫療行業從“輸入”到“輸出”的潛力:早年間,和睦家曾學習歐美服務,推行“一胎剖二胎順(VBAC)”,與團隊一起優化流程,通過嚴格評估產婦條件、定制產程方案,將這一技術引入國內。而在今年,巴西醫療代表團來參觀時,曾表示AI賦能醫療發展的系統性解決方案讓人印象深刻,這就是團隊來訪中國希望能深入了解的實踐。
不過,在和睦家看來,這還不是一家外資醫院的終極競爭力,一家外資醫院的“高端”本質在于不可替代的國際化診療模式。例如,美國的醫療體系以商業保險公司為核心支付方,醫生和患者、醫院和第三方支付存在平衡和制約的關系。保險公司會“倒逼”醫院研究新型手術方式和創新技術,患者會督促醫院改進診療服務質量;醫生或醫生集團相對獨立,會推動醫院發展專科。
但外資醫院面臨的挑戰也不可回避。盤仲瑩坦言,國內的外資醫院沒有政府資金支持,也不納入醫保,所有投入都靠自身結余,買設備、培養醫生都需要“燒錢”。若只想維持現狀,日子能過得不錯。但要發展,就必須接受“投入先于回報”的現實,最后能不能活下來,還需要市場的驗證。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與數據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使用前請核實。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封面圖片來源:受訪者提供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