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08-26 20:56:18
每經評論員 陳夢妤
當前,一線城市樓市政策正以精準調控的鮮明特點,展現出對市場的科學引導藝術。
8月8日,北京率先啟動樓市政策優化,明確符合條件的家庭在五環外購房不再受套數限制;緊隨其后,8月25日上海也發布通知,規定符合條件的居民家庭在外環外購房不限套數。京滬兩地的政策調整呈現出高度協同——既保持了核心區域限購政策的穩定性,又通過外圍區域的政策優化形成了預期共振,為合理住房需求釋放創造了空間。
值得注意的是,在適度松綁購房限制的同時,北京、廣州兩地同步收緊了住宅得房率的監管。8月13日,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以下簡稱北京市規自委)發布《關于落實住房城鄉建設部〈住宅項目規范〉加強與北京市現行住宅項目規劃管理銜接的有關意見》;同期,廣州也傳出即將出臺住宅報建新規的消息,明確將嚴厲打擊“偷面積”等違規行為。
作為房地產市場的“風向標”,一線城市的政策調整具有極強的示范效應,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有放有收”的雙向調控,正是精準施策思路的集中體現:一方面,針對此前部分過嚴的限制性政策進行適度松綁,為合理住房需求尤其是改善型需求提供釋放通道;另一方面,通過強化得房率監管、規范市場秩序,推動房地產行業從過去的粗放式規模擴張模式,向注重質量提升的發展路徑轉變。
具體而言,這一調控邏輯的核心在于實現“雙重平衡”:既要通過政策優化激活市場活力,避免市場長期低迷,又要堅守調控底線,防止全面放開導致房價報復性反彈;既要整治得房率領域的亂象,維護市場公平,又要保障購房者的實際權益,確保其能獲得真正的居住實惠。
回溯過去一年多的市場,“得房率競賽”曾一度成為多地樓市的常態。然而,高得房率并不等同于高品質居住體驗。在一些以“超高得房率”為核心賣點的項目中,不少所謂的“額外面積”是通過壓縮公共空間(如樓道、電梯間)或后期違規改造實現的,不僅影響居住舒適度,還引發了大量產權糾紛、安全隱患等問題。此次針對得房率的監管收緊,正是為了扭轉這一畸形競爭態勢,推動行業從“面積比拼”轉向“品質競爭”——真正的“好房子”,更應體現在小區整體品質、周邊配套設施、專業物業服務、居住智能化水平等核心維度上。
政策調整的積極效果,已在市場端逐步顯現。
新政落地后,北京五環外、上海外環外的住宅項目市場關注度顯著提升,部分改善型購房者的入市意愿明顯增強;在得房率監管收緊的背景下,開發商的經營思路也發生轉變——不再沉迷于“面積數字游戲”,而是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產品真實品質的打磨上。一個直觀的變化是,此前被“得房率”這一關鍵詞壟斷的新項目宣發海報,如今已基本回歸到“品質”這一核心主線,從園林設計、戶型格局到智能化配置等,均成為宣傳重點。
隨著“金九銀十”傳統銷售旺季的臨近,政策利好與市場旺季有望形成疊加效應,進一步釋放改善型住房需求。從市場預期來看,新房市場的帶看量、簽約量可能迎來積極上升勢頭;二手房市場也將因購房門檻降低、需求端活躍度提升,保持穩定活躍的態勢。
總體而言,一線城市這輪樓市政策調整,既是對中央“采取有力措施鞏固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態勢”部署的積極響應,更是推動房地產行業擺脫短期波動依賴、走向更加健康、穩健、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一步。這一調控方向,不僅為一線城市房地產市場注入了確定性,也將為全國房地產行業的轉型發展提供重要參考。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