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要聞

每經網首頁 > 要聞 > 正文

每經記者實探億緯鋰能固態電池基地:設備商駐場調試,“中試線”為何讓資本市場狂歡?

2025-09-05 21:51:01

9月5日,每經記者實探發現,先導智能員工在成都為億緯鋰能調試電池生產線,盡管廠房外大雨,但相關固態電池股股價大漲。億緯鋰能固態電池研究院成都量產基地揭牌,預計2027年實現固態電池商業化。清陶能源在成都建半固態電池生產線。美日固態電池量產受阻,中國加速布局,寧德時代等企業瞄準2027年實現小批量生產或裝車。

每經記者|胥帥  淡忠奎    每經編輯|張益銘    

9月5日上午的成都龍泉驛區,先導智能的員工正在為成都億緯鋰能有限公司調試電池生產線的設備。

“一邊日出,一邊雨”,盡管廠房外面大雨磅礴,但以先導智能、億緯鋰能為代表的固態電池龍頭股股價卻是齊齊大漲,一只短時間漲81.82%,逼近千億元市值,另一只漲近40%,市值突破1500億元。

億緯鋰能股價走勢 圖片來源:Wind

固態電池板塊龍頭股價拉出陽線,背后是中國全固態電池的量產希望,趕在了“日出”之時。全固態電池的“熱”難掩技術之難——“固—固界面”貼合、硫化鋰制備工藝復雜,這些問題困擾著全球鋰電行業,美國“四小龍”固態電池進展遲緩,日本量產時間推遲。中國的固態電池量產時間表指向2027年,距離真正的商業化還遠嗎?

產線現場:設備商駐場調試,規模化落地前奏已響起?

根據9月2日億緯鋰能官微發布的消息,固態電池研究院成都量產基地揭牌,“龍泉二號”全固態電池下線。億緯鋰能董事長劉金成參加了儀式。據介紹,該基地全面投產后年產能近50萬顆電芯。基地分兩期建設,一期將于2025年12月建成,具備60Ah電池制造能力;二期計劃于2026年12月實現100MWh年產能交付。此次下線的“龍泉二號”為10Ah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高達300Wh/kg,體積能量密度為700Wh/L,主要面向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以及AI(人工智能)等高端裝備應用領域。劉金成提到,在面對多種電池技術路線時保持理性判斷,充分驗證技術可行性后推進產業規模化落地。

億緯鋰能全固態電池下線的信息引爆資本市場,市值超千億元的“大塊頭”從9月2日開始大漲近40%。究竟是什么樣的固態電池竟然引發資本市場如此熱炒?

成都億緯鋰能有限公司廠區衛星實景地圖 圖片來源:高德地圖截圖

9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前往成都億緯鋰能有限公司,公司地址在環柏大道,與另一家鋰電龍頭企業中創新航的成都基地相鄰。記者在現場確認,官微提到的固態電池研究院成都量產基地就在成都億緯鋰能有限公司里面。公司有東門和西門,內部有停車場、員工生活區以及生產區。據記者觀察,固態電池生產線的圍墻外面有一條無法通行的在建道路。成都億緯鋰能有限公司東門是公司的人力資源中心,較西門的人流更多。到了11時30分的飯點,成都億緯鋰能有限公司的供應商員工一般會從東門出來吃飯。東門門口道路上有經營面條、炒飯等流動商販。《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碰到了公司多個供應商員工,部分身著“先導”工裝。經確認,這些身穿“先導”工裝的員工來自固態電池設備大熱股先導智能,8月29日到9月5日期間股價上漲81.82%。

成都億緯鋰能有限公司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記者和兩名先導智能的員工交談,他們均提到先導智能為億緯鋰能的電池生產線提供設備,且由他們負責清洗環節。整個電池線項目涉及機械設備等共有20多個人,除先導智能外,還有“大族”。大族激光有電池的工藝設備,這家公司也是億緯鋰能供應商。

“前幾天才從無錫總部過來跑項目,解決現場設備問題,讓它跑起來。”上述先導智能的兩名員工均表示,成都億緯鋰能有限公司內部有電池產線,每天都在生產電池,一種是大一點的圓柱電池,另一種是稍微小一點的圓柱電池。其中一名先導智能員工解釋,生產的電池是放車上使用,一個電池接一個電池串聯起來。不過,億緯鋰能曾提到公司全固態電池已完成小軟包電池組裝工藝開發。真鋰研究創始人墨柯則表示,固態電池只是指電解質形態,與電芯形態無關;圓柱還是軟包是指電芯形態。

9月4日,記者致電億緯鋰能公開電話,對方表示官微只是提到全固態電池產品下線,并非指已經實際量產,“具備量產能力和量產是兩回事??成都那個是硫化物固態電池的中試線,中試到量產還有很多環節”。

然而在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高級工程師劉彥龍看來,全固態電池100MWh年產能已經是中國固態電池產業不小的突破,盡管還需要驗證成本、價格、技術穩定性等。

在成都,除億緯鋰能之外,另一固態電池領域巨頭清陶能源剛剛砸下重注。去年11月,清陶固態電池西南產業基地項目啟動,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00億元,將建成成都首條半固態電池生產線,年產能達15GWh,是其“已投放的單體體量最大固態電池產業化項目”。今年5月,成都市自然資源局官網公布《成都清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清陶固態電池西南產業基地項目建設工程設計方案總平面圖批前公示》,也意味著該項目的建設進一步提速。

9月5日,記者來到成都郫都區彌陀村,輾轉找到了清陶固態電池西南產業基地,這是成都清陶二期項目,主要生產固態電池電芯及系統。根據項目建設的規劃,2025年啟動建設,2028年全面建成投產,15GWh新增年產值超100億元。

清陶固態電池西南產業基地 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不過,現場還是一片荒地,有現場工作人員正在搭建三間板房,上面寫有“技術部”字樣。上述現場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項目在進行建設,目前還處在打圍階段。

國際對比:美日量產受阻,中國加速布局

“成都盡管在上一波動力電池布局中落后,但借助億緯鋰能和清陶能源西南產業基地,有望在固態電池領域實現彎道超車。”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

為何目前還沒有量產的固態電池生產線卻引發鋰電產業、資本市場以及區域經濟觀察人士的“興奮”?

因為,這項被譽為“終極電池”的技術正迎來產業化的關鍵節點,盡管它也是全球鋰電產業公認的新技術難題。

美國最前沿的固態電池“四小龍”企業給不出量產時間表,甚至想放棄。

今年7月,美國固態電池企業QuantumScape在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文件中宣布終止自主制造固態電池,轉為向大眾PowerCo授權技術。美股市場投資者對QuantumScape的股價“用腳投票”,7月18日到9月3日期間,該公司股價下跌42.79%。

Solid Power對制造固態電池的興趣不濃,只想解決電解質,即四大體系——聚合物、氧化物、鹵化物、硫化物的材料性質。

汽車公司奔馳支持的Factorial Energy,倒是驗證了新開發汽車尺寸固態電池FEST。然而驗證只是開始,仍然要通過實際駕駛來驗證商業化規模量產的可行性。

至于SES AI,“AI for Science”的研發平臺不“鐘情”于固態,仍然有液態鋰電池的開發動作。

日本方面更是將量產時間一拖再拖,從2025年又推遲到2030年,即便汽車巨頭豐田持有上千項固態電池專利。

早在1976年,我國便開始探索固態鋰電池技術,中國科學院在多個五年計劃中將其列為重點課題。1987年啟動的“863計劃”也將固態鋰電池列為重點課題。1976年,一位在德國的年輕訪學學者向領導寫信,申請研究固態電池。這個年輕的訪學學者后來回國,成為“863”計劃“七五”儲能材料(聚合物鋰電池)項目的總負責人。他就是在固態電池領域大名鼎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物理所研究員陳立泉。陳立泉創辦了一家生產固態電池的企業北京衛藍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衛藍新能源”),鋰礦巨頭天齊鋰業也對其有參股。

9月4日,衛藍新能源董事長俞會根在微信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全固態電池沒有那么容易。”去年9月1日,俞會根在交談中提到,對衛藍新能源能夠量產固態電池有十足的自信。一年過后,他仍然保持謹慎:“目前沒有提前量產計劃。”

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導黃學杰,作為陳立泉的學生之一,他在電話中向記者表示,全固態電池生產難度非常大,目前國家層面正在組織技術攻關。“全固態電池的幾種路線,各有各的難點,一言難盡??包括日本都沒有把這些難點看清楚,所以一推再推(商業化)”。雖然全固態電池化學材料的穩定性有很大提高,但界面仍然是大問題——“電池到底怎么做?什么樣的形態?”,現在都沒有完全確定。

全固態電池界面面臨的挑戰就是業內公認的“固—固界面”貼合難題——固態電解質和固態電解質之間接觸,所有的鋰離子都在固態電解質膜上去遷移,但真實世界不存在絕對的光滑平面。

打個比方,在液態電池中,正負極之間呈“水狀”,正負極的鋰離子充分結合,電導率就很高。

到了固態電池,“水狀”被換成硬邦邦“餅干”,需要外力將正負極兩塊“餅干”貼緊。貼得不緊就有縫隙,電阻飆升;貼緊了,“餅干”里擠出“碎末”(鋰枝晶),然后短路。

黃學杰表示,外界施加的大氣壓力就很重要,實驗室里的壓力與汽車的真實環境要差很多倍。劉彥龍表示,難點就是如何在真實環境中保持高壓的穩定性。

去年9月,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就提到固態電池在實驗室環境與外部環境的差別——比如要在6000個大氣壓下,才能實現較高的低溫性能等。這意味著實驗室的一些器件還無法投入市場應用。

量產時間:2027年為何成商業化關鍵節點

除“固—固界面”的物理性質之外,固態電池材料本身的化學難題也待解決。上述業內人士均強調,從長遠來看,硫化物路線將成為全固態電池的主流,主要的電解質材料就是硫化物。

天齊鋰業年產50噸硫化鋰中試項目已實質落地并動工,天齊鋰業負責硫化鋰的研發人員向記者表示,硫化鋰產業化有四大挑戰:制備工藝復雜,部分工藝會涉及高溫高壓;硫化鋰吸水易產生硫化氫氣體,因此對生產條件要求嚴格;設備選型要求嚴格,生產過程中對工況控制有很高的要求;下游電解質對硫化鋰產品純度、粒度、水分控制要求高。公司硫化鋰產業化項目獨創的“漿態還原法”新技術,開拓中低溫合成條件下硫化鋰合成反應的可行性。

這也是劉彥龍所提到的硫化物固態電池面臨的兩難選擇。盡管硫化物固態電池在電導率等方面表現出色,但硫化物材料環節的制造難度極大,例如對水汽、濕度、氧氣等條件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億緯鋰能的固態電池基地也采用了硫化物路線。另一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也在主推。寧德時代計劃在2027年實現固態電池的小規模生產,到2030年前后考慮擴大固態電池產品的生產規模。然而在去年這一時間,曾毓群認為寧德時代的固態電池水平只達到“4”(1是剛開始涉及這一領域,9是技術成熟)。即便達到“4”,寧德時代用了足足七八年的時間。目前,寧德時代認為固態電池行業的科學問題已經基本解決,還有一些工程問題,離包括供應鏈在內的商業化還有一段距離。

無論是億緯鋰能,還是寧德時代,都有一個“固態電池2027年”時間表。

東吳證券指出,近半年固態電池產業鏈發展超預期,比亞迪、國軒高科、一汽集團車規級電芯已下線,比預期快了半年。比如,寧德時代、比亞迪、國軒高科均瞄準2027年實現小批量生產或裝車;長安汽車計劃2025年底推出金鐘罩全固態電池功能樣車,2027年達成規模化量產等。

黃學杰表示,大家都很有激情,希望在2027年有所突破。這一時間表和官方的規劃不謀而合,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的《新型儲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中,也明確將固態電池列為重點攻關方向,支持鋰電池、鈉電池向固態化發展,并提出2027年前打造3至5家全球龍頭企業。珠海等電池產業發達地區的目標也是2027年形成固態電池產業集群、2030年實現批量交付以及產業形成初步規模。

現實問題仍然在于先要解決全固態電池的功能性問題,再來談成本,后者更是商業化的關鍵。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 胥帥 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

1

0

国产午夜精品理伦片,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播放,欧美一级一级a做性视频,亚洲国产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综合亚洲AV图片区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在线v日本 | 亚洲色性视频在线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熟女88 | 六月婷婷最新中文字幕网站 | 久久免费看少妇A级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