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5-09-09 19:38:47
秋色宜人,碩果盈枝。9月4日—5日,第十一屆中德農業周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辦。本屆中德農業周由中國農業農村部和德國聯邦農業、食品和國土部主辦,農業農村部對外經濟合作中心、中德農業中心、四川省農業農村廳和成都市人民政府承辦,主題為“農食系統與鄉村發展:綠色創新路徑與商業機遇”,旨在為兩國農業部門、企業和專家智庫搭建高層對話、經驗分享、務實合作的重要平臺。
來自中德兩國的政府官員、專家學者與企業協會代表等相聚蓉城,共商全球農食系統的轉型,共議鄉村可持續發展,為中德兩國農業合作凝聚共識和力量。
互鑒實踐經驗,共話綠色轉型
中德農業周期間,多位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和企業負責人,圍繞農食系統與鄉村發展這一主題,從糧食系統轉型、低碳村鎮探索實踐、綠色種植模式構建、可持續畜牧業的打造等方面開展主題發言與專題交流,深入剖析糧食生產系統與生物能源系統之間的多維度關系,探索創新方法,協調土地利用方式,為解決農村經濟和能源安全等問題建言獻策。
中國農業農村部國家首席獸醫師(官)陶懷穎表示,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鄉村全面振興,在提升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新格局、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更具韌性、更加綠色、更可持續的糧食系統,不斷增強農村發展活力。
德國駐成都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朱利安向與會嘉賓介紹了都市農業、生物質與沼氣的可持續性利用、小農戶智慧農業、畜牧業等已經取得務實成果且具有變革潛力的國際合作領域。“長期以來,四川在推動農村發展、農業科技和可持續農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與此同時,德國在農業技術和有機價值鏈方面有專長。四川的產業優勢與德國的創新實力形成互補,為雙方合作開辟了更廣闊的空間。”朱利安說。
瑞士Agroscope農業研究所和全球食品經濟與政策研究院教授托馬斯·旺格深入剖析了當前全球糧食體系面臨的挑戰,并以中國江西省萬年縣為例,分享了該縣通過發展多元化農業和農業科技創新來增強系統韌性的成功經驗。他認為,要迎接全球糧食體系面臨的挑戰,需要創新、能力建設和能力分享,并重新思考投資與資金,更好地賦能糧食體系轉型。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夏芳從政策角度介紹了如何在技術層面實現農食系統轉型。夏芳表示:“農食系統在經濟當中非常重要,但仍有很多方面可被優化。”她認為,首先要提升農食系統的生產效率與包容性,其次,面對氣候變化、大型疫情、宏觀政治、經濟政策上的多重沖擊,要提升農食系統的韌性。
助力農企互動,促進貿易往來
德國在農業機械設備、畜牧業、農業科技、綠色能源、食品安全等領域,都擁有全球領先的技術和經驗。作為本屆中德農業周的活動之一,中德企業面對面交流會邀請德國28家來自農業機械設備、動物營養和畜牧業及貿易等七個領域的企業代表和商協會,促進雙方技術、貿易、資源等方面的深度對接,為農業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智慧和力量。
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法規與政府事務經理孟祥杰圍繞農業可持續發展,介紹了該公司在氮肥工業化、數字農業探索、種植效率提升等領域內開展的工作及獲得的成果。“我們的產品能夠讓氮肥逐漸代謝,被植物所吸收,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在生產端,我們也已采購了綠色電力,實現純綠色生產,以便更好地實現資源化利用。”孟祥杰表示,希望能與大家一起努力,把相關技術進一步細化,更好地為種植者提供更全面的服務。
成都市青白江區阿智農場主理人張學智分享了自己開辦經營家庭農場的經驗與體會。據了解,2018年,創業初期的張學智立志從事果樹種植,從流轉土地,矮化樹體做起,通過改良土壤、優選品種等,成功解決了當地特有的海棠紅杏產量低下、特殊年份不結果等問題。“我們一直在踐行生態綠色理念。下一步,我們將學習國外的先進理念做法,緊扣國際環境,順應市場需求,讓我們自己的農產品實現更高的價值。”張學智說。
達川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產業園是農業農村部認定的全國首家丘陵山區農機研發制造示范基地,也是全國唯一的丘陵山區現代農機裝備園區。該園區始終致力于破解丘陵山區無機可用、有機難用、無人耕種的難題。在推介中,達州市達川區副區長陳治龍向與會企業代表詳細介紹了該園區的優勢。“期待與各位企業家和朋友們攜手并肩,在丘區農機產業中共同書寫農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的新篇章。”他說。
勃林格殷格翰是全世界最大的私有家族醫藥企業,自1885年成立以來一直秉持著“動物健康,人類才能健康”的發展理念。該公司豬業務市場部負責人樊愛華詳細介紹了動物保健業務的重要地位及發展情況,她表示,全球人口仍在持續增長,預計2050年全球人口或達100億,而經濟動物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蛋白質來源。“如何從當今的養殖和內部消費,轉向提供高質量的豬肉并向外部供給,是我們未來的重點關切。”
深化兩國合作,開啟嶄新十年
當前,全球極端天氣事件頻發,糧食不安全狀況加劇,在這一背景下,推進農食系統轉型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緊迫性凸顯,亟須中德雙方以負責任的態度,共同面對,攜手應對。
“我們愿與德方一道,共同推進農業糧食系統創新,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和鄉村發展建設作出更大貢獻。”陶懷穎提出深化中德農業合作的三點建議:一是共擔大國責任,促進全球糧食安全與農食系統轉型;二是齊繪鄉村圖景,深化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互學互鑒;三是共筑卓越平臺,助推中德農業各領域合作走深走實。
德國聯邦農業、食品和國土部國務秘書馬庫斯·希克表示,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之一。過去的十年中,中德兩國企業也從雙邊良好貿易中獲益良多。“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堅持合作,并確保合作公平、公正、穩定,生產出安全高質的農產品。在這些重要的議題上,德中有著共同的核心利益。”馬庫斯·希克認為,未來,要提升全球食品的價值,使農村系統更可持續、更具智慧,也要使農業系統更具創新性,農食系統更具有恢復力,應對與日俱增的挑戰。
“德國是世界農業強國,其綠色生態智慧農業經驗與四川建設天府糧倉的需求高度契合。”四川省副省長胡云表示,希望以本次活動為平臺,推動四川與德方全方位深化農業合作交流,不斷豐富和拓展友好關系內涵。“我省將始終以開放姿態擁抱合作,誠邀大家攜手搭建更緊密的農業合作橋梁,讓創新成果惠及兩地產業與民眾,實現互利共贏。”胡云說。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原黨組書記張合成向與會嘉賓介紹了德國村莊發展的有益經驗。據了解,1988年,德國巴伐利亞州與山東省南張樓村合作啟動土地整理與村莊革新項目,通過農田標準化改造將全村420.6公頃耕地轉化為高產田。“我們認為巴伐利亞州模式的核心特點分別在于高保護政策,即政府對鄉村的支持措施;合作化,即對小農的關照和服務;綠色化,也是該模式最核心、最關鍵、最可持續的模式。這些特點都是中德雙方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的重要特點。”張合成說。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