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市融媒體中心 2025-09-09 19:34:20
夜幕降臨,瀘州市古藺縣太平鎮燈火璀璨,游客漫步青石板路,領略古鎮夜色。“過去這里只有老舊房屋,少有游客。”9月7日,當地居民阮宗敏回憶道。如今,她經營的餐廳單日接待量超200人次。數據顯示,2024年太平鎮游客接待量突破50萬人次,今年有望突破去年接待總量。
自1958年起,古藺縣以紅色文化為底色,探索文物賦能與地方發展深度融合之路。太平鎮用實踐交出一份時代答卷。
太平古鎮全景。李驍 攝
保護之問
紅色基因鑄就精神地標
九十年前,紅軍四渡赤水在赤水河畔播下革命火種。1958年,太平渡紅軍長征紀念館始建,后經改擴建更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由張愛萍將軍題寫館名。館內珍藏300余件文物,包括2件一級文物、29件二級文物及31件三級文物,厚重歷史在此訴說。
太平鎮擁有14處全國文保單位,如中央紅軍機要室舊址、總司令部駐地舊址等。其中,中央紅軍機要室舊址是全國原址面積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機要室遺址,亦是四川省唯一機要密碼系統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小小的古鎮,不僅成為蘊藏精神富礦的地方,也在中國的紅色史冊上留下了鮮明標記。1958年,太平鎮紅軍駐地舊址開始實施保護。
太平古鎮一角。 張琰平 攝
然而,曾經的交通閉塞與經濟滯后制約著古鎮發展。近年來,太平鎮在保護原有風貌基礎上,持續推進旅游資源開發與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古建修繕、電力改造、道路升級等。2021年,《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將太平鎮列為核心展示區,瀘州市同步編制《四渡赤水紅色文化傳承帶規劃》,實施30余個重點項目,涵蓋紅色氛圍營造、展陳提升、渡口改造等。
如今,在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里,300余件文物靜靜陳列。為生動呈現當年的英勇場景,陳列館推動了多個數字化建設:有AI互動體驗、虛擬射擊體驗,其中墻面投影可以播放古藺百年大事記和歷史,全息柜展示可以對珍貴文物進行360度全景呈現。
“文保工作既是責任,也是歷史使命,細節方面不容忽視。”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館長徐長安說,太平紅軍渡口保護方案經15次會議研討,歷時一年確定。
太平鎮長征街社區居民蔣偉家在紅軍街199號,也是紅軍駐地舊址。由于屋頂年久失修,2024年3月屋頂開始大面積漏雨。“保護紅色文物,每個人都有責任,作為居民我們不能隨便維修,要請管委會把關才行。”蔣偉第一時間向太平古鎮景區管委會申報文物修繕,隨后向社區、縣級文物主管部門報告后獲得審批,并得到了一定的修繕費補助。
“文物保護與紅軍精神一脈相承,必須慎之又慎。”古藺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黨組成員、縣文保中心主任邱光前表示。
轉型之問
文旅融合激活發展動能
“不能大拆大建,既要傳承文脈,也要集聚人脈。”徐長安說,面對發展課題,太平鎮以“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為方針,2024年啟動全域資產盤活工程,對核心區200余處老舊國有房屋測繪建檔,23處納入“資產激活清單”。例如原炊事房變身咖啡館,“分果實會場”改造為紅色文創展銷館,閑置公房改建為“落鴻山居”“紅軍主題民宿”等休憩場所。商戶生態從“小吃攤點”升級為“餐飲+咖啡+民宿+文創”復合模式,夜市、研學、紅色體驗等新業態持續涌現。
太平古鎮“四渡時光咖”咖啡館。張琰平 攝
“這些年輕人喜歡的業態出現,其實也是我們根據游客需求新增的業態。”徐長安說,這些年,來太平古鎮感受紅色文化的年輕人多了,順應年輕人飲品需求,冷咖館等場所應運而生。
2022年,太平鎮首家民宿開業;2024年,文創館開館,今年前七月營收13萬元;今年“五一”期間,冷咖館單日營收近萬元。而隨著非遺館、民族服裝館陸續落地布局,既滿足了全國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體驗和需求,也鼓起了鎮上群眾的腰包。
新圖景還不僅于此。
古鎮融入苗族、彝族等民族文化,推出民族服飾體驗等活動,創排《四渡赤水出奇兵》實景劇、《赤水河上的密電碼》情景劇,推動紅色文化與民族文化聯動發展。其中,古鎮打造的“古鎮祈福·迎春百家宴”民俗品牌,每次舉辦都吸引了多個民族百余戶家庭積極參與,并以長街“百家宴”架起了民族團結連心橋。
2007年,太平鎮獲評“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實現從“一窮二白”到全國名鎮的歷史跨越。
傳承之問
紅色精神叩擊時代心扉
今年9月,太平渡陳列館游人如織。近半個世紀以來,這里已接待海內外游客超200萬人次。
“紅軍英烈換來今日盛世,此行值得!”新疆游客楊森贊嘆道。福建游客程玉婷表示:“長征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們,下次要帶女兒再來。”留言簿上,參觀者的感言寫滿家國情懷。
游客體驗太平古鎮紅色文化。古藺融媒供圖
剛剛過去的暑期,讓太平鎮游客倍增,徐長安發現,紅色文化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歡迎。有的大學生不遠千里前來尋訪打卡,有的是集中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研學游,以紅色為主題的文創產品也受到他們青睞……
79歲的紅色文化傳承人胡敬華,自1995年起在古鎮自家院壩義務講解紅色歷史。每場1小時,有時一天講好幾場。“我希望更多年輕人記住歷史,傳承長征精神并建設家鄉。”他說。
新一代傳承者也在成長。“90后”“00后”文保工作者不僅學歷高,更對歷史充滿熱愛與思考。講解員張婷婷說:“感動自己的故事,才能感動別人。每一次講述,都是對紅軍精神的再認識。”
紅色基因生生不息,時代精神煥新回歸。太平鎮正以歷史之光映照未來之路。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