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0 16:24:23
9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五屆投洽會在廈門舉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投洽會現場專訪了采埃孚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汪潤怡。她表示,中國市場競爭激烈、效率高、成本低,采埃孚下一步對華投資將聚焦高新技術領域,與中國本土整車企業緊密合作,提供全流程服務和技術合作。
每經記者|張懷水 每經編輯|陳旭
9月8日至11日,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以下簡稱“投洽會”)在廈門舉辦。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主辦方了解到,本屆投洽會突出開放合作,國際化水平再提升,共吸引120多個國家和地區、11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團報名參會,51個國家和地區設展。
來自德國的采埃孚(ZF)是世界500強企業,作為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在全球擁有超過16萬名員工,在30個國家設有161個生產基地,2024年銷售額超過400億歐元。采埃孚從1981年就進入中國市場,公司還明確提出“in China,for China”(在中國、為中國)的發展戰略。
作為中國市場的“老朋友”,采埃孚如何看待當前中國市場發生的變化?中國與歐美市場之間的差異體現在哪里?面對中國車企自研核心零部件的步伐加快,采埃孚如何從“供應商”轉型為“技術伙伴”?
圍繞這一系列疑問,《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第二十五屆投洽會現場,對采埃孚集團執行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汪潤怡進行了專訪。
NBD:采埃孚在中國市場已經深耕40多年,您能否談一談近年來中國市場發生的變化?中國市場的吸引力體現在哪些方面?
汪潤怡:在上個世紀80年代,采埃孚就進入中國市場,一開始主要從事銷售,后來發現市場潛力很大,逐步開始在中國市場投入生產和研發。近年來,除了應用研發,我們甚至投入了核心研發。
汪潤怡 每經記者 張懷水 攝
我們看到,自2000年以來,尤其是2008~2015年,中國汽車市場銷量呈現出兩位數的增長。盡管近幾年回落到個位數增長,但整個市場規模依然處于全球最高水平。另外,汽車是一個需要規模經濟的產業,中國市場在這方面很有吸引力。
除此之外,我想強調的是,中國客戶對新技術的需求和渴望甚至超過了歐洲和北美發達國家的客戶,這對于采埃孚這樣以技術為核心的跨國企業而言,非常有吸引力。
如今,許多新技術在中國市場首發。過去,我們習慣跟著北美“老大哥”,但現在的情況是,大量新技術在中國首發后,再推廣到歐洲和北美,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另一個變化是,過去十幾年,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主要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主。但近年來我們發現,客戶對質量、安全、性能、高科技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中國市場競爭很激烈、效率高、成本低,這對跨國企業而言也是一種鞭策,促使我們不斷審視自己做得夠不夠好、夠不夠快,是否符合“中國速度”。
我們深刻認識到,公司的產品和服務必須要符合當地市場的要求,只有符合當地市場要求,在中國有競爭力,將來回到歐洲和北美,我們才會贏。這是一個基本邏輯的變化。
NBD:中國和德國都是汽車大國,作為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您認為兩國市場之間有什么差異和共性?
汪潤怡:客觀來說,汽車行業在德國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而在中國只有幾十年。在汽車機械設計如何保證質量、安全和可持續性,確保在20年使用期內不發生重大質量問題方面,德國企業做得很嚴謹,對自身產品的要求比較高。采埃孚作為德國企業,在中國發展,對產品的要求也是同本國一樣的。
在我們看來,中國的競爭對手發展速度快、效率高、成本很有競爭力。所以,我認為無論是競爭對手還是客戶,中德兩國企業之間需要實現優勢互補,實現“雙贏”。
NBD:中國車企加速自研核心零部件的步伐,采埃孚如何從“供應商”轉型為“技術伙伴”?下一步,對華投資將重點聚焦哪些領域?
汪潤怡:下一步公司對華投資的重點應該是高新技術領域。首先是要投資“人”,也就是技術方面的軟件和硬件工程師、系統工程師等,要通過對新技術研發的投入,實現新技術的量產。
當然,新技術的量產需要合適區域的廠房、技術精湛的技術工人,也需要先進且具有成本競爭力的生產設備和測試設備。我認為這些都是下一步公司投資的重點。
NBD:我們知道,采埃孚與蔚來汽車的合作是在中國推動本土協同創新的一個縮影。接下來,公司是否考慮與更多車企展開本土化合作?
汪潤怡:采埃孚和中國本土整車公司的合作是非常緊密的,我們的技術幾乎應用在每一輛中國品牌的汽車上。
作為中國市場的一級供應商,尤其是主動安全和被動安全底盤技術的供應商,我們不僅僅供應產品,還提供技術層面的合作服務。如果軟件系統不能與車型適配,就很難將我們的產品應用到汽車上。
所以,采埃孚提供的不僅僅是產品,而是一整套的服務和技術合作方案。
NBD: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內卷”一度成為行業熱點。在汽車行業“價格戰”的背景下,如何控制成本?采埃孚作為供應商,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汪潤怡:圍繞降低成本,我們也探索出幾套方案。
首先,公司爭取做到100%的本土化,也就是零部件生產的本土化,工業設備的本土化,測試設備的本土化以及研發、管理人員的本土化,當然也包括決策的本土化。通過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進一步降低運營成本。
其次,要用本土化的扁平組織架構來管理公司。放眼全球,“百年老店”的組織架構還是比較復雜的,但我們認為在中國市場,要用更精簡的方式來管理公司,運營和決策才會更加高效。我們的管理人員要親臨第一線,而不是層層托付給員工來了解情況。
NBD:您剛剛提到本土化,聚焦技術開發和人才供應,您認為中國與傳統歐美市場之間的異同是什么?
汪潤怡:我們發現,中國本土的工程師能夠把一些研發做得更加直接、簡單,而不是更冗長和復雜。
比如,傳統歐美整車公司研發一款新車型需要3~4年,但在中國只需6~12個月。所以,這種速度要求我們要提高工程效率,追求模塊化設計。通過模塊的重新組合和優化來實現創新。
其次,要提高生產運營效率。想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提高自動化水平。
由于中國人工成本不斷上升,過去我們使用跨國公司的生產設備,成本很高。但我們發現,友商和競爭對手使用中國國產設備也能達到相同的效果,且成本要低很多。所以,我們開始選擇與中國供應商一起研發,給予中國團隊更多決策權,以便在面對市場波動時也能更快作出反應。
NBD:我們注意到,今年上半年,采埃孚的銷售額同比下降了10.3%,這是不是受到歐美電動化趨勢放緩的影響?從技術層面看,歐洲放緩電動化轉型,背后究竟是有新技術替代,還是限制中國電動汽車出口?
汪潤怡:在歐美國家,電動汽車市場的規模沒有達到預期,這對我們針對電動汽車研發產品的銷量造成一定影響。不過,公司在中國的銷售額是增長的。
此外,歐元匯率的波動也抵消了一部分增長。無論如何,公司整體營收是增長的,尤其是在中國的現金流和利潤狀況都非常健康。
歐洲放緩電動化轉型受到政策、經濟、市場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例如在德國,2023年初取消了對混動汽車的補貼,2023年底提前取消對純電汽車的補貼,致使電動汽車銷量下滑。
NBD:采埃孚曾表示,將在中國堅定推進電動化、智能化的下一代轉型。您認為,下一代轉型的方向是什么?
汪潤怡:我們認為,從汽車行業來看,下一代轉型的重點方向之一是智能底盤技術。作為全球最大的底盤技術供應商,采埃孚提供包括純電控制轉向和制動系統、控制懸架系統。這些核心技術與采埃孚自研的車輛運動控制軟件相結合,定義了“底盤 2.0”,引領了智能化發展。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張懷水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