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9 15:46:46
9月29日,國新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成就。文旅部副部長王建華介紹,文旅部門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免費開放政策,有效激發群眾參與熱情。文旅部門聚焦便捷、優質和公平,完善服務體系,成果顯著,當前服務網點更密、內容更實、活動更多,且更注重均衡發展。文旅部部長孫業禮表示,2025年上半年,國內居民出游32.85億人次、總花費達到3.15萬億元,再創新高。
每經記者|石雨昕 每經編輯|陳旭
9月29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十四五”時期文化和旅游高質量發展成就。
近年來,人民群眾對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的需求日益強烈,希望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更多便利。“十四五”以來,我國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有哪些主要成果,老百姓得到了哪些實惠?
“我們完善公共文化設施免費開放政策,鼓勵開展延時錯時服務,有效激發了群眾的參與熱情。”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王建華在發布會現場回答《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上述提問時表示,2024年全國公共圖書館到館人次比2019年增加4.4億、增長49%。公共文化服務從政府單一供給向“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模式轉變,把選擇權更多交給群眾,實現供需有效對接。
發布會現場 每經記者 石雨昕 攝
王建華表示,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一直是文旅部門重點工作之一,“十四五”以來,文化和旅游部聚焦讓公共文化服務更加便捷、優質和公平,進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打通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主要取得三方面的成果。
首先是服務網點更密了,與群眾距離更近了。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化、品質化要求在不斷提高,在原有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這個基礎上,一方面推動傳統文化設施的改造提升,進一步拓展服務的內容和功能;一方面推動全國超過95%的縣(市、區)建立文化館、圖書館的總分館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務的覆蓋面和實效性。此外,文旅部門推動各地創新拓展4萬多個群眾家門口的文化空間,這些文化空間融入了群眾的日常生活,小而美、小而活,滿足了多樣化的文化需求,受到普遍歡迎。
其次,服務內容更實了,參與方式更多了。比如,上海建立公共文化資源配送體系,2023年到2024年,向基層配送文藝演出等活動7.6萬場,參與配送主體達到988家。同時,覆蓋國家、省、市的公共數字文化網絡初步建成,老百姓拿起手機,就能免費聽講座、學藝術、看展覽。像浙江的“浙里文化圈”、廣東的“文化廣東”等平臺,在資源整合、場景營造與用戶體驗方面都有新的嘗試。
再次,群眾活動更多了,文化氛圍更濃了。文旅部門支持群眾自辦文化,舉辦“村歌”、“村晚”、廣場舞、合唱等活動,僅2024年全國就舉辦了“村晚”8.17萬場,吸引2.62億人次參與。現在全國群眾自發組織的文藝團體超過47萬個,群眾自己站C位、當主角,群眾文化不再是“看別人演”,而是真正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文旅部門注重公共文化服務的均衡發展,創新實施“春雨工程”——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務邊疆行計劃,舉辦中國新疆民間藝術季和優秀節目巡演活動,加強邊疆民族地區與內地的文化交流。關注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群體,提供了更多適老化服務和青少年實踐活動,積極推動公共文化機構為殘疾人提供服務。
“我們將繼續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充分尊重群眾主體地位,以數字化賦能傳統服務模式,以社會化激活基層的文化活力,持續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讓更多的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王建華表示。
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部部長孫業禮表示,“十四五”以來,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完善,結構布局不斷優化,規模穩步擴大、效益明顯提升,擴大內需、帶動消費、穩定預期等作用得到彰顯。
2024年,全國文化產業實現營業收入19.14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37.7%;規上文化企業7.8萬家,比2020年增加1.3萬家。旅游業經受疫情沖擊后快速恢復發展,產品供給、服務質量持續優化,市場亂象得到有力整治,國內居民出游人次、總花費保持較高增長速度。2025年上半年,國內居民出游32.85億人次、總花費達到3.15萬億元,再創新高。
記者注意到,近幾年來,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受到了廣泛關注,人們對“詩和遠方”有了更高的期待。
孫業禮表示,近些年來,文旅部門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著重在系統謀劃、資源整合、要素聚集上下功夫,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使得“詩和遠方”相得益彰、渾然一體。
一方面,提升了文化和旅游發展的質量、效益。優秀文化資源得到更加充分地挖掘、利用,更多的文化創意元素有機地融入到旅游開發,既讓旅游更有內涵、更有吸引力,也讓廣大游客在旅游中體驗文化魅力、獲得精神享受,在潤物無聲中傳播價值理念、人文精神。
比如,將文旅融合納入國家5A級景區和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等級劃分標準,引導各地建設了一批富有文化內涵的旅游景區、度假區,推出了一批文化特色鮮明的旅游休閑街區、鄉村旅游目的地。像良渚、殷墟、三星堆等文化遺址,帶動當地的旅游人次大幅度增長;三峽大壩、港珠澳大橋、中國天眼等標志性工程融入旅游的線路,成為宣示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成就的重要窗口。
另一方面,豐富了文化和旅游產品及服務的供給。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最直觀的效果,就是推動新型業態層出不窮、消費場景迭代升級,讓文化和旅游的產品、服務更加豐富、更加多樣,更好地滿足了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
封面圖片來源:每經記者石雨昕攝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