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6 09:45:18
我國科學家成功攻克全固態金屬鋰電池技術難關,使電池續航有望突破1000公里。多個科研團隊取得三大技術突破,解決了固固界面接觸難題。近日,固態電池材料領域再傳捷報,多家公司實現關鍵突破并加速產業化。政策也大力支持固態電池材料產業發展,相關上市公司獲資本市場關注,多家企業正積極推進產業化應用。
每經編輯|畢陸名
固態電池作為下一代鋰電池的核心技術方向,在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等領域具備廣闊的應用前景。針對這一前沿技術,我國科學家取得了一批新進展。
據央視新聞,近日,我國科學家成功攻克了全固態金屬鋰電池的“卡脖子”難關,讓固態電池性能實現跨越式升級:以前100公斤電池頂多支持500公里續航,如今有望突破1000公里天花板。這是怎么做到的呢?要理解這一突破,得搞懂固態電池為什么還沒有廣泛走向市場。
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電池充放電全靠鋰離子在正負極間“往返跑”。可以說,鋰離子就是電池中的“外賣小哥”,負責把電子從電池正極送到負極,固態電解質就是它們“送外賣”的“高速公路”。常用的硫化物固體電解質,硬度高、脆如陶瓷;而金屬鋰電極卻軟得像橡皮泥一樣。這兩種材料貼合時,就像把橡皮泥粘在陶瓷板上,界面處坑坑洼洼,這樣難走的路,會影響電池充放電效率。
如今,我國多個科研團隊紛紛出手,三大關鍵技術突破讓“陶瓷板”和“橡皮泥”實現嚴絲合縫,有望解決固固界面的接觸難題,徹底打通固態電池的續航瓶頸。
第一是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聯合多家科研團隊開發的“特殊膠水”——碘離子。在電池工作時,碘離子像“交通警察”一樣,順著電場跑到電極和電解質的接口處。主動吸引通行的鋰離子過來,像流沙一樣,哪里有小縫隙、小孔洞,就自動流過去填滿。通過一番縫縫補補,電極和電解質就能自己貼得嚴嚴實實,從而突破了全固態電池走向實用的最大瓶頸。
第二就是中國科學院金屬所的“柔性變身術”。科學家用聚合材料給電解質打造了一副“骨架”,讓電池像升級版保鮮膜一樣抗拉耐拽。彎折2萬次、擰成麻花狀都完好無損,完全不怕日常變形。同時,在柔性骨架中加入一些“化學的小零件”,它們有的能讓鋰離子跑得更快,有的能額外“抓”住更多鋰離子,直接讓電池儲電能力提升86%。
第三就是清華大學的“氟力加固”。科研團隊用含氟聚醚材料改造電解質,氟的“耐高壓本事”極強,電極表面的“氟化物保護殼”,能夠防止高電壓“擊穿”電解質。這項技術在滿電狀態下經過針刺測試、120℃高溫箱測試都不會爆炸,可以確保安全和續航“雙在線”。
未來已來,固態電池的硬核技術突破,正在把新能源出行的“未來”變成“現實”。
近日,我國固態電池材料領域再傳捷報。
10月14日,據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消息,公司申報的“先進固態電解質材料及固態電池中試平臺”已成功入選2025年第一批成都高新區中試平臺認定名單;10月13日,國軒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動平臺稱,公司在全固態電池技術領域實現關鍵突破,全固態金石電池目前處于中試量產階段,并已啟動2GWh量產線的設計工作。
固態電池材料產業不斷取得進展離不開政策層面的支持。9月份,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發布《有色金屬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確提出“圍繞集成電路、工業母機、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加快高純鎵、鎢硬質合金、全固態電池材料等高端產品應用驗證,推進超導材料、液態金屬、高熵合金等前沿材料的創新應用。”
據媒體報道,中關村物聯網產業聯盟副秘書長袁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固態電池領域密集涌現技術突破與量產進展,并加速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落地。固態電池材料作為產業鏈核心環節,其市場需求與價格走勢備受關注,相關上市企業憑借前瞻布局獲得資本市場高度關注。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截至10月15日,9月份以來已有50家固態電池(材料)相關上市公司接受機構密集調研。在投資者互動平臺上,企業的產品研發、量產情況以及企業合作進展等,成為投資者關注的焦點。
深圳新宙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公司的參股公司深圳新源邦科技有限公司已建立全體系固態電解質材料研發、測試及生產平臺,并已實現百噸級量產和銷售,客戶反饋良好,公司也正積極與下游客戶合作推進進一步的產業化應用,按照客戶未來需求對產能進行積極布局,以應對市場的挑戰和機遇。截至目前,新宙邦(含子公司)固態電解質相關專利申請累計超過30件。
湘潭電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動平臺表示,目前,公司控股子公司廣西立勁新材料有限公司正與部分固態電池企業就錳酸鋰應用于半固態或固態電池領域開展合作研發,已經取得一定進展,預計在2026年底或2027年初會有突破。
廣東光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互動平臺稱,公司的固態電池材料產品現處于產品送樣檢測及優化階段。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新聞、證券日報
封面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