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2025-10-17 20:13:15
圖為四川虹科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資料圖片)
四川省綿陽市是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建設的中國唯一科技城。從雷達到火箭,從大型科學儀器共享平臺到國內首座商用多室質子治療系統……“綿陽造”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屢屢建功。
這里有深厚的創新底蘊和豐富的創新資源,更不缺與時俱進、搶灘競逐新賽道的決心和魄力。近年來,四川省建立了重點產業鏈協同推進機制,明確了綿陽作為四川省人工智能、低空經濟、航空航天、醫藥健康以及新型顯示五大重點產業鏈主要承載地。同時,銀發經濟、現代物流等八條產業鏈也在綿陽實現了協同發展。以此為統攬,綿陽精選出七條特色產業新賽道——“587”產業體系應運而生。
圍繞重點產業建圈強鏈,綿陽全面部署“587”產業體系攻堅突破路徑。在政策賦能、產業賽道、成果轉化等方面加速推進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聚力打造更高能級產業集群。
政策賦能與時俱進
“全球每4部手機就有1部使用‘王者熊貓’蓋板玻璃”——在四川虹科創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廳里,這條標語給每一位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為了打破某些國家針對超薄觸控屏蓋板玻璃的技術封鎖,虹科創新的前身——四川旭虹光電科技有限公司的技術研發團隊曾以中控室為家,吃住在里面近40天。以此技術的成功研發為支撐,團隊隨后開發出高強度保護玻璃、高鋁蓋板玻璃等產品。
創新,離不開十年磨一劍的突圍與堅守。面向未來,如何堅持創新驅動、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綿陽有了更新的思考與布局。今年5月7日,《綿陽市重點產業建圈強鏈“587”產業體系方案》正式印發,圍繞每條產業鏈分別明確了細分領域,每條特色產業新賽道還明確了重點發展產品、需補齊的短板和招引方向,確保精準施策。6月10日,綿陽市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推進大會召開,全面部署推動綿陽重點產業建圈強鏈工作。
綿陽市重點產業建圈強鏈推進大會召開前兩天,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投資有限公司組建成立。“經過長期調研,我們發現單純用財政資金對科技類早期項目進行投資,難以最大程度地激發研發動力,而通過‘投早、投小、投長期’,以資本介入和全流程賦能,既能為項目方注入動力,同時也會驅動項目方專注核心技術攻關,提升成果轉化效率。”綿陽科技城科技創新投資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彭敏說。
今年,綿陽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十條政策(修訂)》,注重打通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中間的堵點,著力構建科技產業協同創新生態,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2023年至今,綿陽各類國省級創新平臺增加了60余個;連續兩年,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每年新增100余家;2024年,全市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了200億元,連續三年翻番。當前,綿陽正加快組建200億元的產業引導母基金,以期更好激發全社會創新創造活力。
產業賽道求精求新
包裹過火焰的手掌可以安然無恙,空氣炮發射出的空心圓可以輕松擊垮紙杯塔,機器人能打太極和跳舞……綿陽科技城新區機器人研學基地里,一場場科學“魔法秀”吸引著前來研學的孩子們。
“基地30多門科技課程可以覆蓋3至18歲孩子們的研學需求,去年10月以來,基地已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5000余名學生,年營業收入超過30萬元。”綿陽新投實業有限責任公司研學負責人周江介紹,基地科技研學課程的開發者絕大部分來自綿陽機器人產業鏈上的高校院所及企業,并且大家都是無償提供開發服務。
這個集參觀、教學、實踐于一體的研學基地,正是綿陽發力機器人產業、布局“587”新賽道的生動縮影。作為四川省人工智能產業鏈主要承載地,綿陽將機器人產業明確列為“587”產業體系中七大新賽道之一,以打造標桿示范場景為牽引,發布了9批次76個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清單,促成50余個場景落地投用。綿陽還加快培育更多機器人領域的科技領軍企業、“鏈主”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不斷做強鏈條、做大規模。
“綿陽已經形成機器人產業完整的供應鏈體系,且擁有突出的創新能力,企業簽約投資了5億元在綿陽建設具身智能人形機器人制造總部基地,和綿陽市政府共建具身智能訓練場。”上海優理奇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明說。
創新鏈、產業鏈正加速向綿陽聚合。為了推動聚合,綿陽不斷采取措施打破空間壁壘和信息壁壘,讓科研院所和市場主體面對面交流、零距離對接。綿陽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成員、副局長陳光明告訴記者:“實現科技自立自強,離不開優良的創新生態與高能級的支撐平臺作為保障。”
“中國(綿陽)科技城中試服務公共平臺是四川省首個整合線上線下全鏈條中試公共服務能力的平臺,聚集了136家中試服務機構,30余條中試生產線和測試線。”跟隨綿陽科技城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曾信的指引,記者看到平臺展廳大屏正滾動著企業發布的中試需求、需求對接動態。“平臺為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全周期服務,企業現在成功落戶綿陽科技城新區,還獲得了4000萬元的融資。”曾信說。
到2027年,綿陽將力爭機器人、商業航天、航空電子、核醫療等7條特色產業新賽道實現規模倍增、達到650億元,5條主要承載地產業鏈總規模超過2500億元,推動全市規上工業總規模突破5000億元。
成果轉化挖礦尋寶
對于一座擁有國家級國防科研院所20家,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平臺超過260個,研究經費投入強度長期居全國前列的城市而言,綿陽的產業發展絕非“吃老本”,產業鏈的構建更不是搭“花架子”。構建具有強勁核心競爭力和具有綿陽辨識度的高能級產業集群是當地實現產業升級的核心目標,成果轉化是關鍵一環。
“科技成果轉化就像挖礦尋寶,現在我們要沿著細分賽道深挖,要在細分領域串聯更多科研資源。”綿陽科技城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羊強向記者介紹,先研院作為西部地區推動國防工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型研發機構,在服務于國防工業科技成果交易、技術服務和產業化落地過程中,近3年累計轉化科技成果48項,轉化金額4.08億元,帶動產業投資15億元。
科技成果轉化是銜接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的“孵化器”,更是促進創新鏈和產業鏈無縫對接的重要“關口”。近年來,綿陽主動打破創新主體之間的合作“壁壘”,集聚覆蓋研發、轉化、應用等環節在內的12家單位共同建立涪江實驗室,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綿陽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的掛牌成立,標志著綿陽在科技成果轉化領域又邁出重要一步。該研究院著力建設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研究于一體的創新體系,為綿陽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天府院實體化運行以來,我們花了很大精力與標桿性企業和院所高校團隊對接。既要了解市場需求在哪里,又要對院所高校能提供哪些創新成果和技術支持深入了解,組織研發團隊與企業共同開展工程化攻關、商業化初期驗證,完成創新成果的高效產業化落地。”綿陽天府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彤對綿陽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發展很有信心。
明確細分領域、確保精準施策,這是綿陽打造“587”產業體系的著力點。不僅是先研院、天府院,綿陽各牽頭部門、鏈主及鏈屬企業都在“一盤棋”謀劃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各自的積極性,以“拼的姿態”和“實的作風”把短鏈變長鏈、細鏈變粗鏈,增強產業鏈的競爭力和話語權。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