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25-10-20 21:15:39
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堅信中國今年將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約為5.4%。在這個基礎上,未來幾年若能保持4.5%至5%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能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每經記者|張蕊 每經編輯|陳星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我堅信中國今年將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
近日,財政部原副部長朱光耀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作出如上表述。他表示,“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約為5.4%。在這個基礎上,今后幾年若能保持4.5%至5%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能為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10月20日至23日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研究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
對下一階段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何展望?今后可能會在哪些領域加大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圍繞這些話題,近日,朱光耀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以下簡稱NBD)記者的專訪。
朱光耀,長期從事國際財經外交工作,曾多次參與中美經濟對話機制建立以來對話的磋商和籌備工作。
NBD:您提到,堅信今年能夠實現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實現這一目標有哪些支撐?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您對接下來我國的經濟發展有何展望?
朱光耀:之所以有信心,是因為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5.2%。全年實現5%的經濟增長目標,目前看來是非常有把握的。
我們目前的經濟總量已從2020年突破100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134.9萬億元,預計今年將達到140萬億元。
接下來的十年對于我們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關鍵意義。而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量化指標就是,到2035年中國的人均GDP需達到2萬美元,即經濟總量達到約200萬億元,比“十四五”開局翻一倍。
“十四五”期間,中國經濟的年均增長率約為5.4%。在這個基礎上,未來幾年若能保持4.5%至5%的經濟增長速度,就能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我國GDP三季度增長4.8%
NBD:您覺得在“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導向下,接下來可能會在哪些領域加大政策支持與資源投入?在這一進程中,財政政策和金融體系將如何適配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
朱光耀:我認為要推動科技創新再上新臺階,特別要在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等優勢領域進一步發揮綜合優勢。
在我看來,可再生能源代表未來的能源方向,人工智能則代表未來的生產力方向。兩者緊密結合將極大提升全球生產力。過去十年,中國在企業的推動下,可再生能源發展迅速,已成為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領頭羊”。
中國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不僅有力支撐了自身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也為全球應對氣候危機作出重要貢獻。我堅信,憑借包括中國在內的眾多國家的共同努力,即將舉行的COP30(《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將成為全球合作應對氣候挑戰的重要契機。
正是由于中國在創新方面的努力,以及創新與知識產權保護之間的緊密結合,過去十年,太陽能發電的成本降低了近90%,鋰電池價格下降了80%。這對全球可再生能源發展是巨大的貢獻。
中國在鋰電池領域的領先地位,也為電動汽車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去年,中國生產了超過1300萬輛電動汽車。截至2024年底,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5.21億千瓦,占全球總量的45.8%,這些成果不僅造福中國自身,也在造福全人類。
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已達5.21億千瓦
接下來的財政政策與金融體系,也要服務于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但具體的政策設計需要在更宏觀的層面上進行系統討論。
NBD:您將新質生產力與可再生能源、人工智能緊密關聯。在您看來,中國在AI領域發展如何?
朱光耀:人工智能方面,我們的發展很快,但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算力方面同美國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關鍵是芯片所帶來的算力差距。
同時,中國也有自身的明顯優勢。首先是我們擁有充足的電力資源。去年,中國的發電量已達到10萬億千瓦時,而美國是4.3萬億千瓦時。電力供應是發展數據中心的重要前提條件。
我國發電量已達到10萬億千瓦時
中國的另一個優勢在于廣泛的應用場景。應用場景對于人工智能的發展至關重要。因為任何根本性的技術突破,都需要依托廣泛的應用場景進行驗證和優化。
與應用場景密切相關的是強大的工業制造能力。中國的制造業產值已占全球總量的35%。這是創新的重要基礎。沒有強大的工業體系和綜合配套能力,創新最終是會受到一定制約的。
目前,AI在國際治理層面,包括AI的倫理標準和治理規則的制定仍存在較大分歧。
人工智能的發展關乎人類未來,必須通過國際合作,特別是在倫理標準和治理框架方面進行協商。中國的態度非常明確,主張在聯合國的框架下推動多邊主義合作。
對中國而言,AI領域的競爭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而在國際合作方面,亟需建立一個基于相互尊重、多邊主義原則,并在聯合國主導下的全球治理機制,制定關系到人類未來的人工智能倫理標準和治理規則。
NBD:您覺得中國是否需要出臺更精準的AI支持專項政策?
朱光耀:目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總體政策已經非常明確,將AI作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突破口,總的發展方向也非常清晰,包括開源開放、多邊主義合作等原則。
NBD:從當前全球貿易格局來看,您覺得未來3~5年中國有望在貿易總額上繼續突破嗎?中國需在服務貿易哪些相關領域重點發力?
朱光耀:中國去年貨物貿易為6.2萬億美元,連續8年位居全球第一,服務貿易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我們還制定了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標志著服務貿易對外開放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與我國整體的高水平對外開放戰略高度一致。
但也要看到,盡管總量達到1萬億美元的規模,但我們在服務貿易上仍存在較大逆差,說明仍需在這一領域付出更大努力。
此外,雖然中國的專利總量已居全球第一,但在專利收費標準、全球應用推廣等方面仍需加強,讓專利不僅在中國扎根,也在全球范圍內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目前我們已經建立了很好的基礎,截至2025年7月,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總量達到599萬件,其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506.2萬件,國外在華有效發明專利92.8萬件。就企業而言,國內擁有有效發明專利的企業達到52.4萬家。
截至2025年7月,我國有效發明專利總量達到599萬件
以5G為例,中國目前的5G基站總量在全球占比超過60%,相關專利在全球產生了巨大影響,這同服務貿易的出口緊密相連,因為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與服務貿易收入密切相關,我們已在這一領域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需進一步努力,要在高水平對外開放總的指導原則之下,把這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加深入。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