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日報 2025-10-21 20:37:07
四川省遂寧市既是長江經濟帶上的“天府糧倉”,更是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創新實踐的前沿陣地。
近年來,遂寧市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2019年以來已建成高標準農田76.68萬畝。目前,正在實施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31.2萬畝。從建設成本的節約把控,到管護資金的分配籌集,再到農文旅多元營收,遂寧以高標準農田為載體,在探索高效資金使用上打好了“金算盤”,在做活“田間經濟”上摸索出了新經驗。
以工代賑——
一鍬一鋤省出“錢袋子”
在大英縣蓬萊鎮桅桿壩村,漿砌卵石制成的排水渠分布在農田兩側,不僅樣式美觀,而且結構穩固、經久耐用。更重要的是,這種制作方式為桅桿壩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大大節省了成本。“相比于一般的混凝土磚,漿砌卵石可以在土埂上直接砌,穩固性更高,上手難度低,也好操作。”桅桿壩村黨支部書記劉建華介紹。
劉建華口中的好操作,正是大英縣以工代賑模式的直觀體現。一般而言,高標準農田建設參照工程領域的制度設計和操作流程,往往依賴于專業施工隊伍,而很多村民都是工程領域的“門外漢”,積極性難以被調動。基于此,大英縣創新探索以工代賑模式,依托本縣域內具有工程施工經驗的專業人才,將項目建設與群眾就業緊密結合,誰使用、誰建設。從土地平整、灌溉設施鋪設到田間道路修建,村民成了農田建設的主力軍。
2024年,桅桿壩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建設規模為1500畝,其中改造提升1100畝、新建400畝,包括實施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和排水、田間道路等,項目總投資740多萬元。劉建華介紹,該項目采用以工代賑、農推自建的方式進行,業主單位為桅桿壩村村民委員會,在項目規劃階段,就充分征求村民意見,全程參與工程材料采購等事項的決策,大小事務村民說了算。這種模式不僅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增收,還大大降低了建設成本。
為了確保工程質量和村民安全,大英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參與建設的村民進行崗前培訓。同時,建立健全質量監督體系,在施工過程中安排專業人員全程跟進,確保每一項工程均達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要求。
村民冷盛志一直在老家種地,農閑時會在周邊尋些活做,提起這段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經歷,他笑呵呵地說:“我們村很多人參與了農田建設項目,像我沒啥經驗的小工,一天就能掙120元,那些有技術的人一天能掙240元。”據統計,桅桿壩村通過以工代賑模式,項目建設期間累計用工175人,技能培訓350人,發放勞務報酬151.4萬元,人均增收0.86萬元。此外,因項目主要由村民自行建設,所需材料由項目理事會通過詢價方式統一采購,有效省去了中間商環節,節約資金100余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與農業生產同步推進,未對任何一季農作物種植造成影響,農戶充分利用收完小麥和稻谷的時間,用大量機械優先建設農田土地,其余作物生長時間做道路建設、水渠整修等其他工作,合理調配工期。”劉建華說。
“眾籌”管護資金——
破解“重建輕管”
每年5月起,四川開始進入汛期,強降雨容易誘發洪澇災害,不僅會使農田長時間積水,還容易沖垮田埂及灌溉渠道,毀壞排水設施。
高標準農田“三分建,七分管”。在射洪市,這“七分管”不僅是強調農田管護的重要程度,更代表實際遇到的“工作量”,由于自然災害頻發,管護難度無疑提升了一個等級。
難度升級,自然就需要更多的資金和人力進行“補位”。“我們現在也配套了資金,但是射洪高標準農田累計建設面積達57.2萬畝,面積大,花費多。”射洪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副大隊長楊國祥介紹,“農田管護遇到最多的問題都是水利方面的問題,一些地方高標準農田建設得早,損壞在所難免。”
針對管護資金不夠的問題,射洪想了很多辦法。首先就是細化職責,明確管護責任。按照《射洪市高標準農田建后管護辦法》,市政府負總責,農業農村局負責組織協調、監督指導和檢查考核工作,鎮政府和村委會承擔建后管護主體責任。對于已規模流轉的高標準農田,由取得土地經營權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管護責任主體。
當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完工后,這些種植大戶與鎮政府、村委會辦理移交手續,簽訂管護協議。“在協議中,我們就界定了管護責任,一些小的損壞由種植大戶自己出錢維護,如果大戶不出錢,每畝交10元錢給村集體,由村集體進行統一維護。如果出了大的問題,我們會動用射洪市統一的財政預算資金,按每畝地5元分配到各鎮。”楊國祥說。
此外,射洪市農業農村局積極整合利用其他涉農項目資金,為高標準農田管護籌措更多資金支持。
一田多用——
讓農田成“聚寶盆”
“以前農田排水差,我們這邊只能種一季水田,高標準農田建設以后,可以多種一季小麥,這兩年小麥產量漲得很快,從以前的畝產六七百斤,增長到現在的900多斤。”射洪市瞿河鎮副鎮長劉曉東說,農田集中、連片、平整,能夠實現全程機械化耕作,同時能排能灌的水利設施,又為農作物穩產增收筑牢根基。
種地的農戶能多賺一季作物的錢,還能選擇托管服務節省人力和成本。不種地的村民或者種不了地的老人,因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后土地流轉費的增加,也靠土地租金實現營收。
每到麥浪翻金、稻穗低垂的豐收時節,瞿河鎮牛心村游客如織,熱鬧非凡。麥田游樂場里的游戲項目,吸引了眾多孩子玩耍;新建成的露營基地,為游客提供了親近自然的游樂體驗;移動書屋與創意畫活動,則為鄉村增添了一抹文藝氣息。農田兩旁的道路上,還設有特色蒸籠長桌宴,擺滿了高粱涼粉、全牛宴等當地特色美食。
牛心村以前被稱為“無特色產業、無集體收入、無外來人氣”的“三無”村莊。從2019年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修建射洪市百里農環線后,牛心村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農田為基,與新華村連片發展釀酒專用糧種植,推行“農戶+專業合作社”組合式農事服務,務工帶動300余人。又以農田作景,大力發展農耕研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村集體收入從2019年1萬元左右躍升至如今的50多萬元。“最高日接待游客達1.5萬~2萬人,重陽節時,僅賣高粱涼粉一天就賣了8000多碗。”牛心村黨總支書記稅長久說。
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終極價值,其中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農民掙錢了、生活變好了。一季變兩季的作物生產、農旅融合帶來的客流暴增,以及農產品銷售額的顯著提升,這都說明,只有打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金算盤”,讓廣袤農田成為“聚寶盆”,才能使廣大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